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有一种倾向认为:科学与宗教没有本质区别,科学与宗教可以互补和融合,甚至提出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其啧啧称道的案例之一是,笃信上帝的开普勒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本文着重分析了开普勒的自然哲学思想。从而说明他心目中的“上帝”只是“理性”的代名词,开普勒取得的科学成就完全是理性活动(包括科学观察)所结出的硕果,是“摆脱宗教”的成果,而不是靠什么万能上帝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位美国物理学家马特·杨(Matt Young)文章,他理性地检验了宗教信仰的假定和证据,强调了相信科学事实是一种合理的信念,科学与宗教不可调和,赞同被称之"宇宙的宗教情感"替代有神论信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无神论》2009,(1):F0004-F0004
该书批判了宗教教条、历代对上帝存在的一些论证,试图为无神论建立一个科学框架。该书认为“上帝假说”同任何假说一样,应该受到人们怀疑性分析和批判;驳斥了“没有上帝,人们就没有道德”;并肯定了美国哲学家R·Pirsig的观点:“当一个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精神失常;当许多人出现一种幻觉的时候,叫做宗教。”  相似文献   

6.
信仰与世俗化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许多传统宗教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前的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关系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同时在学科内部,宗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由于总是单向度的进行着,阻碍了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析。本文在相关宗教与理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以美国基督徒、伊朗穆斯林、印度教徒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宗教开放性假设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同时采用意识形态模型(Ideological Surround Model,ISM)研究范式中的对话方式对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鼓励跨文化的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对话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希望在理论上能够对国内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学生:何老师,我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上读到过你的《宗教道德与理性道德》一文,对其中应把道德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宗教的说法,觉得比较在理。可是在和同学闲聊时,一说起社会上的腐败和道德沦丧等行为,有的人总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并且说如果不信宗教,人就会无所顾忌,就什么坏事也做得出来。有的同学还说,宗教总是教人向善的,信教的人许多都很善良,这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不是鼓励人们去信仰宗教,而总是要宣传科学无神论呢?何:你提的这问题很好。不过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或者说先请你…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价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机构(教会)。人类在最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曾有过什么宗教,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9.
犹太教是一种伦理一神教,这决定了它必然放弃对上帝的知识论态度,转而使用实践理性去确证上帝的存在。不是神性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人对上帝的虔诚回答成为犹太教的真正内容。所以,人在最内在的意义上发现自己与上帝的永恒联系并从中找到生活意义的神圣源泉。借助这种对人们的精神本质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道德确证,犹太人响应了上帝对他们的召唤:认识唯一种,相信它,印证它,在它那里寻找到一切的意义,在它那里得到庇护,这就是犹太伦理一神教所公示于世的真理。拜克的观点凸现了犹太教的实践理性品格,有利于实现犹太教的现代化转化生成,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唯灵论的托马斯主义的特征,乃是一种根本的上帝中心论,即认为一切来自上帝,一切依存于上帝,以及一切皈依于上帝。这就是《神学大全》的方案中最突出的一点:“圣托马斯依据……柏拉图的出发与复归的命题:既然神学是关于上帝的学问,那末人们对一切事物就要根据它们与上帝的关系去研究,即或者研究它们的产生,或者研究它们的终局——发生与归结”。道德的意义只在于有理性的创造物如何皈依于上帝的那种运动;问题在于人如何依靠这种运动,通过他的自由的种种个人行动而在自己身上实现他本性上已经就是的那个上帝的形象。一旦关心具体问题的哲学家发现历史上只  相似文献   

11.
翟志宏 《宗教学研究》2005,1(2):171-174
在西方基督教哲学中,如何从人的层面走向上帝、体认上帝,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直接认识或体验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在启示中成为人们直接获得的永恒真理;一种是通过受造物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推导下间接地认知上帝的存在.蒂利希把这两种方式称之为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本体论类型,后者为宇宙论类型.阿奎那通过因果推理和类比推理对上帝存在的论证,充分展示了宇宙论类型的思想特征.克尔凯郭尔则凸显了孤独体验和内在激情在走向上帝中的意义,表现出了对本体论类型的回归.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奎那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来评述两种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评述了《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一书中,6位国际著名的宇宙科学家关于宇宙与上帝关系的观点。内容涉及到社会公众极为关心的“大爆炸理论”和“人择原理”是否提供了上帝存在的证据、显示宇宙有目的设计的迹象的问题。文中不仅介绍了作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他们个人对待上帝、天堂等宗教信仰观念的认识,以及对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今天,谈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人们往往想到,在科技昌明的美国,仍有90%以上的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中,信仰各种宗教的人的比例在整个20世纪基本保持在40%;却常常忽略了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忘记了火刑柱上的布鲁诺。实际上,宗教与科学属于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两种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妹妹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可能是由于不赞成妹妹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从来不提妹妹的事,后来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满意妹妹加入那个宗教,但是又说不出她有什么其他不好。他觉得信仰新宗教的人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他们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原因是一般的日本人都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而新宗教的人大多只信一种宗教,于是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有点古怪或偏激。日本人对新宗教的态度,也反映在新宗教的称谓变化上,50、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新兴宗教”的提法。它所指的是一种所谓“类似宗教”,即看似宗教而又比宗教低…  相似文献   

15.
对于宗教与科学 ,伊斯兰教的宗教学家和科学家们有他们自己的观点。首先 ,他们认为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不是迷信 ,它与科学并不矛盾。《古兰经》中关于天体、自然、生命和动植物等许多问题的论述 ,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认识不相矛盾。有些章节的结论与现代科学的发现接近一致。《古兰经》还告诉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去理解教义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 ,阐发真理 ,创造文化。总之 ,在伊斯兰教学者的观念中 ,宗教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对孪生姐妹。人 ,是理性动物 ,也是感性动物。科学重理智 ,宗教重感情。人类需要科学 ,也需要宗教。科学…  相似文献   

16.
宗教信仰与神学之间有一条微妙的分界,如果没有宗教的产生以及它所面对的封闭困境,神学或许无以发展。神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宗教的挽救和补充,这一点在20世纪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如布尔特曼所认为的,企望现代人在不发一言的前提下就完全接受上帝,相信圣经中那些类似神话描写的故事,似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神学的意义在后现代语境更加凸显出来。信徒的上帝不可言说,而神学家的上帝是必定要被言说的。这里似乎存在着一种应该修正的卡尔·巴似的两难处境。卡尔·巴特说:“作为人,我们不能言说上帝;而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我…  相似文献   

17.
本章对人们为什么信仰或不信仰宗教问题,运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从认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社会生物论、心理学、神经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渊源、种种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表明了科学应该和能够对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告诫人们对宗教信仰可以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不必盲目轻信。  相似文献   

18.
是什么使宗教如此强大?是什么使人们即使背叛宗教,还誓言信仰宗教?是什么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别人信仰宗教的荒谬却蒙蔽于自己的信仰?该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独一无二的精彩阐释。该书认为"上帝"如同病毒一样,存在并发挥作用;没有宗教,人们可以生活得更有道德;抵御"上帝病毒"的有效工具便是科学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上帝是西方宗教信仰体系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是宗教信仰者将他们不能理性解释的各种恐怖力量人格化之后所形成的崇拜对象,同时信仰者也通过祈祷、牺牲、读经、参拜等各种宗教仪式来表达他们与上帝的联系。那么,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这个上帝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弗洛伊德认为所谓上帝就是人类在原始状态中对父亲形象的一种扭曲的记忆和病态反应。他的这个结论来源于他对人类原始社会关系的猜测和对儿童普遍心理情结的分析,其意图是将个人行为的理论与人类古老的历史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上帝的形成史来支持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发现。在《图腾…  相似文献   

20.
本章对人们为什么信仰或不信仰宗教问题,运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从认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社会生物论、心理学、神经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渊源、种种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表明了科学应该和能够对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告诫人们对宗教信仰可以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不必盲目轻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