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帝笑什么     
翻开书来,看到外国有这么一句箴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便忍不住发笑。然笑尚未完结,笑便凝固在因倏忽而至的思考而产生惶惑的脸上:我怎么竟笑了?我笑谁?笑上帝?笑人类?我不是上帝,是人类一分子,现在看书就是一种思考,我笑自己?自己可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什么? 笑人类思考?人类不需要思考么?人类要生存,要生存得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人类要发展,要抵御那无情的风霜雨雪的肆虐,要踏平那道路上的崎岖坎坷,要消除那折磨人类的疾病痛苦,要揭开人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传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有一个语言表达式就是“大众传媒”。它立即就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使用该词多长时间啦?曾经有个听众回答说:从1933年就开始使用了。但当时我不得不说“不对”,1933年有点太晚了,如果在那之前大众和媒体都不存在,那么1933年就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吴月新 《天风》2001,(11):29
记得第一次听到“基督徒”三个字,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路过车站广场,顺便买几个香蕉带回家。但一想,车站附近的水果摊都是短斤少两的,于是在卖香蕉的阿姨称好后,我便半开玩笑地说:“可别给我不够秤!”谁知那阿姨扬起脸来,笑着说:“放心吧!我是‘基督徒’,保证够秤,”我不以为然,难道“基督徒”就不坑人?  相似文献   

4.
爱的诗歌     
我们有一首赞美诗,题目叫“爱的诗歌”,第一句歌词是:“爱从上帝而来,爱本就是上帝。”我想就用这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 基督教的精髓就是一个“爱”字,爱神爱人。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位姊妹的事,她是1987年在  相似文献   

5.
路加福音第十章第一至十二节记载主耶稣派遣门徒们出去传教:“此后,主又选了其他七十二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先往祂自己要去的各城各地。祂对他们说:“庄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们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去吧!看!我派遣你们,正如羔羊进入狼群……’”毫无疑问,这里主耶稣要告诉我们一些有关福传的道理,用时下的话,就是福传的注意事项。归结起来就是“四是”的道理:工作就是合作,世物常是累赘,传教当是传爱,拒绝实是受损。  相似文献   

6.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  相似文献   

8.
朋友,下面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然而,你要在60秒内答出来,也并非易事。不信你试试。 (1)电话用的电是什么电? (2)“二点五”大还是“二分之五”大? (3)手风琴用左手,还是用两只手拉? (4)常见的红绿灯中的黄灯在上面还是在下面? (5)家具店卖的五斗橱有几个面涂油漆? (6)别人看我的脸,和看我的照  相似文献   

9.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10.
梅老师:乡间有一句民谚:“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妈妈。”我认为那是胡说八道。别人家的事情我不清楚,我们两口子之间的事情我可是一清二楚的。我和我夫人同是三十多岁的人,那句“一枝花”的民谚对于我们夫妻就根本不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我们9年前结婚说起,那年我25岁,夫人是我第一个见到的光身子成年女人,我新婚之夜兴奋自不必说,即使是蜜月过后,我依然照旧热情不减。初婚那几年,我精力旺盛,几乎每隔一两夜就要“现场练兵”潇洒一回。夫人虽然从没拒绝过我的要求,但在言行上却有些嫌我“太勤快”。我脸皮厚,对于来自夫人偶尔的…  相似文献   

11.
写文章不仅要注意句子成分与成分、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就是说要注意正确地组合句群。有些语言片段,孤立地分析一个句子不一定能发现语病,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考察,毛病就显示出来了。例如: 1.然而,“志”是怎样得来的呢?①是天生的吗?②不。③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④“有心人”即教导人们要有恒心,要善于做长期艰巨的工作。⑤古时李时珍花了一生的精力,跋山涉水,走遍天涯海角,才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本草纲目》。⑥这段话共六个句子,就每个句子来说,都是通顺的,可是把这六个句子联系起来分析,就可发现第四、五、六句与第一、二三句不相衔接。开头两句围绕“志”的来  相似文献   

12.
倪光道 《天风》2001,(10):42
不少弟兄姊妹问我“亵渎圣灵”是怎么一回事?犯这种罪为什么今生来世永不得赦免?有人更具体地问:我的情况算不算亵渎圣灵?有一位弟兄,多次写信给我,说他老是担心自己犯了“亵渎圣灵”的罪,怕自己不得救,所以痛苦得不得了。他甚至说:“如果能解决我的问题,要我倾家荡产也愿意!”可见,这是一个必须明白的问题。 首先要知道,“亵渎圣灵”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些敌挡耶稣的法利赛人说的,今天我们不可以随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文化》期刊社接到的读者来信之中,有一种突出现象令编者们越来越注意,这就是读者自发地就一些与佛教有关的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探讨,主动写文章发议论,对于佛法如何与现实人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探索精神。其中有两个议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佛教是不是迷信?佛教与气功等“社会热点”有什么关系?这期发表的头一篇《佛教不是迷信》,就是山东省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专家的来稿,另外从第4期发表浙江李赓扬先生关于佛教与气功的文章后,读者有关这一话题的来稿就更多了,本期也选发了一篇。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论文”,不拿架子,少引经据典,但往往很有动人之处,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这些读者朋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反求诸己、现身说法,不是一听到别人批评就跳将起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对不对,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不是讲些大道理而己,而是以亲身体会娓娓道来。以上这种良好态度我们往往习惯称之为“科学态度”,其实对真学佛的人们来说,勿宁说是“佛法态度”更贴切 。愿我们大家多多反求诸己、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4.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15.
中庸一词可以说不断地有人攻击,它的名声在20世纪很不好。有人说是和稀泥,骑墙派,或者是墙头草等等。总之,中庸好像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痼疾,或者是一个精神的病痛而存在着,我认为这是很大的误解。中,什么叫中——不偏不倚,容易吗?不容易。举个例子,在A楼和B楼之间拉一条钢丝,外面刮着七级八级大风,我们要从上面走过去,你往左边,掉下去;往右边,掉下去。是高人吗?不是。你能够坚持正中的不偏不倚,从这东倒西歪摇摇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向美学和文艺工作者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呢?下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一点初步的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和所有走圣召道路的修女一样,经过教会传统修女会的会规和圣召意识的培育,我走过了望会、初学和发愿的阶段,于1995年7月,成为了北京教区圣若瑟修女会的一名修女。我出生在云南省会泽县一个世代天主教家庭,我的父辈们以待人接物来实践他们执着的信仰。信仰是他们生活的见证,一个记号。每年春节,我们家的屋舍,都要更换新的“年画”,从门楣到厅堂,全是父亲亲手抄写,用红纸黑字或者金粉字摘录的圣经金句和日常颂念的“天主经”、“圣母经”、“信经”。所以,从小我们五姐妹就能熟记熟背这些劝勉人的词句。我的祖母乐善好施,时常教导我们要“上敬…  相似文献   

18.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9.
胡凯民 《天风》1994,(5):17-18
猴年最后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听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的《白云彩虹873》节目。“下面是我们专访武昌彭刘杨路电信营业处营业员张秀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播音员用标准普通话道出。好一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微笑的面孔,顿时闪现在我眼前。她,不就是武昌堂唱诗班的张姊妹吗?于是,不久我来到她工作的地方。营业处不很宽大,除十几排用户要坐的靠椅外,还有十几台电话顺理成章地摆放一边。  相似文献   

20.
大凡有成就者都有相似的情形,其中有一点尤其重要,就是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两句话,实在是至理名言,是他经验的结晶,我们也可从中获得启发。 我们首先看前一句,“不以物喜”,就是不为外境所动。我们处身于这个变幻的尘世,有太多的东西吸引我们的心,耳听听不够,眼看看不足。结果精神全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