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世界大会正式提出以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又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后在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1994年9月于开罗,1995年3月于哥本哈根先后召开的  相似文献   

2.
陈晨  刘玉新  赵晨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76-2090
通过聚焦各需要满足(自主、归属或能力满足)间的“异质”性, 单维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探索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研究的整体框架提供了重要补充。独立、协同和平衡视角下, 综述了单维式需要满足影响个体的理论基础(内部动机和内化的外部动机的心理机制)和研究现状; 提出并论述了三种需要满足的有限可替代性。未来研究应深化三种视角的需要满足研究、探索需要满足间的补偿效应、单维式需要满足的神经基础和单维式基本需要受阻等。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日渐成为人类共识。可持续发展得到全世界响应,源于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然而,追根溯源,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初露端倪。诚如耗散结构论的创立人伊·普里戈金所言:“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转引自王锐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2期)道家思想对于…  相似文献   

4.
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类影响自身之外的环境的能力与其他生物影响它们身外环境的极其有限的能力相比,是在进化中呈现出来的和持续不断的。它使人能够改变环境以适应其需要。这是他能在生物学方面获得成功同时也能面对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它还使人能够促进其身外的价值增长。这是本文所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之点。前达尔文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据说在与欧塞德漠斯(Euthydemus)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的话:“告诉我,欧塞德漠斯,你在思索神的恩惠时是否想到过,众神是用什么来装备人,使之满足其需求的呢?……就说当下吧,他们看到我们需要食物,就…  相似文献   

5.
当今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改。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笔者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论需要概念的理性实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确切地说是指人的需要)概念是哲学价值论的中心概念。无论把价值规定为“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肯定”,还是规定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接近或一致”,都把需要看成是建构价值论的立足点和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弄清需要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哲学价值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一)国内学术界尽管对需要问题有过各种研究和讨论,但纵观各种智智仁仁,笔者发现人们似乎更偏好于研究诸如:1.需要的性质(主要是说明需要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进而论证其价值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2.需要与“…  相似文献   

7.
逻辑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法则,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使思维和思想交流顺畅进行。然而,现实思维并不满足于规范,它常常需要艺术的点缀,需要一平如水的思维泛起多彩的浪花。于是,便有了幽默的介入,便有了与正统逻辑“对着干”的幽默逻辑。幽默:与同一律“对着干”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对7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的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的三大成分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三大成分在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即感恩既直接促进青少年自主需要的满足,也通过促进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的满足间接增进其自主需要的满足,进而减少病理性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9.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之一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全面提高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一、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要经历一定时间和占有一定的空间。从一般意义上说,时间是指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事物发展的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事物的广延性,它是表示事物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以及形状、位置和排列顺序等特性的。时间和空间对于运动着的事物来说是不可分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面对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大系统,有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需要布局、支配、决策,如何在“时间序”和“空间域”上达到最佳的耦合,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环境污染日…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设计需要契合城市形象与城市格局,也需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理念,融合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独特性。生态理念下优化创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既能够凸显城市园林景观的自然生态属性、艺术水平,也能够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后,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宣布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对世界的承诺。如今,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取得了共识。然而,这并不表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有真正一致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环境危机的实质,然后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一、环境危机的实质是工业文明的危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然而人一脱离自然界,就以自然界的异己的力量与自然对立。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美术专业的普及和扩招,使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高校专业美术教育中简单的绘画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美术教学的需要,更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专业美术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兴起的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潮,已成为学术界一道崭新的景观。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规定,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接受和赞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BD)给“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着两层最基本的含义,其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  相似文献   

15.
一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哲学的全部价值和作用就在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哲学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为此,就必须注意哲学整体功能的发挥。哲学的命运要依据哲学满足社会实践需要之程度来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有两股潮流:一股是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一股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哲学的价值和作用全在于它满足时代新潮流的社会实践需要的程度。这是评价哲学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费合理化的现代含义王伯鲁(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消费是指人们利用消费品的功能满足其需要的过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消费处于中间环节,联结着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活动,是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消费活动的这一基础地位决定着它必然会...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中提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虽然时间距离几千年,但是都有强调顺民心、对人民“诚心”、富民、关注人民谋利益的共同之处。但是《管子》的“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稳固统治,治理人民。即所谓的“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而当代的“以人为本”则是为了人民,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视野不同;当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管子》“以人为本”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李苓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5):170-174
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通过自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运用依恋理论解释异地恋人群体的互动模式,结果表明依恋类型和自我暴露、冲突行为及归因、关系满意度都有显著差异。依恋类型通过自我暴露的能力、对自我和他人的解释方式、满足伴侣需要的能力来影响恋爱质量,恋爱双方存在依恋类型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20.
心理“饥饿”是指人类对某种需要缺乏,希望通过补充达到缓解、消除和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