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天风》1995,(7):4-5
爱是一种哑子能够讲,聋子也听得懂的语言。爱能使人与人之间生活得更加和谐,爱也能把人的心牵引得更紧密。爱能使大地充满了生机,爱能使万物复苏。法国作家拉马丁曾说过:“爱,是每一颗心灵中最美丽的黎明。”人间有朋友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夫妇之爱、情侣之爱等,但无论哪一种爱都比不上母亲爱儿女。母性之爱,那是与生俱来的,那是一种只求施予,不求回报的爱。中国古代诗人孟郊笔下母亲的形象是:  相似文献   

2.
时光散记     
一有亲人相伴的日子,蓝天多了一份深远,大地多了一份厚重,生命多了一份深沉的内涵。起初的时候,我们接受着亲人的爱,成长的过程中,又渐渐地回报那份爱。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子女,开始付出那份曾经接受的爱,在渐老的年华里,又开始接受子女回馈的爱。一如日与月的交替,火热而纯净,于是有了无数美好的日复一日,于是有了一生中最美的牵挂与欣慰。有人说,不管你七老八十,  相似文献   

3.
时光散记     
一 有亲人相伴的日子,蓝天多了一份深远,大地多了一份厚重,生命多了一份深沉的内涵。 起初的时候,我们接受着亲人的爱,成长的过程中,又渐渐地回报那份爱。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子女,开始付出那份曾经接受的爱,在渐老的年华里,  相似文献   

4.
天主是爱     
天主本体是爱,天主唯一,所以爱也唯一。即谓天主以外没有爱,爱九九归原是天主。天主是爱,就有爱之间的双方,即该有爱与被爱。这一爱之间的双方只能出于天主和本体,因为天主唯一,只有一个,绝没有两个天主彼此相爱的道理。由圣经得知天主本性唯一,却有三位:圣父、圣子、圣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间的爱是圣神。父对子,子对父,圣神对父子,彼此永远相对爱。这一爱是永远绝对存在的相对爱,是天主以外一切有源头的爱的根源。天主是以他向外的爱的作为,来启示他向内的爱的生活。天主既以他向外的爱作为来启示自己。人也就只有由把向外的爱的作为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争与建立帝国来实现,只能通过个体的面对面的伦理的善来实现。由个体间伦理的善延伸到族群、国家关系,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好客伦理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应该是伦理,责任与爱是个体、民族、国家之间差异而和平地共处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月 《天风》1995,(8):12-13
在沂蒙山区的广大禾场中,有这样一首灵歌: 教会就是我的家,我不爱她谁爱她? 弟兄姊妹是亲人,一灵相通心连心。 在地虽然别千里,在天却是一家人。 言语风俗不相通,主所赐的爱一样。 一人受苦都流泪,胜过肉体家里人。  相似文献   

7.
新词     
育儿代沟 育儿代沟,是存在于年轻妈妈与奶奶之间的育儿观念差异。婆媳之间对孩子的关注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传统观念、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知识的接受度不同,育儿代沟往往成为婆媳矛盾的爆发因素之一。点评:世界上最难理清的矛盾就是亲人间的不和与误解,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各自鲜明的观点之后跳动着一个“都是为了这个家好”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基督徒蒙主拣选以后,应当用事奉主的实际行动搬答主恩典,兹将下面4点粗浅见解与主内同工弟兄姊妹共勉。 一、先爱主,才能爱主的圣工 首先要明确事奉主的动机:不是因为亲人、爱人、兄弟姊妹、朋友的情面难却,也不是为了出风头或带有任何个人利益目  相似文献   

9.
渊声 《天风》2017,(9):64-64
问:我是个参与教会侍奉不久的年轻人,由于缺乏沟通技巧,言语间常常会惹人生气,而对方不高兴时我又惊恐不安甚至不知所措。请问,我该怎么办?一弟兄:小刚答:小刚弟兄,你好!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总是希望尽量避免冲突,但往往一不小心就会令对方发怒、生气。事实上,即便在亲人、朋友、情侣之间,也难免因一言不合而起争执,教会同工、同道之间更难免这类尴尬。而且,越熟悉、  相似文献   

10.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11.
林维慈 《天风》2009,(10):40-40
“爱她,我常流泪,念她,我常祈求。”这是《赞美诗(新编)》第123首的歌词,是发自上帝儿女的肺腑之言。耶路撒冷至今还保留一段圣殿残墙。犹太人常来这里祈祷,缅怀昔日的祖国、家园、亲人……他们怀着深深的爱和痛,来到残墙下,向上帝倾诉、哭泣,故有“哭墙”之称。  相似文献   

12.
王以诺 《天风》2006,(4):12-13
做传道人的应当做一个无愧的“工人”,正如保罗对提摩太的要求(参提后2:15);同样, 做基督徒的就应当做一个无愧的基督徒,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以下三点: 一、无我的爱心神是慈爱的,爱是神最主要的属性之一。基督徒作为神的儿女,应当要有爱心,才是一个无愧的基督徒。我们都知道世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首先,每一个人都需要亲情的爱,也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父母亲的爱,兄弟姐妹的爱。如果一个人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得不到亲人的爱的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组成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基础。然而在佛教内,尤其是在出家人心中,“爱”这个词并不可爱,甚而令人感到可怕,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它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生死之根本,是出离苦海之魔障,因而总是将它与贪爱、爱欲、情爱、爱河、爱缚、爱火等词联系在一起。佛法修行的全部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爱尽情绝,生死永断。这话让不明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惊骇不已。不过请不要害怕,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  相似文献   

14.
陈逸鲁 《天风》2007,(15):6-7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名誉之争,权力之争,有时要靠谦让来解决。亚伯兰的让步,是出于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可能只是一种手段,但亚伯兰是发自内心的,出于真诚的爱。爱能化解一切仇恨和纷争,爱最能促进社会的和谐、教会的和谐、家庭的和睦、人际的和好。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人际关系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机车道德两难困境为材料,采用2(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陌生人)×4(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则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年级与计划路线受害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支持了道德社会关系规则理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转折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  相似文献   

16.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神奇的力量———祈祷孟凡华圣女小德兰曾这样比喻过祈祷,她说:“祈祷是内心的奋发之情,是投向苍天的淳朴一瞥,是困苦中的哀号,欢乐中感恩报爱的颂谢。”祈祷是邀获天主恩宠的一个阀门;祈祷也是乳儿安谧地躺在母亲怀中的一种全身心的交付、信赖、依托之情。对于赤诚...  相似文献   

18.
汉字表象加工中的心理位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明 《心理科学》2007,30(4):883-885,860
自谢帕德等首次进行心理旋转实验以来,表象加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旋转、心理扫描和认知地图等方面,而作为另一种加工方式的心理位移尚未有研究。本研究以人造汉字作为研究材料,试图证实在表象加工过程中存在心理位移加工方式,结果证实心理位移是表象的加工方式之一。在心理位移过程中,反应时间与构成新形象的两种刺激表象之间的呈现距离成正比;汉字构字过程中心理位移所需加工时间的临界点可能是0.5-1秒。  相似文献   

19.
正天主十诫的总纲就是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而爱人如己的实践往往体现在近人身上。这里所说的"近人"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人———父母兄弟姊妹,也指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频繁接触的人。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爱那些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非常容易,但要我们去爱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就不太轻松。如果要爱那些与我们有一定的距离,有难以化解的宿怨和曾经故意伤害我  相似文献   

20.
献给母校     
杨晓娟 《天风》2006,(8):19
有一种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有一种爱,是无时无刻的看护与引领;有一种爱,是孜孜不倦的教诲与劝勉;有一种爱,他扶助我们,鼓励我们;有一种爱, 寄托希望的征程;有一种爱——不求回报。这份爱,多少灵魂被你抚慰;这份爱,让叹息化成赞歌;这份爱,教懒惰成为勤劳;这份爱,每个人的信心因此蓬勃;这份爱,浇灌了学子之心;这份爱,滋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