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俊  邹泓 《心理学探新》2012,(4):376-383
该研究以377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理财教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部分符合Shim(1996)提出的二阶模型(包括质量导向、非理性导向、享乐导向和价格导向等四个二阶因子);(2)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品牌导向上高于女生,在流行导向和娱乐导向上低于女生;(3)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可划分为决策随意型、决策紊乱型、决策理智型和决策实惠型;(4)父母消极的理财教育方式会导致中学生形成非理性导向或享乐导向的消费决策风格,而积极的教育引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中学生的非理性决策风格,促进其形成质量导向的决策风格。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北京青少年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被试为 13~ 19岁中学、职高及技校在校各年级学生 4193人 (男 10 86人 ,女 2 387人 ) ,用自编的中学生消费问卷、青少年亲子关系问卷、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量表进行集体施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消费价值观包含保持勤俭传统、追求现代生活和消费压力 3个因素 ,北京大多数中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是倾向于保持勤俭传统 ,贫富差距和消费能力的差距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没有构成压力。因素分析结果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分为谨慎型、流行型、实际型和攀比型 4种消费行为类型 ,谨慎型消费是北京中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消费价值观与消费行为之间有着特定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化理论对影响青少年消费价值观和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都对青少年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48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究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以及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心理特权以及观点采择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感恩,父母拒绝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感恩;(2)观点采择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特权只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观点采择和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感恩,但是不同的教养方式作用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父母教育卷入、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掌握目标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掌握目标问卷、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对80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教育卷入对中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2)掌握目标在父母教育卷入与中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3)批判性思维在父母教育卷入与中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4)掌握目标和批判性思维在父母教育卷入对中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大连市三所幼儿园553名3~6岁幼儿为测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探讨了家长教育价值观、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以及儿童人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即父母教养方式在教育价值观和儿童人格间起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儿童自身气质特点的调节。结果表明:(1)教育价值观关系性维度正向预测了儿童人格的智能特征;教育价值观好行为维度正向预测了儿童人格的情绪稳定性;(2)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在关系性与智能特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教养方式溺爱性维度在好行为与情绪稳定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气质的情绪性维度和反应性维度分别调节了教养方式不一致性和溺爱性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父母冲突、父母教养方式、情绪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量表对北京市和河南省1322名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且存在三条路径: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通过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情绪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因此减少和避免父母冲突,提高中学生的情绪安全感,同时给予中学生积极教养方式,减少和避免消极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父母冲突、父母教养方式、情绪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量表对北京市和河南省1322名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且存在三条路径:通过父母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通过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和情绪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因此减少和避免父母冲突,提高中学生的情绪安全感,同时给予中学生积极教养方式,减少和避免消极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孤独感问卷、意志控制问卷和抑郁问卷对688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5.62岁,男生314人)进行调查,考察了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之后,父母心理控制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孤独感在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抑郁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意志控制的调节。因此,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之间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抑郁、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家庭功能问卷、抑郁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具有中介作用;(2)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冲动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抑郁和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代际传递的角度,考察父母坚毅力和子女坚毅力的关系,同时检验教养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30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工具采用坚毅力问卷(Grit-Scales)、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结果:(1)父亲和母亲的坚毅力总分及两个维度兴趣一致性、坚持努力均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坚毅力总分及各维度;(2)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父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母亲坚毅力与孩子坚毅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坚毅力存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并且教养方式的关爱维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描述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120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都具有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651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拖延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的状况,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及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学业拖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时间效能感在父亲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形成合理的时间管理倾向,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学业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创伤暴露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物质滥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和物质滥用问卷对汶川县和茂县的143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选取有物质滥用的青少年354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物质滥用。不过,在创伤暴露与物质滥用直接关系之间加入PTSD、父母和同伴依恋之后,创伤暴露程度对物质滥用的直接预测作用不再显著,并且创伤暴露程度不能通过同伴依恋预测物质滥用,也不能通过PTSD经同伴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多重中介作用;但创伤暴露程度能通过PTSD正向预测物质滥用,可以通过父母依恋负向预测物质滥用,并且创伤暴露程度还可以通过PTSD经过父母依恋对物质滥用发挥正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嫉妒的影响,以及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大学生嫉妒问卷调查了438名在校大学生。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并间接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嫉妒。(2)父母情感温暖间接通过生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嫉妒。(3)父母过度保护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直接、总间接),但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单独、链式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歧视知觉的角度考察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父母控制和父母婚姻冲突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水平,且父母婚姻冲突的预测力更强。歧视知觉在父母控制、父母婚姻冲突与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与不良教养方式相比,父母婚姻冲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存在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部分通过中学生感知到的歧视水平增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侯春娜  伍麟  刘志军 《心理科学》2013,36(1):103-10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因素中父母情感温暖教养方式、文化性家庭环境与责任心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与中介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责任心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对大学四个年级1207名学生进行测量,运用SPSS12.0、AMO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父母情感温暖通过责任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2)文化性作为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变量,其与父母情感温暖的交互作用对责任心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并通过责任心中介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产生稳定而持久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性格优势的预测贡献率约为积极养育方式的1.9倍;(2)性格优势在积极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075%.  相似文献   

20.
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三年半后的3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感恩与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检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灾后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其中自我觉知的改变与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生命价值观的改变水平,女生人际体验的改变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2)感恩和社会支持可显著地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3)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学生的感恩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社会支持正向影响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