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指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帮助他人的行为,按照损失利益属性,可分为时间亲社会行为、金钱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认为时间定价启动会导致个体减少亲社会行为,但是较少考察时间定价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否受主观社会阶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时间定价启动会减少亲社会行为;(2)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3)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存在交互作用: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反向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非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丁如一  周晖  张豹  陈晓 《心理学报》2016,(8):981-988
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究自恋与亲社会倾向及与现实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1表明,对男性而言,自恋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而女性的自恋与公开、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研究2通过行为实验证实,在公开的情境下,男性青少年中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非公开的情境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揭示,男性青少年自恋者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主观社会阶层感知高的个体更愿意保护环境并为环境活动贡献金钱.(2)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阶层影响亲环境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高社会阶层的个体物质主义程度较低并更加亲环境,而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回顾了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简要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亲社会行为研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1)首先随着多元统计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多采用多变量的研究方法,以期更为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研究者对人们眼中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深化了亲社会行为的内涵。(3)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共情和道德认同在这一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游戏接触经验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77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共情和道德认同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四条中介路径:一是共情的中介作用,二是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三是通过共情和道德认同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四是通过道德认同和共情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引导青少年接触视频游戏和培养其道德情绪、认知及行为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本能论、习得论、情感论和认知论对其动机作了理论解释。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的,亲社会行为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森伯格在广泛吸收大量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深刻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旨在揭示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本文扼要介绍她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并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1采用cyberball范式操纵社会排斥,考察其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2采用回忆范式操纵社会排斥,并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可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取向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会排斥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升高,进而减少亲社会行为,而未来取向可以降低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生态系统观以及班级环境中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进展,在班级环境中,与儿童人际互动最密切,对其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两类人群是——同伴和教师。作者把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班级环境中两个重要生态子系统,依次介绍了班级环境中这两个生态子系统的各成分,以及它们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该领域的研究应注重人际间的双向互动、基于观察的互动模式研究、以及重视时间变量对行为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超陈冰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22,45(6):1428-1435
亲群体行为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三个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权力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社会排斥与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关系,发现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亲群体行为意向;研究2与研究3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并分别通过回忆法启动个体状态权力感(研究2)、测量特质权力感(研究3),发现在社会排斥下,相比于低权力感者,高权力感者的亲群体行为意向更高,结果证实了权力感能够调节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念在促进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索。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正念可以通过提高注意力、身体意识、去具体化能力、积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能力和减少自我感来促进亲社会行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正念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念干预通过提高共情能力、同情体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去自动化认知来促进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在完善系统的正念—亲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及其机制,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同时发展生态效度更高的研究方法或指标来考量正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正念干预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长期有效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递进实验探究自我损耗下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非利手写作”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诱发积极情绪,以被试在独裁者任务中分配的代币数为亲社会行为的衡量指标。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损耗组,高损耗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更低;诱发积极情绪能够补偿自我控制资源。实验2在此基础上,诱发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考察自我损耗状态下不同强度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能缓解自我损耗后效。本研究证实了提高自我损耗将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诱发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可以缓解该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