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未到场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的不可公度性 ,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在没有确立“人是什么”的前提下 ,就展开了人与价值的争论 ,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人的空场。生态伦理的形上学基础 ,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 ,而是人之为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 ,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 ,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3.
发展伦理学的人学蕴涵--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伦理发展观 ,生态中心主义是排斥人和否定人的 ,是对人的消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有其深刻的人学依据。但泛泛地谈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失落人”,并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鲜明地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超越和提升 ,意味着发展伦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一、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误区近10多年来,在国内生态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中,关于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立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最终实现的目的的阐释等等有很多争论,并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修正、整合或替代上述两种理论的各种学说。(余谋昌、王耀先,第142页)笔者认为,争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理上的某些质疑,至今仍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中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环境或生态伦理学的讨论中,如同“非人类中心主义”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也可能有各种不完全~样的理论看法。已经有许多作者就其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做了说明,我也曾撰文表明过自己粗浅的看法(见《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我认为,所谓伦理学,就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一般规范或准则的学科,而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应该是研究涉及到生态或环境问题的人际关系原则的。这与有的“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或人对其它生物物种的道德原则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我想,从人…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生态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唯意志论,它的危害在于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因此应坚决破除。(参看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120-121页)另一种则主张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参看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针对这两种观点,国内生态伦理学学者多有不同的看法。(见《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为推动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研究,本文首先评述西方人类中…  相似文献   

8.
葛永林 《世界哲学》2017,(4):137-142
奥德姆把第三伦理看作是环境保护的伦理基础、伦理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的内涵包括环境价值被低估,环境资源危机的压力主要来自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环境管理必须拥有地球"大图画"的视野等。为了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奥德姆呼吁借鉴生态系统智慧,整合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形成新的生态学,并设计新的社会制度给予自然资源合理的市场价格。他认为的自然环境是人的环境,是用货币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危机等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注定会招致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对。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在反对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时,陷入了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因而不能摆脱形而上学困境。本文提出"环境价值"概念,把环境价值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根据,从而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超越了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困境"。这种生态伦理学实质上就是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中外学界普遍将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归于生态道德,这种流行看法其实并没有抓住生态伦理学对象的基本学理问题。生态伦理学的对象应是"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的范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要在理论研究中摈弃关于人与自然孰为"中心"的不必要争论,在实践中尚须厉行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 0年代,生态(环境)伦理学从西土传来,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对环境伦理学如何可能展开争论,探讨其是否逾越了伦理学的理论界蜮,是否会跌入到“自然主义谬误”的困境中。此后,又围绕着环境伦理的建构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还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伦理学不是以"个体的人"为基础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建立的"制度伦理"。马克思的伦理学实现了从个体本位的"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学"向社会关系本位的"社会批判伦理学"的转变。正是因为马克思实现了上述伦理学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为共产主义的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伦理承诺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学原理。但马克思并非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在其现实性上,马克思的伦理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规律为基础的"制度伦理学"。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与再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磊 《学海》2004,(3):191-195
各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共同遵循着主体性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 ,它们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与重建 ,有其内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暗合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但是 ,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再超越 ,即弱化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主体地位 ,强化人类保护自然的责任 ,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再往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16.
我们需要何种生态伦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 1996年出版于德国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应用伦理学教科书中 ,生态伦理学被定义为“追寻人与自然的伦理上正确的相处”。 (参见尼达吕梅林主编 ,第 347页 )事实上 ,从上世纪 70年代起 ,相当大一部分生态伦理学课题的讨论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本身是否拥有价值、为什么有价值等问题展开的。许多生态伦理学家一开始便将生态伦理学项目同一种所谓的“创新理念”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创新理念 ,传统伦理学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 ,而生态伦理学却要冲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有关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视野 ,将人类以外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乃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是对西方的论著进行评介,随后展开独立的理论建构.因为"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是一个全新的伦理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及其理论内容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学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然的价值”李东(哈尔滨建筑大学社科系)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生态伦理学必然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且认为单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去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等恶果。应当承认...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现代生态伦理学者试图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虽然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道德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道德框架,但各种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间的“范式之争”,以致陷入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现代生态伦理研究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只有在消解“范式之争”中实现典范转移,以全新的世界观融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才能引领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道德谋划失败以后,马克思关于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既为重新确认生态伦理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正当理由,也为生态伦理以善恶为核心向道德权利以义务为核心的转向奠定了基础.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生态伦理何以为善的根据不再是人的利益,也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这种物质变换决定了人类拥有向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物质资料以养育自身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类必须承担反馈自身的能量以养育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