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五千言,以“道法自然”的哲思奠定宇宙观基础;然在其玄虚灵妙的时空意识中,蕴涵着的却是当下的人生精神。可以说,老子的宇宙观实从人生观体悟而来,其所意构的万物玄同之自然状态,正是人生精神的本质显现。如果从老子的语言呈示的表象符号去把握其人生哲学,会出现两种牴牾之见: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其“虚静”思想派衍出庄子学派的旷放人格,构成先秦道家的主体意识;另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社会的人生,其世俗观念表现出的愤懑、机诈与庄子的超世人生别若霄壤、情志轩轾。如果我们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艺术观照,就能发现老子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生是经心灵的统摄、提升而达致一种境界的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道德哲学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它是人生创造与享受的统一。人生理想是人们将  相似文献   

3.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2005,(3):112-11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相似文献   

4.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在人生盛年,从30岁到将近40岁,至少有两种因缘令我毕生不忘:一是与成千上万的《佛教文化》读者声息相通、心灵交流,并得到许多师、友的启迪教益;二是亲眼目睹一位世纪老人——赵朴初居士——人生炉火纯青时的岁月行迹。  相似文献   

5.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思维与智慧》的特殊读者,我之所以能够持有一种从容、淡定、乐观的心态面对失足后的人生,《思维与智慧》功不可没。自从跌入人生低谷以来,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境界     
正第一境界:忍界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一种人生的技巧,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  相似文献   

8.
三部曲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反映人生的小说作品,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人生三部曲的范围就广了,凡是人生过程中的各种形态都可以表现,概括成精辟的体验,这也是文人观察与总结人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每日撕去  相似文献   

10.
李刚在《上海道教》2003年第4期撰文,探讨道教的人生哲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文章认为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哲学思想,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神仙形像可以看作是道教诗化人生的一种折射、一种艺术的体现,使道教在神仙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寄托了诗化人生的理想。道教要实现这种诗意般的人生,首先要主张归真返朴,回归自然。这一回归并不仅仅指回归自然界,还指回归到精神上的自然状态,回归到个人本真,从人生的桎梏中求得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功名利禄的压力下求得舒适自在、诗意般的人生。由此而言,诗意…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  相似文献   

12.
王波 《思维与智慧》2005,(12):56-56
我一直觉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若真能懂得其一,便是明了人生境界,这需要神会,是言传不来的。对于琴棋书画、涛词歌赋的体认与玩味常常可以视作对人生境界的一种参悟。  相似文献   

13.
内敛     
张扬,是生命的一种表现,有个性、有气魄而无雅量,无气度。内敛,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有涵养、有气量,摒却了挟隘与尖刻。智慧人生来自内敛,不张扬、不浮夸、不锋芒毕露,而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热闹的人生虽然绚丽多彩,却难免昙花一现的悲哀,万事万物都有个荣辱盛衰,生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善待人生     
善待是人生的一种品味,需要细细地锻炼;善待是人生的一种氛围,需要认真地创造;善待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需要潜心地滋养.善待人生不是轻易地肯定什么或轻率地否定什么;不单单是外在的器宇轩昂、谈笑风生;不是交际市场上的风流倜傥、哗众取宠;不是酒桌上的口惹悬河、神侃海吹;不是生活中的随心所欲、刚愎自用;不是歌舞厅里的滚滚红尘,逍造自在;更不是生意场上的得意骄横……  相似文献   

15.
1、尊生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视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儒家主张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就个体人生来说,必须把守与创、动与静、性与欲、生与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人,没有美好的憧憬是可悲的。然而。如若把憧憬化解为无休止地期待,这幢憬也就变成了绞索,使人生失却了构成生活要素的每日的洒脱,丧失了构成人生姿态的每时每刻的目如.则是更大的可悲。不如把人生的憧憬视作一种富于弹性和回旋余地的牵引力,使人生该拼搏的时候拼搏.该小憩的时候小憩。拼就拼出个名堂,歇就歇出个模样儿。要使人生获得完全的感受.既有精神的追求,又不失肉体的欢娱,让紧张与松驰搭伴.让劳苦与享乐相陪.使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人生的主体,而不是人生的陪衬、祭坛或牺牲,将期待化为现实的操作,有价值的践履。而…  相似文献   

17.
生活,有人希望热烈,有人渴望平淡。热烈人生如火,精彩;平淡人生如土,归真。热烈让人生跌宕起伏,平淡让人生静水流深;热烈让人生充满惊喜,平淡让人生满溢平和……生活的选择从来没有谁对谁错。选择做秦始皇是一种生活,选择做陶渊明也是一种生活,谁又能说谁错了呢?生活于我,像陶渊明一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8.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过程中,就理论上的贡献而言,吕(?)对佛教心性论的新诠释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他看到了佛教处理宇宙人生问题心性化的特点,他才能够进一步揭举出中、印佛学的根本差异。因为对于“宇宙心性化”的处理,本质上必然包含着泯灭欲望、安于保守(性觉)和满足欲望、积极进取(性寂)两种倾向。在吕(?)看来,这正是中印佛学心性论的根本差异。这种说明实际上是站在实现佛学现代转换的时代高度对佛学所作的新的诠释。当然,他的新诠释是通过对“观行”与“转依”这两个佛家人生实践中核心命题的分析而作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