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11,(4):27-29
三、不能确证的康熙御制诗歌与上述可以考证的诗歌不同的是,后世还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康熙写的与基督教有关的御制诗,这些诗歌似乎反映了康熙不仅对基督教有好感,甚至有了成为基督徒的可能。近来,网上也有不少朋友转帖热炒此事,但站在严谨的角度看,这些诗作不仅不能证明出自康熙之手,甚至是后世的伪作。例如(《生命之宝》的书法碑帖呈现于二十世纪初,但出处不明,这种工整的行书体全无康熙书法的神韵,连对康熙字体的模仿都够不上,有些韵脚也有问题,其诗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晓鸿 《天风》2011,(5):26-28
清初的皇帝之中,除了顺治与康熙外,乾隆(1711-1799)也是一位对西学兴趣浓厚的皇帝。大清王朝历经"三祖三宗",实际上直到第六代皇帝高宗乾隆时,才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乾隆帝原名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在位时秘密立为皇储,诏书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匾额后,成为以后的立储定制。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一方面把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另一方面又亲手将它拖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徐晓鸿 《天风》2010,(7):54-55,57
吴历天学诗之二:从悟道到得道 中国古人向来有"诗明志"、"词言情"、"文载道"的说法,而吴历所写的"天学诗"却是三者兼备,也许是出于求道的热情,渔山先生的诗作不仅有悟道之喜,而且有得道之乐,  相似文献   

4.
张远来 《天风》2018,(8):46-46
"我是牧师,不是圣人",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中一句不太被人留意的台词。《基督山伯爵》讲述了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太斯遭到两个卑鄙同事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在死牢中唐太斯结识了狱友法利亚牧师(又译神父)。法利亚向他传授各种知诉,将唐太斯培养成了一位博学之士。  相似文献   

5.
林孔华 《天风》2011,(7):27-29
基督福音自1870年由内地会苏格兰籍传教士曹雅直牧师(George Stott)传自平阳。曹雅直牧师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0月间由宁波来温州传道,是近代史上第一位来温宣教的传教士,被当时温州民众称为"独脚番人",经数年惨淡经营,苦于事工毫无进展。1870年爆发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影响波及全国,曹牧师在温的传教环境愈发恶劣,于是赴郊县平阳传扬福音。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1,(1):24-26
明末理学家黄文熠(1556-1651),人称季设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他著书立说,门生故吏遍布。他临卒前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三秀山的雪山岩后进东房梁上,以示“生不戴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的气节,至咸丰初才下葬在同安长兴里竹坝保黄坂美龙山。黄文熘喜交友,许多诗作体现了多元的宗教思想,甚至其诗作还有赞扬伊斯兰教的,曾与艾儒略交游,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相似文献   

7.
彼得与鸡叫     
陈志华 《天风》2014,(6):53-53
在耶稣十二门徒中,彼得无疑是认知度很高的一位,这不只因为彼得总列在门徒名单中的"头一个"(参太10:2:可3:16),也不只因为他"犹太人使徒"的身份,更不是因为其心直口快的性格。究其原因,乃在于他三次不认主的惨痛失败,以及在失败中的迅速转回。从在耶稣前的信誓旦旦,到小侍女前的逃之夭夭,最后在酷刑前的铮铮硬骨,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浮现其中,耶稣奇恩大爱更跃然纸上。而"鸡叫"也使彼得的名字平添了几许传奇色彩,圣经记载,当彼得第三次以发咒起誓否认主时,鸡就叫了(参太26:74)。但在释经中对于"鸡叫"却出现了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8.
包兆会 《天风》2017,(8):54-55
刘凝(1620-1710?),字二至,号及斋,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人。他是一位儒家学者,勤于读书,"研讨入奥,尤精古六书之学";他又是一位勤奋的基督徒,用文字引介中西经典,在"西儒"与"孔孟"、间搭桥,与教士携手服务中国信徒。  相似文献   

9.
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长春万寿寺,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寺院。它建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它是为乾隆皇帝"祈寿延年"而建,乾隆皇帝曾御笔赐匾"惠我无疆";它的开山祖师元宝和尚是乾隆皇帝的"替僧"(即代替皇帝、太子、王子等皇室成员出家的僧人)。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万寿寺建成以后,寺院的庙会等佛事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居民在寺院周围居住,而逐渐形成了"小城子"。而据吉林省地方史志载:"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现今长春市宽城区),  相似文献   

10.
只见耶稣     
刘美纯 《天风》2018,(2):32-32
新约前三福音书都记载了主耶稣的登山显荣(参太17:1-8;可9:2-8;路9:28-3 6)。这一事件有重要的两点:门徒(彼得、雅各、约翰)在云彩里听见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参太17:5)以及门徒再次"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非常热衷诗歌创作的爱国诗人,他曾自称在"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诗人数以万计的诗作中,我们发现诗人的很多咏物诗多以梅花为意象,在诗中,他或抒发喜爱惆怅之情,或表达个人爱国之志,或说明客观事理,称得上是句句系梅,处处写己。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海德格尔晚期主要的研究,而诗是最纯粹的语言;语言是存有之屋,解明语言之存有即开显道之存在。海德格尔是透过诗之言说,来指向道的超越性。对海德格尔而言,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其作品《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以荷尔德林及其诗作来讨论诗与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的诗之理论可分成三点:1.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但并不意味所有的艺术形式均可化约为诗。2.诗是所有艺术形式之本质,此一事实乃建立于语言本质之上;即真理的兴发及无遮蔽。3.诗包含了语言与艺术作品之显现。以诗与思的本质作为出发,解明诗的语言即是真理的生发,诗作为语言最高的艺术形式,真理的语言即是诗,而诗则是作为语言艺术最高的真理本质。  相似文献   

13.
陈婷 《法音》2023,(12):62-65
<正>紫柏(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句曲(今江苏句容)人,晚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或紫柏老人。与憨山德清、云栖祩宏、蕅益智旭同为明代四大高僧,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紫柏著作现存《紫柏尊者全集》[1]和《紫柏尊者别集》,皆入藏。其中诗作共计585首,诗偈数量可观,部分诗偈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诗作由其门人所辑,  相似文献   

14.
徐晓鸿 《天风》2011,(8):28-31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1631-1700)、梁佩兰(1629-1705)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诗有屈原、李白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屈太均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初名邵龙,号非池,又名邵隆,字骚余。  相似文献   

15.
九宫山与道教御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南端边陲 ,与江西省武宁、修水县北面交界 ,属幕阜山脉中段 ,因集九层山峰 ,形似八卦九宫而得名。在《云笈七签》中幕阜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第二十五洞天。九宫山是道教御制派本山 ,钦天瑞庆宫是御制派的主要宫观 ,始建于南宋。所谓御制派 ,实是正一派的一个支派 ,因为皇帝 (南宋朝宁宗 )亲拟该派字辈行系 ,所以称为御制派。其四十个字是“道宗元太希 ,唯天可守之 ,以智绍祢祖 ,端显应良师 ,公子茂中景 ,叔孙克世时 ,孟仲季若善 ,居处自然熙。”而南宋之前 ,这里已有道教活动。据元代道士车可诏在其所撰《真牧堂新膺龙光…  相似文献   

16.
汪维藩 《天风》2012,(5):43-43
(九十九)我信圣徒相通《使徒信经》(Apostles'Creed)是教会自使徒时代流传下来的基本信仰。其中,在"我信圣灵"之后,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神圣、圣洁的教会之"公",意指她的包容万象、广涵一切,这是出自圣灵的宽容与胸怀。圣徒有如众多具生命的"活石",正是靠圣灵的联络、建造,成为一座"灵宫"(参彼前2:5)。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4,(12):42-43
《诗篇》30章中,有两段十分优美且十分感人的诗句:"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他,称赞他可记念的圣名。因为,他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4-5)"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好叫我的灵歌颂你,并不住声。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诗30:11-12)  相似文献   

18.
喜乐的次序     
靳新元 《天风》2012,(8):32-33
在一次外事接待中,笔者遇到一位美国老先生,途中他告诉大家JOY("喜乐"之意)一词意蕴深长。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侍奉经历,老人家理解JOY是三个字母的缩写,其中J代表JESUS("耶稣"之意),耶稣要放在第一位;O代表OTHERS("别人"之意),别人要放在第二位;Y代表YOUSELF("你自己"之意),自己要放在最后,这样你就是一个喜乐的人。听后全车的人陷入深思,笔者心头亦为之一震,沉思良久,不禁感慨,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19.
"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经文:提后2:15(一)圣经与东方人全部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在圣灵感动下用东方人诗的语言和形象故事写的。东方人对圣经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一种特别的领悟能力。圣经充满了东方人的伦理观念,只有东方人才能更深刻地从《何西阿书》(参何1:2-2:1,3:1-5,11:1-9)和"浪子回头"的故事(参路15:11-32)中体会到神对人类永不动摇的爱。  相似文献   

20.
徐晓鸿 《天风》2012,(5):34-36
说起眼镜来,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代文宗"之称的阮元(1764-1849),为官清廉,但在入仕之初仍然少不了依附权贵,行阿谀逢迎之事。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对和珅(1750-1799)说:"眼镜亦叫叆叇,朕今日才得知。"和珅到翰林院对阮元说了此事,并强调皇上从不戴眼镜。过了段时间,翰詹大考,出题便是"叆叇",阮元诗为乾隆所叹赏,被拔擢第一。尤其是最后两句,拍马屁也算到了极致。此事在《瞑庵杂识》、《旧闻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