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悔恨     
爱情是迷人的,当两个相爱着的人陶醉在爱情当中的时候,人们在十里之外都能够闻到醉人的芬芳。但是,这个时候的两个人却又最容易陷入迷惘,任性、狭隘、嫉妒、怀疑等等不健康的东西很容易左右自己的思维,而把宽容、大度、信任、责任、理解、关心等等优秀的品质抛在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两类成人(99名教师和278名家长)对小学生内疚情绪产生情景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访谈的方法探究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1)相对于人际交往情景而言,小学生在学业情景中表现出更高的内疚理解能力;(2)在学业情景中,1年级到3年级是小学生内疚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刘晓洁  李丹 《心理科学》2011,34(2):393-397
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类人群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与这些群体有关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所谓的集体情绪。随着道德情绪研究的发展,集体情绪的研究逐渐与道德相联系。文中侧重探讨道德领域中的集体情绪,梳理了集体道德情绪的产生以及主要的集体道德情绪(集体内疚、集体羞愧)等的研究现状,指出未来的道德情绪研究应该在纵向研究、神经生理学研究以及积极情绪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4.
刘某某,男,27岁,因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刘某某的弟弟系该案同犯,刘某某对自己被入狱的犯罪事实悔恨不已,对牵连弟弟一同入狱感到自责、内疚。入监的几个月"情绪低落,吃不香、睡不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经常出错,不愿与他犯交流。"该犯怀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前来咨询。经过收集刘某某的基本资料,结合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消除了刘某某抑郁情绪,咨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某某,男,27岁,因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刘某某的弟弟系该案同犯,刘某某对自己被入狱的犯罪事实悔恨不已,对牵连弟弟一同入狱感到自责、内疚。入监的几个月“情绪低落,吃不香、睡不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经常出错,不愿与他犯交流。”该犯怀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前来咨询。经过收集刘某某的基本资料,结合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消除了刘某某抑郁情绪,咨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7名5、7、9岁儿童探讨儿童对违规行为的道德评价对其内疚情绪理解的影响。以期揭示儿童在同伴条件下,对内疚情绪的理解特点。结果发现(1)5~9岁的儿童对违规行为都给出了消极的道德评价,他们已经具备了产生内疚情绪的认知能力,但尚不能进行道德情感推理,即不认为违规者会产生内疚情绪。(2)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大部分对于内疚情绪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更多地是从行为产生有利于违规者的结果来理解违规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群体道德情绪是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与群体互动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群体成员的言行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情绪,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群体道德情绪。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群体道德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指出未来可以从研究方法、生理机制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进一步探究群体道德情绪。  相似文献   

9.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冯夏婷 《心理科学》1999,22(1):88-89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认识情绪的发生发展:一是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人类情绪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二是从个体成长的线索来考察,从胎儿、婴儿到儿童、成年,情绪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条线索人手,概括前人已有的研究,探索人类情绪产生发展的机制。1人类情绪的发生和发展1.1研究人类情绪发生发展机制的方法人类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心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从方法上看…  相似文献   

11.
一阵震天动地的轰鸣声,在韩国汉城,闻名遐迩的三丰百货大楼在一瞬间倒塌了,近千人刹那间被埋人瓦石之下。挖掘救援进行到了第16天,所有援救人员,甚至几乎所有的国民都认为,这种挖掘只不过是“人道主义尽职”行动而已。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相似文献   

12.
姚崇  游旭群 《应用心理学》2020,(1):48-55,47
为了考察情绪对于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情绪量表、意义建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以及社交媒体依赖程度量表等,对938名员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情绪对于职业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意义建构在情绪与职业价值观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依赖程度负向调节了情感与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情绪通过意义建构的中介作用对职业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且社交依赖在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探究情绪与职业价值观关系,对于科学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3):643-645
儿童的朴素情绪理论是其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当前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研究课题。该文阐述了朴素情绪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综述了关于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揭示出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的发展趋势以及信念理解中的滞后效应,并探讨了影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获得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根据情绪弹性的理论构建,编制出二维结构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两个维度,表明情绪弹性的理论构建是合理的;通过问卷的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可以作为测评青少年情绪弹性的有效工具。运用本问卷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的情绪弹性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  相似文献   

15.
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学者已经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信任违背的原因及修复方式。近年来,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引起了重点关注,但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并未得到解答。当前的研究主要从情绪影响信任的线索依赖效应和离散情绪(内疚、羞愧、愤怒、悲伤等)对信任修复的影响这两个角度着手研究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内疚和共情两种道德情绪是影响信任修复最重要的情绪因素:内疚能够促进受信方做出补偿行为,共情能够促进信任方宽恕他人。基于此构建了道德情绪的信任修复模型,并考虑了目标线索和信任方的特质性宽恕的调节作用。同时建议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他离散情绪尤其是道德情绪对信任修复的作用,并关注情境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我报告和生理反馈法,从强度、纯度、时间进程三方面考察图片、音乐、电影和回忆四种常用情绪诱发方法诱发出的高兴、激动、悲伤和恐惧四种不同维度的情绪的有效性。得出结论:(1)总体上,音乐诱发情绪的强度最高,图片最低;在积极情绪中,音乐诱发的强度普遍较高,图片较低;消极情绪中,回忆诱发的强度普遍较高,音乐较低。(2)音乐诱发情绪的纯度较高,图片较低。(3)效价和激活度不同,情绪的时间进程不同,高兴能持续将近1分钟,激动能持续2分30秒,悲伤能持续1分30秒,而恐惧能持续2分钟。  相似文献   

17.
父母对自身和子女情绪反应所持的认知态度或理念,决定了其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教养行为。在对近30年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从情绪教养视角分析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演变,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年龄效应、调节因素及元情绪训练干预等。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未来还需在国内加大本土化研究,发展多样化测量方法,拓展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完善理论研究,进而探索教育培养的实践干预,改善父母情绪社会化理念以促进儿童健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19.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20.
情绪复杂性:探讨情绪功能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复杂性指个体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从情绪觉察能力和混合情绪两个角度测量情绪复杂性。情绪复杂性既受个体注意分配能力, 社会认知技能和某些人格特质的影响, 也与所处情境密切相关。此外, 情绪复杂性还存在年龄与文化差异。维持情绪复杂性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和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如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帮助个体从压力中更快恢复。正念训练和情绪聚焦疗法是两种增进情绪复杂性的心理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