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绘画创作中,艺术语言是绘画创作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绘画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创作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造型、构图、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音乐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艺术语言,构成音乐形象,等等。作为绘画的学习者和艺术家来说,对绘画创作中的艺术语言进行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儿童绘画与儿童语言的关系,是儿童绘画心理及符号认知发展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文章在简要回顾儿童绘画心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二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似性以及二者心理发展阶段的一致性等方面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符号系统之间联系的焦点在于意义,意义是沟通两个符号系统的纽带。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文章还分析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绘画艺术治疗将绘画创作应用到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它回避了人类的言语机制,将潜意识心理意象投射在绘画作品中.近年来,计算机评价系统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绘画艺术治疗方法的生理、心理机制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潜意识心理的客观化.通过绘画艺术创作的形式,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并实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起到使人们相互交流的作用。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绘画艺术语言所呈现出的再现性的生动逼真、表现性的感情真挚、实验性的形式多样使我们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西方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如文革过后出现的“伤痕”绘画、“寻根”绘画,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情感文本写作中的线性意指关系;“85新潮美术”,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空间意指功能模态;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文化时期,绘画作品则显示出语态文本写作中的显现自律功能模态.其从绘画语言模式的变革来看,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除了给人一种视觉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或震撼外,还在于它对社会的监督、肯定、反思以及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6.
沈超 《美与时代》2014,(5):82-82
绘画与摄影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器材高度发达,摄影已被更多的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记录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外出采风都会通过相机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本文从绘画写生与摄影纪实二方面的联系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畅述绘丽与摄影可以相互贯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与思潮。一批青年画家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所呈现的种种绘画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绘画作品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在现代绘画中,新具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通过对新具象绘画的产生背景、美学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深入研究新具象绘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哲 《美与时代》2023,(6):84-86
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沉淀,将美学和文化都囊括其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在教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绘画作品来说,光的作用就愈加明显。特别是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对光的表达和使用更为普遍。一件绘画作品的画面内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营构要素固然很重要,但画面的光线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观众带来某种心理感应,可以将诸因素统一起来而形成画面和谐的整体,营造出画面一种特有的气氛并由此传达出一种情绪。光线是画面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社会焦虑与大学生自杀人群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欲望。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焦虑引发精神疾病,情绪失控自杀被认为是大学生自杀的普遍过程,建议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等有关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内隐认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的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该文论证了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性、普遍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并就内隐与外显认知过程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演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机能受到演化压力的塑造,性选择作为重要的演化动力因素,在人类心理机能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性选择密切相连的求偶动机可以影响包括注意、知觉、记忆、决策及社会行为在内的一系列心理现象和行为,但求偶动机操控方法的混乱及研究过程中对文化和层级选择的忽视制约了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以行为数据为基础,从神经、激素和基因层面建构立体的研究框架对于揭示背后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It is argued that those who accept the psychological criter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such as Parfit and Shoemaker, should accept what I call the 'series' view of a person, according to which a person is a unified aggregate of mental events and states. As well as defending this view against objections, I argue that it allow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ist to avoid the two lives objection which the 'animalist' theorists have raised against it, an objection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ies for the conception of a person that most psychological theorists favour, the constitution view.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series view allows that people can body swap and teleport, which the constitution view–which takes a person to be a physical object (but a distinct physical object from the human being)–has great trouble with.  相似文献   

15.
孟维杰  马甜语 《心理科学》2012,35(1):243-247
积极心理健康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心理学理论本身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一种应用。积极心理健康以积极为核心观念,以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注重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思路,引领和推动传统心理健康从关注人的消极品质转向人的积极潜力,从而使心理健康的主题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achine paradigm” in psycholog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mis)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It discusses causes of the mainstream epistemology in Western societies, referring to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the prestige of some natural science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t emphasizes how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develop dialectically from a biological basis and how the brain due to its plasticity changes with mental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is makes a causal machine paradigm unfit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human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 Some concepts for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活动。它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必然联系,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它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具有表征、构建、指导、唤起功能; 对心理健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人格、应对方式以及服务态度和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心理健康服务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构建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儒家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观念、理论及实践操作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It is suggested that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serves thre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which subsystems of psychology can be derived: SCIENTIA provides an analytic account of parts of psychological objects or events, and is nourished by an implicit utopia to produce “better” and cumulative knowledge; CULTURA produces psychological meanings for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and is nourished by an implicit utopia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CRITICA involves the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is nourished by a utopia to chan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practices. It is argued, from 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at the proposed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heuristic tool for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s complexity. Consequences for accepting or rejecting an equilibrium among the different knowledge fun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限于生理健康损害,还涉及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针对空气污染不良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往研究提出了环境应激模型和社会-环境交互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强调空气污染的不良效应不仅涉及污染的直接暴露程度,也取决于个体的身心状况以及他对空气污染的主观评价。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尤其是环境心理学介入空气污染研究的可行性,未来研究可着眼于改进空气污染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展空气污染的环境应激和风险感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吕小康  汪新建 《心理学报》2012,44(2):276-284
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 它通过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身心不分而非两分的身体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身体不仅仅是一具生理躯体, 还具有气、阴阳、五行等本土概念所体现的弥合物质与精神、联结生理与心理的模糊性与开放性。人们在表达疾病感觉时通常不分生理与心理, 任何一方面出现不适感觉即可认为自己生病, 在面对心理医生时也倾向于同时报告躯体状况与心理感觉, 从而使得临床报告出现较高的躯体化报告率。这正是文化心理影响疾病表达的体现。这也使得疾病不仅是一种医学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医学不仅需要生理知识, 也需要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