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言是指以声誉信息为基础的关于不在场第三方的评价性信息。它同时也是儿童学习社会领域知识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可以影响儿童对于他人的评价及后续的行为。本文从流言在儿童中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儿童对于流言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对于流言信任评价三方面总结了儿童流言的相关研究。最后,本文提出未来可从流言发生的机制、儿童信任流言的机制以及流言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否定性流言     
在被宽泛地界定为未加证实的消息的流言的真实程度——至少就当前的知识状况而言——被一些专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警官、新闻记者,诸如此类)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与现实的关系来构建一门关于流言的类型学。如果事实证明一则流言是正确的,它就成为一则信息。如果一则流言是虚假的,那么它就属于肯定性流言或者否定性流言的范畴。作为最常见的类型,肯定性流言所陈述的是由各种想象性的事实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考察流言效价和内容真实性相冲突时,幼儿在社会偏好和行为评价上的特点,结果发现:在不知道流言真实性时,5~6岁幼儿会更愿意与积极流言传播者做朋友,认为传播积极流言的行为更好。但后续通过直接观察发现积极流言虚假但消极流言是真实后,他们对积极流言传播者的评价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种变化在不同的评价任务中表现不同:他们更愿意与说消极但真实流言的个体做朋友,但依然认为传播积极却虚假流言个体的行为更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考察的是流言这个概念在上一个世纪所具有的稳定性。有人指出,不仅各种说明模型发生了变化,而且各种流言本身也会发生变化——不仅这些流言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它们的方式很可能也发生变化。社会科学家对流言的关注是随着现代心理学在19世纪的诞生而出现的,这种关注在20世纪中叶转移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之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了政府对通过流言进行颠覆活动的关注的推动,最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探讨阴谋论或密谋论本身,也不在于研究认同阴谋论的实际程度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知晓、认同和传送在集体信仰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因而本文关注阴谋论的传播者。作者得出结论认为,人们可以知晓和传送流言和阴谋论,但不一定认同其内容。作为社会思维的表现形式,既不理性也不符合逻辑的流言和阴谋论依赖于自身的逻辑和人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作者指出,认识到传播和传送不等于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传播流言或阴谋论信仰会创建和加强群体内的社会联系,传送流言可用于在社会群体内传递标准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流言、传言和都市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质朴的外行那里、还是在专业学者那里,“传言”(gossip)和“都市传说”都经常被当做可以和“流言”(rumor)互换的术语来使用。把我们那些学生当做质朴的外行来考虑一下吧:当他们被要求在某些方面对“流言”和“传言”加以评价的时候,他们几乎对其不加区分。  相似文献   

7.
各种当代社会都充满着流言(rumor)。无论如何,我们都生活在一种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中既信息过多,同时也信息过少。许多人希望我们相信各种关于真相的说法,或者至少希望我们也同样坚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的来源可能是不确定的,不过,在某些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信念体系之中,按照这些主张而行动,并且通过集体记忆而回忆它们。如果假定确实有这些说法存在,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信任什么人和什么事情。就针对有关社会的各种断言做出的反应引导着我们的各种行动而言,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它可能是潜…  相似文献   

8.
把流言理论和问题理论联系起来似乎并不合适。不小过,人们也许会轻易地把一则流言理解为一种解答,即当做对于从集体角度来看具有重要意义的某个问题的、特别具有就事论事色彩的、完全以精神上的即兴创作为标志的解答:例如,为了说明一个人为什么完全有理由担忧,为了说明一个人可能有的、对某项新发明持敌意态度的无论什么理由,  相似文献   

9.
我承认我是一个好奇的人,但是,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是的,有些事情我不想知道。如果我在无意中冒犯了谁,从而使得他不喜欢我,诽谤我,用莫须有的流言中伤我,若你是希望我平静安宁的朋友,那么,就请不要让我知道。我自信我对他的  相似文献   

10.
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的预期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英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1):23-29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目标焦点是否引起即时的预期推理。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让被试阅读16篇含有目标信息的记叙文。实验1和实验2探讨已进入长时记忆中的尚未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进行预期推理。实验3探讨已经实现的目标是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阅读目标行为产生预期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对目标的预期推理是可以即时发生的,在目标未实现的情况下,读者会对目标信息进行预期推理;在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况下,读者对有关目标的信息不产生预期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