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久住北京的人们——“燕九”游人都知道它就是白云观。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还是极负盛名的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学院是一所全国性的道教院校,成立于1990年5月,迄今十五周年了。十五年来,学院严格按照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和中国道教学院制订的有关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谨遵“尊道贵德,学修并进”的校训,连续举办了四届专修班,三届进修班(包括上海进修班),一期经忏高功班,两期宫观负责人读书班,三届宫观管理专业班(两届在读),一届研究生班(在读)。共培养500余名青年道教人才。当今各地道教组织的骨干力量大都在这里(包括道教学院的前身)受过较系统的教育和熏陶,他们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为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是一种产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宗教,因主张三教合一而得名。三一教的创始人是福建莆田林兆恩(1517——1597年),晚年被其门徒奉为三一教主。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现存数以百计的三教堂(祠)的正殿中,所供奉的神灵往往不止林兆恩一个人,而是三个人,正中是林兆恩,左边是卓晚春,右边是张三峰。卓晚春、张三峰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和林兆恩一道受三一教徒的顶礼膜拜?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卿希泰先生主编、詹石窗先生执行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以下简称《新典》)一书。该著作是道教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她的各个篇章就像一扇通往道教文化“妙”处的门,必将推动国内道教文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道教文化,广义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切存在;狭义上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详见《新典》第5页)《新典》所谓的道教文化主要是就狭义上说的。《新典》内容宏富,全书共十二编,每编三章。具体章目如…  相似文献   

5.
简寂先生即陆修静,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曾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他积极搜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七年间隐居庐山修炼,对庐山道教的发展和全国道教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南朝道教的发展,为南天师道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简寂先生其人简寂先生(陆修静),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字元德,谥简寂先生,宋徽宗时封丹元真人,出身江南著名…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长沙县东郊(朗木)梨乡临湘山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庙宇——陶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时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扩建而成现代规模,三楹二殿,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左侧偏殿,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庙内戏楼,亦经多次改建,特别是1931——1933年彻底重修以后,更是金碧辉煌,远近游客无不叹为观止。每年正、八月乡民在此演戏酬神,为春、秋二季之盛事,整个庙宇和戏楼的布局结构都体现了历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繁华的市府大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路旁却有一块幽静处,一片青砖瓦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33年),原名三教堂,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改为太清宫。太清宫自清代创建起,即是东北地区道教第一宫观。太清宫不仅被列为辽宁省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10.
守庚申     
道教方术。指在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上、中、下“三尸”(或称“三彭”、“三虫”)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且称三尸能为万病,并专记人之罪过,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云笈七籤》卷八十三)。司命之神将据此减人寿籍。故是日清斋不寝,使其不能上天入地言己之过。三尸及守庚申之说早已见诸道教经籍。《太平经》卷九十二即有“腹中三虫”之说。《抱朴子内篇·微旨》引《易内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7月 1 9日 ,“道家与生态文化”研讨会在著名风景区瓦屋山召开 ,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道教协会、洪雅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四川省副省长马开明出席了会议。瓦屋山又名蜀山 ,位于四川省洪雅县 ,相传张陵曾在这一地区传教 ,今有始刻于“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公元 1 72年 )的《张道陵碑》问世 ,著名学者卿希泰教授经考证后认为“瓦屋山道教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 ,堪称道教胜地” ,“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道教生态文化的活样板”。与会代表结合瓦屋山的生态样板 ,对道教的生态文化观、伦理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如…  相似文献   

12.
1999年 4月 10日 ,位于澳大利亚纽修威省 (又译作新南威尔士州 )首府悉尼市的道教纽省青松观举行了隆重的新观落成暨列圣崇升开幕典礼。香港青松观一直致力于向海外弘扬道教 ,早在 1991年就在悉尼市注册成立“道教雪梨(即悉尼 )青松观” ,该观是悉尼市第一座全真道教宫观。 8年来在拓展教务和服务社群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因原址地方狭小 ,已不敷应用 ,故近年斥巨资购入现址 ,加建殿宇 ,并正式更名为“纽省青松观”。该处原为一古色古香的城堡式建筑 ,是政府指定之文物重点保护建筑 ,现在其基础上加建一座三清宝殿 ,使东西文化在此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道教”,首先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使用“道教”这一概念来考察。在中国思想史上所谓“道教”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墨子·非儒篇》及比其稍后的前三世纪的《耕柱篇》。(儒者)“又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  相似文献   

14.
周红 《中国宗教》2022,(6):48-49
一、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的历史演变官学是指古代官方开办的学校。古代道教丛林官学制度,则是道教仿照此规定,在道教丛林中设立的在固定时期进行的教学制度。早在唐代,官方有道教科举制度(“道举”),可视为道教丛林官学制度之滥觞。道举制度为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始设。  相似文献   

15.
道教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相传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老子化身在山西羊角山显现,自称为唐朝帝王之祖,故唐代李姓皇帝便自认为是道祖老子李耳的后裔,于武德三年(620年),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此后道教宫观日渐弘大,遍及全国名山都邑。唐初在山西南部重镇绛州,于城内最北端高崖之上,居高临下建造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庙宇碧落观,唐高祖李渊十一子韩王李元嘉的四个儿子李训、李谊、李谌、李撰,于唐总章三年(670年),在碧落观内塑造大道天尊像,还欲为其母房太妃在天尊像后立一篆书大碑刻祈福,由李训、李  相似文献   

16.
符箓与咒语,是道教特有的主要法术。在道教的文献中,有关符咒的记述多不胜举。道教中把书符念咒作法之则,称为“符法”、“道法”。或简称“法”。道教法术的内容非常庞杂,包括符、咒术、手印(指诀)、禹步(天罡)、禁法、雷法、隐形法、分身法、占卜、风角、星算、三棋、九宫、八卦、龟策、望气、占梦、推命、看相、堪舆风水、术数、奇门遁甲、乘(足乔)、扶乩、降鸾等。在这些法术中,尤以符箓、咒语为要,故社会上称修持法术的道士为符箓派。可见,对符咒的研究,是打开道教法术奥秘的一把钥匙。本文专此而论。一、符箓的由来与演变符箓之源,出于古时巫师。它在我国远  相似文献   

17.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18.
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相当于商末周初),蜀地已形成高度的神灵信仰。巴蜀人祭祀“三皇”,“五方龙神”;蜀“开明王朝”有“五色帝庙”。巴蜀巫师使用着示意“符箓”,一种吉祥图画的“巴蜀图语”。蜀王铜印上有祖妣祭酒图像。约在公元一世纪,张陵(34—156)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成。考古遗迹有:简阳县岩洞石壁上刻有“汉安元年”(142)“会仙友”三个大字。芦山县“建安十年(205)〈樊敏碑〉提到了“米巫”。“熹平二年”(173)的〈米巫祭酒张普碑〉记载了“道正一气”传教情况。张陵在四川建廿四治教区。张鲁在陕西南部建立  相似文献   

19.
闵丽 《宗教学研究》2022,(2):110-116
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收集与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道教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具体而言,根据我国政府1997年、2018年先后发布的宗教白皮书的相关数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等相关统计数据,可以揭示近年来我国道教发展的概况:其一,道教教职人员、宫观场所、团体组织及院校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其他四大宗教相比则相对缓慢。其二,道教普通信徒人数在被调查者(含非信徒与信徒)中,特别是在五大宗教信仰群体中的占比相对偏低,增长相对平稳。这种发展状况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政策性支持、道教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及道教界人士弘道的努力程度与方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题 目一、道, 教十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日本的道教研究展开新的一页道教史 [日]洼德忠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分支学科条目何谓道教 (日)福永光司著 、道教基本理论的几个来源关于早期正一道的几个问题南北朝道教与“三洞四辅”魏晋前后社会上的巫祝、方士和隐士六朝时期的道教 (法]马伯乐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太~信仰与张角的中黄太一道论黄老道天师道名称小议。方仙道”解净明道的理学特色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关于“四御”和“六御”问题的一点意见’道教的传授经戒 一一论正统道教型的受戒关于原始天尊的命名及其确立道教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