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派遣我们赴美国访问。此行是继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之后,两个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访问期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无神论》2006,(5):F0002-F0002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组织代表团赴美国访问。中美学者先后在费城ACE会议中心、波士顿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纽约、费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硅谷等地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2006年暑期的访美之行,是2004年夏在北京召开"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的继续,中美学者就"宗教在中美社会中的作用"的主题在费城和波士顿两地举行研讨会,并且在纽约和洛杉矶及旧金山等地,在相关话题下也进行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这样以对话为初衷的研讨会的连续举行,已然显示双方对此类问题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2004年4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华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华道教文昌帝君祖庭所在地--四川梓潼七曲山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绵阳市文昌文化学会联合举办.出席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共50余位,共收到学术论文46篇.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27—29日,"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全国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宁夏大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约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全国人大第九、十届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先生莅临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曹中建主持,他介绍了参加  相似文献   

6.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4,(3):129-131
2004年6月14-17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美宗教-哲学‘人性' 研讨会".这次会议共收到17篇论文,其中8篇来自美国各大学,9篇来自国内高校.与会的中美学者们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传统以及不同的学术角度就人性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对话.这次会议参与者除了宣读自己的论文,中美学者都认真地一对一回应了对方的论文.这些回应给与会者留下了许多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7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宝辰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或旁听了此次研讨会,其中,近50位学者提交了会议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博士到会并致辞,他认为“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这一主题展现的是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域,要求的是一种更深入的思想对话。以基督宗教的研究为基点,我们将系统讨论这种跨文化对话的理念、处境、方法、问题、意义及前景,从而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要章绍武"中国宗教学会第四次会议暨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2月6-8日在天津举行。这是宗教学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与会代表120多人,分别来自学术理论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和宗教界。会议首先对...  相似文献   

9.
国内新闻     
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佛教与基督教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去年底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隆重召开。“佛教与基督教对话”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外事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参加的学者分别来自美国、挪威、泰国、韩国,以及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大会收到论文33篇,约50万字。会议期间,代表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基督教全国两会召开学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会议1月5日,…  相似文献   

10.
信息     
唐大潮教授参加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高级研修班2000年12月4-9日,我所唐大潮教授参加了由四川省人事厅专家处举办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二期高级研修班。(中言)学术会议简讯为推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宗教学者的学术交流,由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及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于2001年5月2日至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研讨会将邀请三十位中国大陆、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学者参加,旨在从地方社会和社区文化的角度,加深对中国宗教历史文化和…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examines two related concepts utilized by two different schools of family therapy. Any family seen to be "enmeshed" is also seen as "fused,"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focus, on the "system containing the individuals" (structural) or the "individual in the system" (fusion),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these two schools.  相似文献   

12.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对的”,和对它的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的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的就是对的”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的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的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Us" and "Them":     
Abstract: In the Aristotelian tradition, politics is a matter of public deliberation over questions of justice and injustice.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response to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 11, 2001, has been uniformly hostile to this notion, and it has instead promoted a jingoistic politics of self‐assertion by an America largely identified with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its government. This is doubly disturbing, as the executive branch has sought to free itself from international law, multinational commitments, and domestic judicial regulation, even as it has sought to validate itself by demonizing its enemies. This essay draws out the disturbing echoes here of Carl Schmitt's work of the 1920s, in particular of Schmitt's conception of the sovereign as the ungrounded ground of the law and the political as the site of mortal conflict between friend and enemy. The essay argues that Schmitt's position in the twenties, for all of its evident problems, is superior to that of Bush, Wolfowitz, and Ashcroft in at least two senses: Schmitt condemns the idea of waging war for profit and recognizes that such wars will often be disguised as moral crusades waged against the “inhuman”; and he acknowledges that claiming to fight a war for humanity denies one's enemies their humanity, leaving them open to torture and even ex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16.
17.
陈赟 《学海》2007,(2):73-77
由“教”与“治”共同托举“政”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体。治的承担主体“君”与教的承担主体“师”与“士”,在命名上存在内在关联。“君”与“君子”以“群”立义,最终指向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体,也就是教学的共同体,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便在于开发这种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presents an argument against a metaphysical conception of logic according to which logic spells out a specific kind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 that is somehow inherently related to our factual reasoning. In contrast,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always an empiric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a given mathematical structure really does captures a principle of reasoning. (More generally,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not meaningful to repla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thing by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a priori analyzable structure without paying due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t really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thing in question.) It is proposed to elucidate the situation by distinguishing two essentially different realms with which our reason must deal: the realm of the natural, constituted by the things of our empirical world, and the realm of the formal, constituted by the structures that we use as prisms to view, to make sense of, and to reconstruct the worl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vantage point may throw light on many foundational problems of logic.  相似文献   

19.
1993年9月,6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和一些非宗教组织的代表,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一份《全球伦理宣言》。《宣言》认为,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种“全球伦理”, “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宣言》指出:“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20.
Terrorism Between "Syndrome" and "Too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wo psychological views of terrorism are described, approaching it as a "syndrome" and as a "tool" respectively. Research thus far found little support for the syndrome view. The heterogeneity of terrorism's user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ool view, affording an analysis of terrorism in terms of goal–means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