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相似文献   

2.
未发与已发问题最初见于《中庸》,是儒学思想中研究心论的原型。中国宋代大儒朱熹也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朝鲜后期代表儒者李柬(号巍岩,1677-1727)在继承了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对未发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他将未发分为浅层意义上的不中底未发和深层意义上的大本底未发,并强调后者是本质意义上的未发。前者之气是本然之气,湛然纯一;而后者之气是血肉之气,有清浊粹驳和刚柔善恶。未发状态下,虚灵洞彻的心体起主宰作用,所以未发心体纯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本然之心与气质之心,并使之对应于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主张心性一致。这一观点并不是说心等同于性,其核心在于心与性在价值论上的一致性。心性一致论在哲学性和思想性上起着连接朱子学和阳明学的作用,体现了朝鲜中后期儒学的心学式发展,在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批判神秀北宗的不究竟的禅法,弘扬慧能南宗的顿教禅法,神会引经据典地从佛性本体论、无念无住的修行方法论和顿悟境界论等多方面对慧能南宗禅法做了非常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发挥。神会禅学立知见,注重知解,神会的顿悟说注重于解悟,神会禅学的这种特征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禅学背景才能恰当地理解的。与后来侧重于从实践上发挥和发扬慧能南宗禅法的禅派不同,侧重于从理论上论证和发挥慧能南宗禅法的神会禅学是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的,神会禅学是禅宗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心性论是《坛经》的核心。通过观法为空思想的分析 ,从理论上说 ,所谓明心见性不过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坛经》中性的内涵即是“本来面目”。它又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不变自体 ,二是自然性能。心的基本含义是慧 ,即分别、觉知等意。《坛经》中的心又有本心、自心、执心、妄心等的不同。本心是性的自然外现 ,属众人同有 ,自心、执心、妄心等则是于自心上起的执着 ,心性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中心 ,《坛经》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理学中,罗钦顺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他与理学、心学和气学都有较深的瓜葛,但又是三方都难以完全认可的人物。本文通过对罗钦顺在理气、心性与儒佛之辨中具体主张的分析,揭示出其对理学的继承与转向、对心学的抗辩与纠偏以及对气学之开规模、定纲维的作用,并以此对其在明代理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作了初步的衡定。  相似文献   

6.
李材的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李材的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的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李材的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李材的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儒教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以“成己成物”为内容,以参赞化育为目标。由于朱子对《中庸》的心性论改造影响巨大,文章将自己的解读与之对照,从训诂和义理诸层面进行分析考察,在更广阔的思想背景下给出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丁耘 《现代哲学》2021,(1):76-93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相似文献   

9.
从“四端之心”开始,以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来叩问良知之存在、表述良知之呈现,存在着一条值得被注意的哲学史发展脉络。通过简要梳理这一哲学史源流,并特别说明杜维明、黄勇在回应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的“体知”与“动力之知”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以经验知识的进路解释良知如何呈现,需要以良知不学而能的先天性与其呈现于经验中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给予“经验知识如何触发良知”和“良知如何运用经验知识”两个核心问题以有效的解释。同时,认知能力的提高与经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主体对当下道德场景的把握,从而也参与到良知直下的判断中。  相似文献   

10.
杜道坚生活于宋末元初,是著名的茅山派道士.他的“皇道帝德”论意在为君献策,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关尹子阐玄》的探讨可以发现,他也有丰富的心性论思想,如心具造化、心死契道,天性纯一、性存合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回应了战乱时代人们对于身心归宿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在他的思想中,"全真"二字是何含义?综合对其诗、词之考察,他主要是想全三教之真、全老庄之真和全心性之真.三方面的具体分析告诉我们,他这种回归老、庄的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萧德珍是民国闻名全国的伊赫瓦尼教派的著名学者和阿訇,其宗教思想受瓦哈比思想的影响,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许多著述影响深远,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变迁的宝贵资料,为中国伊赫瓦尼教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追述了萧德珍的生平、著述及其宗教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其伊赫瓦尼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分析了他与瓦哈比思想的异同,以及所具备的时代性、地域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创立了净土宗,开创了唐代"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净土教仪随着中国佛教的东渐而传入日本。因此,日本的净土宗尊称善导为"祖师"。善导一生潜心弘法,著书立说,主持雕造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像群雕,从而为中国的佛教艺术增添了灿烂的篇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门德尔松是犹太启蒙运动的奠基人,也是把犹太民族从传统犹太教的禁锢中带入现代社会的第一人,因而在犹太民族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评析了门德尔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社会政治思想,肯定了他对犹太教变革及犹太解放运动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杨帆 《现代哲学》2021,(1):58-6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海外研究的关注热点。围绕这一思想的生成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以及重大意义,海外学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海外学界认为这一思想的生成具有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包括生态文明核心论、生态经济平衡论、生态财富等值论、生态要素和谐论、生态模式中国论、生态治理体系论、生态责任大国论、生态命运共同体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这一思想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的鲜明特征,还总结了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话语意义、理论意义和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太祖对佛教实行既整顿和限制、又保护和提倡的政策。其中,洪武前期侧重于保护和提倡,后期则着力整顿和限制。明太祖佛教政策的产生,不仅有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喜好有密切关系。明太祖佛教政策的实施,维护和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促进了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的改善,但也给广大百姓套上更加沉重的封建枷锁;使明初佛教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佛教诸宗的融通,奠定了后日僧寺分立制度,加剧了佛学的衰微。  相似文献   

17.
刘丽 《心理科学》2001,24(3):378-379
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道德社会化,即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社会心理学在谈到道德社会化研究时介绍的都是西方的理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超我”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of constructive thought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employee job satisfaction, an existing dispositional model of job satisfaction was expanded and test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indicat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mong constructive thought strategies, dysfunctional thought processe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addition, two competing models were examined to test for the full or partial medi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thought strategies on job satisfac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onstructive thought strategy training intervention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刘一明丹道理论中的精气神三宝从先天和后天两个层次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其先后天二重化的世界观框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皎然,唐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先在灵隐寺受戒出家,后居杼山妙喜寺.皎然佛儒兼取,既有隐居空山的修行,也常交友雅聚、写诗酬唱.其结交的友人多为名流,而皎然与陆羽尤为友情深笃, “为缁素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