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耿柳娜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1,24(3):297-29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考查4~6岁儿童对生物的“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刺激物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对人造物认知的发展落后于对生物认知的发展。4.学前儿童表现出初步的分类概念。  相似文献   

2.
以130名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回归,系统比较了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三种认知技能在学前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等言语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结果发现:(1)学前儿童的各项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2)除了年龄因素之外,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是解释口语词汇的重要变量;(3)在控制了年龄和口语词汇量之后,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和快速命名能力都分别对汉字识别成绩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4)在控制了年龄、口语词汇量、汉字识别和其他两种认知技能之后,只有语素意识仍然能够独立预测阅读理解成绩,表明语素意识对于汉语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莉琪  刘光仪 《心理学报》2007,39(1):96-103
通过三个研究分别探查了教育条件不同的两组学前儿童能否以疾病这一生命现象为指标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他们是否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康复不受心理意图控制;以及他们对疾病原因的认识。结果显示,3、4、5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认识疾病不受意图控制。其对疾病原因的解释既不用意图也不用道德准则,而主要是从行为水平,表现出“朴素生物学”的认知,但其认知与成人的认知和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有明显差距。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疾病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4.
周强 《心理科学》2008,31(2):483-486
本研究通过比较采用不同教育方式的蒙氏组和普通组4~6岁三个年龄段的180名温州地区幼儿园儿童数认知能力以探查蒙特梭利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对数的认知成绩都有随年龄发展的趋势;(2)3种不同的认知条件下,采用蒙氏教育法的幼儿认知成绩均优于同年龄阶段普通教育方法下的幼儿;(3)蒙氏组的解题水平均优于普通组;研究结果为蒙特梭利教育方式在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是否值得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香港学前儿童粤语词汇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粤语词汇理解测验(So and Varley,1991),探讨了125名两岁六个月至五岁五个月香港粤语学前儿童的词汇理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五岁五个月时香港学前儿童的粤语词汇理解能力已基本接近成人程度,并准确性达到91%;(3)错误分析表现出粤语学前儿童在四岁前有声调、音节和语意的混淆和偏移状况;(4)儿童的音节和语意混淆现象由四岁六个月起急剧减退,而声调的混淆现象则持续到五岁六个月;(5)检验确定了粤语学前儿童声调错误的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6.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按照“朴素理论”的要素设计研究任务,研究一探查学前儿童能否以衰老这一生命特征为标准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以及能否对衰老做出生物性而非意图的因果解释;研究二进一步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特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的认知。结果显示,4、5、6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而在因果解释中,各年龄组儿童都不用心理意图作为衰老的原因;他们对衰老的认知与其对生长的认知密不可分;学前儿童对衰老两个特性的认知不同步;由研究结果可以推论,6岁儿童在衰老维度上具有了较稳定的朴素生物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374名贵州农村地区小、中、大班年龄儿童为研究对象,开发并采用适合农村儿童的图片命名测验以及家庭环境调查问卷,描述农村学前儿童的口语词汇发展水平及家庭环境现状,并探讨家庭环境各因素(父母教育水平、家庭阅读活动、教育观念、家长评估及早期阅读教育)与学前儿童口语词汇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学前儿童的口语词汇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发展模式;(2)农村儿童处于较为不利的早期家庭环境,包括较低的父母教育水平、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等;(3)在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中,母亲教育水平和家庭阅读活动与儿童口语词汇显著相关,并且二者可以相对独立地预测儿童口语词汇发展。研究结果为农村贫困地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可行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访谈法研究了他们对死亡特征、外延和原因的认知,结果发现:(1)他们对死亡认知是随年龄发展而提高的,但在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死亡抽象认知能力有所提前;(3)对死亡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10.
以114名5-7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效果及任务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表扬能够有效提高学前儿童的字词掌握效果及坚持性;(2)团体表扬与个体表扬,均能有效激发学前儿童积极的情绪感受;(3)团队认同调节团体表扬对学前儿童字词掌握的影响,表现为团体表扬更能有效提升高团队认同者的字词掌握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学习第二语言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一语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当下二语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实验法,选取不同学龄期的汉语母语小学儿童,考察高、低英语熟练程度的学龄儿童在认知控制能力和一语词汇通达上的行为反应表现。结果显示:(1)英语熟练度高的二年级儿童比熟练度低的二年级儿童表现出更小的转换代价和Simon效应量,而英语熟练度不同的中高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差异并不显著;(2)英语熟练度高的儿童比熟练度低的儿童产词量少,并且英语熟练度高的中高年级儿童对比同年龄组熟练度低的儿童表现出更长的图片命名反应时。研究表明:(1)学龄儿童的认知控制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二语学习对学龄儿童的认知控制有促进效应,并且这一效应随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2)二语学习会影响儿童的一语词汇通达表现,并且这种影响随年龄增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0,32(2):177-182
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
幼儿元认知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宁 《心理学动态》2001,9(1):31-35
一般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为晚近的研究发现,直到学前末期甚至学龄初期,儿童才表现出元认知和智力之间的一致关系。如何理解幼儿普遍存在的元认知水平低现象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查,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对不同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现在时间副词的理解优于对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最低,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理解能力的年龄发展效应不明显。(2)在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儿童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副词表现出认知差异。(3)学前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较为晚近 的研究发现,直到学前末期甚至学龄初期,儿童才表现出元认知和智力之间的一致关系。如何理 解幼儿普遍存在的元认知水平低现象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语素意识、语音意识和快速命名三种认知技能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等言语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4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追踪测查,结果发现:(1) 学前儿童的各项认知技能和言语能力随时间均有显著提高;(2)在控制了因变量的自回归效应和其他两种认知技能后,语音意识对一年半后的口语词汇成绩仍有独特的解释作用,快速命名能预测一年半后的汉字识别成绩,而语素意识是解释一年半后儿童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7.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录像对中美150名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交和认知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游戏难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学前儿童较高水平的认知游戏行为与较高水平的社会技能的发展相关联,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相互影响;③中美学前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进程具有一致性,游戏行为发展模式具有一致性;④中美学前儿童游戏的方式和内容、社交和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