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对大学生中基督教团契的组建和发展、内部结构、主要活动、运行基础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团契已成为大学生基督徒宗教生活的主要形式,是基督教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高校和党政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对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中的宗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j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宗教热的逐渐升温,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已经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当前的工作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在H市开展关于大学生基督教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有组织的传教活动频繁,传教意愿强烈,社会联系广泛,善于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宗教活动。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活跃对高校校园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一定干扰,构成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因此,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直面大学生信教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应对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曾经在中亚地区传播一千多年。从历史视角来看,基督教先后以聂思托里教、罗马天主教、俄罗斯正教等形式向中亚地区渗透。由于这块广阔的草原通常都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各民族间长期争夺,使这里无法产生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各种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使得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宗教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玄奥晦涩,及其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其很难对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产生较大吸引力。尽管如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梳理出基督教在中亚传播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对非洲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消极的一面。总体来看,基督教对于当代非洲社会积极的影响主要在慈善公益、社会关怀等社会公共领域,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舆论导向、政治、安全领域。对此,非洲基督教需要走出自身观念的藩篱,在非洲多元的文化宗教语境中,加强与其他宗教的对话,寻求合作,共同服务于非洲社会。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无神论》2021,(1):33-38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科学史中很有争议的主题。非基督教运动期间,反基督教思潮和科学思潮促成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宗教论战。在论战中,"非基督教"学者与"护基督教"学者围绕"宗教是否违背科学精神""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发展"和"宗教是否阻碍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进步"三个主题展开激烈争论。论战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教会教育的世俗化,强化了"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其影响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宗教在高校的蔓延和渗透有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在高校中禁止宗教的传播和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但是教育应遵循反复性、协调性、实效性的原则,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唯有如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才能得以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9.
过往的多数研究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是对其原生宗教的否定与取代。通过对基督教传入前后中缅北界怒族支系怒苏人的信仰观念、仪式主持者与丧葬仪式的历时性变迁的考察、比较,发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新生代教牧人员引领信众在对其原有文化传统进行选择性扬弃基础上的基督教文化重构式的中国化。从基督教与民族原生宗教关系切入对怒苏人基督教中国化背景、动因、表现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对民族原生宗教的扬弃而形塑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洋教”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转型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大学生信教人数不断增长的事实,本文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历程一一拆解。还原了大学在对基督教“不排斥”的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基督教团契“生好感”,长期的好感发展为“归属感”,“归属感”在“有共鸣”的基础上发展为“依赖感”.最后在“神圣感”中完全接受有神论的心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的无神论教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美国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是以国家力量进行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的工具。中国成为国际宗教右翼势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重点地区。境外宗教渗透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战略意图是改变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应当重视境外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合法渗透"。境外右翼势力推动基督教在我国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宗教右翼势力特别善于利用合法渠道,深入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阵地,培植力量,宣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立。为从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学渗透的理论武器,应当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卓新平 《天风》2017,(8):4-5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而在基督教的扩展发展中,基督教一方面在全球传播,不再只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妥善处理好宗教方面的矛盾,特别是做好基督教治“乱”工作,保持宗教和睦,维护宗教领域稳定,是统战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结合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力图从思想认识上、工作观念上就基督教治“乱”工作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以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正>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教会和信徒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是对教会和信徒的信仰要求。公益慈善事业是奉献爱心、彰显美德、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国家和社会的正能量。基督教是生命的宗教,也是爱的宗教,决定了教会和信徒必须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以"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为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  相似文献   

15.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自15世纪传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在非洲的传播初见成效;19世纪中叶开始的殖民探险活动揭开了基督教在非洲大传播、大发展的序幕,使得基督教的影响逐渐遍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基督教的非洲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其在非洲的传播,并使之成为非洲第一大宗教;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非洲基督教呈现出快速发展及多样化的特点。目前,非洲是世界基督徒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与此同时,以五旬节—灵恩派为代表的新宗教运动成为当今非洲基督教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其中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同时,非洲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全球化及世俗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或许是引发这种现象的更深层次因素。从对非洲基督教历史与现实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植根于非洲文化的土壤是基督教在非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微信已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分析微信传播的特点,解析其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如何有效利用微信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并非是单纯的宗教文化传播现象。它首先表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在两国既有共性,又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构成了基督教在两国传播的阻力与助力。在基督教的传播与接受方面,中越两国也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基督教传播的主体及其活动的方式与内容,而且表现在本地受众对基督教所持的态度及其产生的反应。上述共性与差异表明基督教在中越两国的传播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表明两国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正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而在基督教的扩展发展中,基督教一方面在全球传播,不再只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则在不断融入不同社会、民族、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