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古老细菌,但是人们直到近年才发现并确定其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相关,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在对Hp的科研创新中经历了许多的成功与挫折,如Hp的发现过程中的科研创新、思维变化;通过从临床流行病学到基础研究揭示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Hp的治疗中所涉及的伦理,治疗策略问题;Hp在人类迁移的研究过程的意义,以及疫苗的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本文通过回顾Hp的研究过程,简单揭示幽门螺杆菌科研过程中的科研思维变化.  相似文献   

2.
口腔是除胃以外的另一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主要储存场所.口腔中的Hp与胃内Hp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与胃内的Hp感染有关,口腔Hp感染可使胃内Hp的根除率降低及复发率增高.牙用治疗不仅对口腔Hp有一定杀灭作用,联合抗Hp三联疗法还可增加胃内Hp的根除率及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Hp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关.疫苗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新的防治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正在开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综述结合本室研制Hp疫苗的研究基础,简要概述疫苗保护性抗原的筛选、黏膜免疫佐剂及接种途径、Hp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Hp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之一,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腺癌的主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一类致癌因子.但Hp感染引起的人类胃肠疾病机制尚不清楚,就近年Hp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有关。疫苗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新的防治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正在开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综述结合本室研制Hp疫苗的研究基础,简要概述疫苗保护性抗原的筛选、黏膜免疫佐剂及接种途径、Hp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Hp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之一,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腺癌的主要病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一类致癌因子。但Hp感染引起的人类胃肠疾病机制尚不清楚,就近年Hp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bri,Hp)是儿童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胃肠紊乱症致病因子,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儿童Hp感染各种诊查手段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治疗Hp感染.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关系密切,根除Hp是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西医三联疗法(如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免拉霉素,或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曾使Hp根除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由于Hp耐药致其根除率下降低于70%,故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p)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渍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儿童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同时也是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胃肠紊乱症致病因子,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儿童Hp感染各种诊查手段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治疗Hp感染。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发现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其发现者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沃伦(J.Robin Warren)被授予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科学需要创新,循规蹈矩不可能创造任何奇迹;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互助.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其发现者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沃伦(J.Robin Warren)被授予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科学需要创新,循规蹈矩不可能创造任何奇迹;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互助。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和慢性胃炎的主要或重要病因,可能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根除幽门螺杆菌:(1)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预防溃疡复发;(2)可消除慢性胃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预防胃黏膜癌前变化发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化不良症状;(3)是早期胃MALT淋巴瘤首选治疗方法;(4)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存在成本一效益比优势.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研究集中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能预防胃癌的发生,以及胃早癌内镜切除术后给予预防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否降低胃癌的复发率,本文将就胃癌预防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相关文献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随着Hp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耐药率的不断升高,导致目前共识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越来越低.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Hp感染治疗方案.国内研究表明,含呋喃唑酮和铋剂四联方案Hp根除率高,价格低廉,适合在我国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也应重视含四环素的Hp治疗方案的研究.而序贯疗法、伴同疗法其疗效还有待于循证医学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坳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坳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坳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下称Hp)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前者需通过胃镜取胃粘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基因检测等;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测定及Hp粪便抗原检测等.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一,适用范围也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结合Hp感染特点、检测条件及费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Hp感染蒙古沙土鼠成功诱发胃癌,在动物实验中直接证实Hp与胃癌发生有关.众多大规模的人群干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后胃癌的发生有减少趋势;Hp毒力基因尤其是cag致病岛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宿主反应基因尤其是前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动物模型显示Hp诱导癌前病变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细胞增殖与调亡的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