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当下复杂的境遇下,中国文化如何在当代西方各种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构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世界按照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被强行纳入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主流的话语和价值系统中去。这实际上是在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相互冲突和相互竞争中,争取中国文化的自主性,积极参与界定世界文化的问题。因此,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我确证和抱负,是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根本性的自我期待,也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主流话语中,"家"被塑造为一种压抑个体、囚禁自我的"总体"乃至"牢笼"。但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家被赋予一种本源性的地位:它不仅不再是束缚自我的囚笼,反而是主体自身或自我得以构建的前提,是自我从存在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必经之途,同时也是主体自我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中介和根据。家被视为自我或意识的身体。就此而言,家不能也无法被还原或扬弃。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首先是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但这样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只是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的起点,其对家的思考最终要从存在论-生存论分析走向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09,(6):107-115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故",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相似文献   

4.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仍没有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以及生活满意度,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但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只要民族国家的时代尚未过去,民族国家的特性就在于维护、坚持这一界限。这个超越与维护、坚持的矛盾始终贯穿于现代生活之中,并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以及反映这些冲突的各种相互对立的观念。本文试图对此矛盾及其表现作一简略评述。一、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中,哪些因素导致对民族国家界限的超越?1.商品的运动。商品总是要不断寻找市场,它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是扩大,就越要不断超越旧有的界限──从超越县界、省界到超越国界。当代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者的商品跨出国门…  相似文献   

6.
研究哲学是哲学家的责任。研究世界哲学是世界哲学家的责任。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哲学?谁是世界哲学家?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哲学不仅是爱智慧,它还含有探求事物(自我、社会与宇宙)本质的意思,即探求它们的产生、价值与将来发展。哲学探索往往被限制在最普遍的问题(属于实存、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虽然它的目的在于个别个人的改善的(明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持田贯宣 《法音》2006,(5):11-13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的后半期以后,由于通讯及流通手段的进步而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受其影响,在政治方面,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关系逐渐消除,残存的极权主义也随之融入民主主义的大潮之中。亚洲、美洲、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区域性合作不断深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秉持地域特征的文化被传承下来,也许可以将此理解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基础。宗教既具有各自特殊的一面又具有普遍的性质。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世界范围的宗教,亘古以来就超越了国家和种族的界限被广泛传…  相似文献   

8.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哲学最精妙之处就是划定了有意义的言说界限:语言可以有意义地言说世界,但有意义言说的是偶然的事实世界,不可有意义言说的东西,要么是由语言显示出来的逻辑必然性,要么是如此确定以致于我们感到神秘的东西,它们包括如下事项:作为世界的界限而非其一部分的形而上学主体;绝对的价值,即绝对的善和绝对的美;作为伦理属性承担者的形而上学的主体意志;幸福、和谐生活的客观标志;人生问题的答案,即人生意义;世界之存在;关于世界是一个有限整体的感受;世界的意义;上帝以及宗教信仰者与上帝合而为一而获致的最高宗教体验…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36名澳门中学生为被试,探讨澳门中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结果发现,(1)澳门中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对学业倦怠有负向影响作用。(2)生活满意度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倦怠间起调节作用:高生活满意度的个体,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学业倦怠程度越低;低生活满意度个体,无论核心自我评价的高低,学业倦怠程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1.
自地理大发现以后 ,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变化 ,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逐渐打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 ,日益具有世界性。然而 ,这种巨大的变化 ,从一开始就是跟西欧国家的暴力掠夺、征服殖民地和传播基督教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1 6- 1 7世纪 ,地处太平洋两岸的墨西哥天主教会与中国耶稣会传教团有了最初的接触。它们在传教方法上所呈现的分歧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传教思想和策略 ,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构造性意识,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被给予的。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被给予性的统一,不但确保构造出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且保证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从本质上反映了超越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结构依存性——"共源关系",为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难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世界的现状每天都提醒我们:尊严与劳动的结合远非不言而喻。当代形式的奴役受到的谴责往往是软弱无力的。劳动者对自身尊严的看法是诉求实现自我掌控,使劳动经验成为关键要素,无论在经济计划还是在社会性和本体论方面都是如此。作者指出,把劳动奉为一种价值往往与试图制服贫苦阶级有关。作者对尊严和劳动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作者最后指出,和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同,我们正面临一种贬损劳动的工具"客观性"效应。这种贬损不仅以资本主义剥削的名义,还使行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这种界限,劳动才能既"使我们做事",又不成为我们存在的全部乃至真谛。也许这就是劳动尊严的意义所在,换言之,就是使劳动支撑的生活不成为劳动的俘虏。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的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的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的看法,在知识的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的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的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的谱系中发现本质的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的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的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观点的某些理据。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思想世界中,"羞"被视作深度自我的呈现、面对所得时产生的反思性感受。孟子将羞规定为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并将之理解为自我尊严的守护者。由羞心而怕羞、害羞、羞愧,羞在生命的完整历程中展开,一直被当作迎接世界与他人的重要方式。因此,羞不仅是一种鲜明的在世态度,也是一种充满意味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吴谷丰 《法音》2006,(9):37-37
据新华社电(记者吴谷丰)为期4天的第八届世界宗教和平会议29日下午在日本京都闭幕,会议通过的《京都宣言》呼吁世界各宗教团体和宗教领袖为解决地区冲突、消除贫困、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积极行动。宣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着各种形态的暴力,许多人被卷入暴力冲突并被夺去了性命,弱势群体受到的暴力侵害更为严重。为此,各宗教团体应当通过开展相互合作,在防止和制止暴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宣言指出,作为世界宗教团体的最大联合体,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现已成为致力于实现和平的各种宗教的共同代言人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者。与会者以开展宗教…  相似文献   

18.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特征,个体会对网络自我进行适度的理想化。同时,网络平台属性以及用户个人特征都会影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不同平台与场景、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直  王锋 《心理科学》2004,27(6):1460-1464
经济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经济学在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拓展了心理学对于学科界限的自我困囿.并以其独特的学科分野、理论贡献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更好解释与预测,对于现实经济生活它也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