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志刚 《天风》1995,(2):6-7
自1994年12期《天风》拿到手,我手头已经有27期了。可以说,《天风》是我的新朋友。比起老读者来说,我读过的《天风》还不算多,但是这一位新朋友,我与之相识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每一本《天风》我都读过三四遍以上,这样算来,我也已经读过100多遍了。《天风》激发我的爱心,伴随我的灵程道路。我读《天风》  相似文献   

2.
泥土 《天风》2021,(1):42-43
我是《天风》长期的读者,从第一次看到《天风》至今已有33年;我也是《天风》的铁杆支持者,订阅《天风》至今也有27年;我还是《天风》殷勤的作者,从第一篇投稿《天风》至今已有25年.因此,《天风》是我灵程路上的良朋益友,是我读书的良伴与教牧工作的重要参照!我与《天风》有一个情结,愿与各位分享.  相似文献   

3.
20年前 ,《医学与哲学》创刊的那一年我跨进了大学校门。我从 2 0年前对《医学与哲学》的一无所知 ,到今天受聘为《医学与哲学》的特邀编委 ,可以说《医学与哲学》伴我渡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 2 0年的光阴。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给了我许多启迪 ,也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可以这样讲 ,从我提出全息生物医学到涉足科学美学 ,从我关注、介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到对现代时间针灸的拓展 ,每行一步无不渗透着《医学与哲学》的启迪和帮助。1 《医学与哲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2 2年前我读高中时 ,有…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5.
《读者》刊物1996年7期有4道征答题,其中有一道题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显出《圣经》这部书,于是,我拿出笔和纸写上了《新旧约全书》,写完后,我马上寄去《读者》编辑部,我急着告诉广大读者朋友,是这本《新旧约全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生父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的生活环境里,有所有知识分子家庭文化气氛  相似文献   

6.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7.
左东煜 《天风》2022,(6):23-23
看着书柜里的几本《天风》,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和《天风》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天风》这本杂志.信主后,我心中常有感动,就会写一些小诗,聊以自娱.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教会的书报架上看到一本1998年5月的《天风》.我下意识地把它拿起来翻了翻,看到里面有《禾场艺歌》栏目,刊登的是原创的赞美诗.我能不能也给《天风》投稿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用平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小诗《主啊!我算什么》投递了出去.不久,我就淡忘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我和外国人的接触较少,留学日本二年,没有一个日本朋友。解放后因在北京大学指导外国研究生,有可称为朋友的两人,因为国际情况关系,都好几年没有通信了。一个是捷克人鲍格洛(Timotrus Pokora),他跟我两年,研究《桓谭新论》(汉代思想家),回国后常常给我写信,把他的著作寄给我看,其中两篇还是介绍我的《老子校释》和《李贽——16世纪反封建思想家》。他的信件我已找出一些,送给世界宗教研究所请为保藏。另一个是朝鲜人郑圣哲,他跟我两年多,研究题目是《程朱学对于朝鲜的影响》,回国后曾把他与人合写的《朝鲜哲学史》的朝鲜…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11)
正今天是2020年10月20日,同工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三自历史上的今天"的内容,赫然写着:40年前的今天,《天风》杂志复刊。我即从书柜上找到一本封面早已破旧的《天风》,封底果然写着——《天风》复刊号,1980年10月20日出版(定价:六角)。此时此刻,重新捧起这本已经发黄的《天风》复刊号时,我还真的有点心潮澎湃。回想那一年,我还在高中就学。主日去教会,城里一位牧师给了我一本《天风》复刊号,郑重地对我说,  相似文献   

11.
我的末世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巴黎生活的几年是我哲学创作的旺盛时期。我写了一系列我自认为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自由精神哲学》、《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尝试》、《自我与客观化世界·孤独与交往的哲学体验》、《精神与现实·神人的精神基础》、《论人的奴役和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尝试》、《末世论形而上学的尝试·创造与客观化》、《神的东西与人的东西的生存辩证法》。我还写了另一类著作:《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命运》(此书比《新中世纪》更好地表达了我的当代  相似文献   

12.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5,(6)
<正>四川省德阳福音堂92岁的蔡骥姊妹与《天风》结缘18年了。1997年复活节,蔡骥姊妹找到了重建的"福音堂",一眼便被《天风》吸引。从此,《天风》伴她一路敬拜神、信靠神、服侍神,一直走到今天。18年来所订的《天风》,她一直珍藏着。"《天风》确实是天上来的清风,吹醒我心,吹得我心里敞亮。因为《天风》教我读圣经,学习神的话,得着主耶稣,走永生的路。"蔡骥姊妹告诉我,最初读圣经,理解有困难,当时解经的资源有限,是《天风》中"青草地上"栏目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穆斯林》于1981年复刊。因为她是中国伊协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集宗教性、学术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所以我与《中国穆斯林》相见恨晚。从此,我与《中国穆斯林》结下了剪不断、永相伴的不解情缘。从那时起,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终身伴侣。我是每期必读,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5.
何丽野教授《从文本考证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的思想》(《哲学动态》2010年第10期)一文对我的《关于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进行了商榷。我在感谢何丽野教授对《再认识》一文进行关注和仔细阅读的同时,看到商榷文章除了涉及到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4)
正强化质量,真正让读者开卷有益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天风》已陪伴我走过三十年的悠悠岁月。它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学识,让我的灵性和侍奉都日臻成熟。反过来说,三十年来,我也有幸见证了《天风》的成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荣耀与艰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8)
<正>1998年我蒙召时,就在教堂书刊组看到了《天风》杂志,当即买回、阅读,爱不释手。其中许多文章,像甘露滋润我干渴的心田。从此我与《天风》结下了不解之缘。《天风》成为我灵性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她给了我太多的启迪、太深的印象,那是我属灵生命的初恋,难忘而美好。刚刚信主时的我,心中火热,忙于诗班、青年团契的服侍,很少动笔墨,也没有要从事文字事工的使命感。在不断阅读《天风》等灵修书刊后,我的灵  相似文献   

19.
十分感谢贵刊1991年第10期刊登孙选中先生的《科学与价值研究概述》一文,对我关于科学与价值的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了较高的评价.但是,孙先生似乎没有细看我的文章《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把我的观点“张冠李戴” 了.为了在学术界不致引起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8)
<正>我是《天风》的忠实读者。我爱《天风》,喜读《天风》的文章;它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我不知《天风》复刊前的内容如何,但我深知《天风》从1980年10月20日复刊后的点点滴滴。因我从《天风》复刊后至今的35个年头,每年都订阅,从不间断;并且将每年的《天风》装订成册,保存至今,无一遗漏。转眼间,《天风》创刊70周年,复刊35周年,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记得35年前的一天,当收到《天风》复刊号时,我一到家门口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天风》,一边走一边看,爬楼梯时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