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中的范美忠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激烈争辩。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之时正在给高中生上课。当他意识到真的发生地震之时,本能率先第一个冲到了操场,而没有采取任何言行提醒或帮助他的学生逃离教室。争论的核心实质上是:“范美忠行为”在道德上究竟是否可以允许?是否应当受到谴责?教师在紧急情况下究竟有没有冒死保护学生的责任?范美忠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道德本质和道德义务的绝佳案例,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涂智进 《天风》2008,(15):12-13
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人物就是范美忠先生,外号"范跑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外号呢?这还得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让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的那一个时刻说起.  相似文献   

3.
在5·12地震一周年前夕,笔者走访了设在温州车站大道神力大厦内的浙江华福慈善基金会,该会副理事长周爱平同工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这个还不到一周岁的"华福慈善基金会"在去年汶川地震灾后救助中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人道·责任·正义——"5·12"地震伦理学高层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6月7日,由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举办的人道·责任·正义--"5·12"地震伦理学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河北、江苏等地的20多名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地震给当代中国在道德建设上带来的复杂机遇、道德基本理论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教师职业道德、企业伦理、行政伦理、生态伦理、媒体伦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又富有成效的对话、讨论.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9~12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理论研究室、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了<灾难与宗教--"5·12汶川地震"周年祭>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其美国的4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与会者围绕会议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和探讨.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3,(5):I0002-I0003
1.甘肃岷县基督教会于201 3年4月21日上午,举行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祈祷礼拜。2.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督教两会于2013年4月22日晚上,举行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捐款祈祷会。3.上海基督教清心堂于201 3年4月21日,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捐款。4.贵州省大方县基督教会于2013年4月21日,在中心堂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祈祷。5.河北省唐山市基督教堂于201 3年4月21日,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奉献。6.湖北省武汉市各教堂于2013年4月21日举行祈祷会,为在雅安芦山地震中受灾的同胞祈祷。7.金陵协和神学院于2013年4月22日晚,为雅安灾区人民举行烛光祷告会。  相似文献   

7.
大灾有大难,大难有大爱,大爱出文学,面对这场空前的地震,我们的文学表现了高尚的情怀.如果说2008年的五、六、七三个月是热得发烫的地震文学的百日阶段,那么经过这一年冷寂的后半年,文坛已经进入了"后地震文学"时代.从抗震救灾的"地震文学"到痛定思痛的"后地震文学",乃至未来的岁月的"灾难文学",惟愿它成为长鸣的警钟悠长地回晌在炎黄子孙的胸腔,回荡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相似文献   

8.
据&;lt;周易与预测学&;gt;一书的作者自述,他“通向预测之路“,是在1983年4月4日邂逅了一位“精通周易“的河南籍老人,那人捏指卜算出4月6日在新疆将要发生6.5级地震.至4月7日,收音机里的报告证实了那人的预报.于是他便彻夜失眠,心想“如果学会老人这一套,也不枉活一世“.该书&;lt;前言&;gt;说:“古代对于地震的预测,只有片言只语,无专题论述,也无具体的预测方法.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书中作了探讨性的尝试,供大家在预测地震中参考.“书中“测地震“一节举“有地震的卦应验“例:1987年9月23日辰时见地震云而摇卦,测近期有地震否,得&;lt;大壮&;gt;之&;lt;恒&;gt;卦.……  相似文献   

9.
关于<周易·震>卦爻辞,古今传注大多以雷声震动解之,根据卦爻辞内容及其所描述的情形,此解显然不合情理.若以地震释之,则豁然贯通,且文理顺畅.故本文从训诂学的角度对震卦卦爻辞加以重新解读,认为震即地震,卦爻辞乃记录了古代一场地震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0.
震醒     
许水文 《天风》2008,(13):26-27
昔日山川秀美的地区,霎时间因地震变成惨不忍睹的废墟. 地震形成的原因,据有关专家分析说,汶川正好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的中心,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相似文献   

11.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青少年(n=20)与创伤控制组(n=20)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特点以及习惯化倾向.在线索提示任务中,图片的呈现时间为100ms、500ms和1250ms.研究表明:(1)在时间进程上,当图片呈现100ms时,创伤控制组对地震图存在注意警觉;当呈现时间为500ms时,两组被试对负性图和地震图存在注意回避;当呈现时间为1250ms时,PTSD组对负性图仍存在注意回避、对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均消失.(2)在习惯化倾向上,当第六次呈现威胁图片时,PTSD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而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回避仍未消失.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4,(9):I0002-I0003
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余文良牧师,昭通市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黄亚童牧师及同工于2014年8月12日至13日,前往鲁甸县龙头山镇(重灾区)发放救灾物资。1.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基督教两会于2014年8月6日,在古城湾教会举行鲁甸地震灾区祈祷及爱心捐款活动。2.河南省洛阳市基督徒于2014年8月20日,为鲁甸地震灾区奉献善款69万元,通过民政部门送到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3.
李栋 《天风》2009,(3):4-5
编者按:5·12汶川地震,举国悲哀,广大基督徒融入全国人民的爱心洪流,捐钱献物……表达同胞手足之情.牛年新春,地震灾区的人民好吗?灾区的教会及众肢体情况怎样?在大家的牵挂中,四川省基督教协会会长李栋牧师为我们带来了以下的讯息.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印度洋8.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共十几个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了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在这次地震海啸灾害中,这些国家的沿海受灾地带,房屋化为废墟,公路、铁路、桥梁、机场被毁,成群成群的灾民无家可归,多达17.5万人丧生,十几万人失踪。灾害发生后,我国举国上下踊跃捐献赈灾,为受灾人民渡过难关尽力。我国宗教各界,除踊跃捐献,还按各自的宗教仪轨,举行超度、消灾、解厄、祈福和弥撒等活动,为受灾的生者、亡者献爱心。在宗教那里,为了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2008,(3):1-1
深深地哀悼,为地震死难的同胞;深深地祈祷,为慈爱悲痛的母亲;深深地祝福,为神州创伤的大地.公元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一场浩大的劫难降临,汶川八级的地震,瞬间天昏日暗,山崩地裂,骨肉分离,阴阳永隔,家园毁灭,福庭倾圮,国殇凄楚,天地悲怆.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了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差异、日本3·11地震后情绪与援助意向的不同,以及刻板印象和情绪反应对于其援助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总体刻板印象偏消极,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能力维度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肯定;(2)日本3·11地震后,大中小学生整体的情绪反应程度不强;但高中生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悲伤、同情等亲社会情绪,而更少幸灾乐祸情绪;(3)大中小学生在是否对日本进行援助的问题上显得比较保守;(4)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与地震后的情绪反应和援助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各群体中,亲社会情绪在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和地震后的援助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对地震本身的事件应对情绪并不存在这种中介效应.结论: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较为消极,其对3·11地震后援助倾向有显著影响,且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亲社会情绪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是自然灾害,宗教、神也没有抗拒地震的力量。宗教对地震的解读。玷污了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数万同胞的清白。互联网是公共阅览室,请勿以宗教解读地震原因。  相似文献   

18.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20.
王希 《哲学动态》2004,92(3):25-30
众所周知,伊斯兰--阿拉伯哲学[1]在世界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并融人东方的宗教伦理和神秘主义传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为中世纪的欧洲保存了古典文明的遗产,为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在神学统治下的逐步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智力资源.因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