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昨晚观看了佛乐彩排。中国佛教三大语系、七座宝刹同登一台,法号长鸣,梵音阵阵,色音相偕,动静相参。中国佛教音乐的特质和内涵初露风采。这次中国大陆和台湾僧众联袂展演中华佛教音乐的活动,是两岸佛教界继2002年佛指舍利赴台巡礼,2003年两岸佛教界“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法会”之后的又一盛事。翻开历史,海峡两岸佛乐携手,共组一团,跨海越洋,联袂演出,这不仅在两岸交流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佛教史上无疑也是第一次。活动时间长,从集中排练到全部演出结束历时近4个月;地域广,演出将先后在台湾、澳门、香港、美国、加拿大、大陆进行;…  相似文献   

2.
2004年2月1 5日至29日,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率大陆佛教音乐团赴台湾与佛光山梵呗团共同举办“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活动。两岸僧人分别在高雄佛光山、高雄文化中心、台北林口体育馆、台北国文纪念馆演出四场,均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殊像寺佛教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与保护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整个五台山佛乐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其进行考察,我们也能了解到当前我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乐亦然。佛乐,即是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赞叹佛德的法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佛乐,乃称“梵音”,是“清净之音”,义为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之音;佛乐,又俗称庙堂音乐,佛教专称为梵呗。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略称,义为寂静、清净、净洁、离欲之意。呗,是印度语“呗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15日至29日,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第一阶段活动在台湾如期顺利举行。展演团在台湾高雄佛光山、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台北林口体育馆、台北国父纪念馆的全部四场精彩演出,无不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倾情关注、随喜观听和欢喜赞叹,在当地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获皆大欢喜之上佳效果,得未曾有之圆满成功。缘 起2003年11月台湾佛光山梵呗佛乐团受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等主办单位的邀请,首次到北京和上海参加“中国佛道音乐精粹展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有力地促进了…  相似文献   

6.
裴勇 《法音》2004,(4):45-49
本刊讯3月16日至4月2日,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继在台湾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又相继辗转澳门、香港、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展演。全部5场演出,复演震撼人心、叹为观止之精彩场面,再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之空前盛况,不但使率土之滨华夏儿女共享佛乐妙音,而且使普天之下四海兄弟均沾法乳滋养。向世界展示了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团结与融合,显扬了中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濠江法音畅演香江奏乐迎佛3月17日晚,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在澳门文化中心再度拉开序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立法会主席曹其真…  相似文献   

7.
佛乐是佛教传播中的生动内容,但佛教发明地印度的佛乐并未随佛教传入中国,即所谓"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因而,中国佛乐也就特别能体现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些特点。其中,佛教政策及信仰倾向与佛乐的相互关系,便是比较有探讨意义的一个方面。而明初佛教政策及流行佛乐都是比较有典型特点的事例。本文即梳理了明初佛乐创作及其与佛教政策和时代信仰倾向的背景关系,并对明初相关礼乐的认识及佛乐的时代性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悟法 《法音》2004,(7):32-40
大陆佛教音乐团和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从2004年2月15日至4月3日分两个阶段在台湾、澳门、香港、美国、加拿大进行了九场联合演出,这是当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是多方面的。裴勇先生在《法音》2004年3、4期上撰文介绍了演出的详细情况,笔者作为这一盛事的参与者,遵《法音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春风绿。在三月的北京,在鲜花装点的友谊宾馆,来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宗教界委员,又一次聚会在一起。虽然委员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不同的宗教,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宗教工作。在亲切融洽的气氛中,大家共话宗教工作的过去与未来,成就与希望……3月7日上午9点整,座谈会正式开始。委员们首先听取了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就贯彻全国宗教工作座谈会精神、2003年宗教工作情况和2004年工作安排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就不久前两岸佛教界在台湾联袂展演佛教音乐的情况介绍,并就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佛教音 乐相当兴盛,国内外许 多学者在这一方面取 得了不少重大成果。 同时,各地出版的 佛乐、唱念音带虽不能 说五彩缤粉,确实在是 诸色杂陈,挺热闹的! 佛教音乐的发展是文化界、艺术界、宗教 界及广大群众关心的大事,是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佛教文化的好事,也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11.
2000年5月19日 ,在北京广化寺庄严静谧的大雄宝殿前 ,端放着一张长长的香案 ;香案上 ,陈列着三套古雅高贵的红木书匣 ;每套匣子的里面 ,都整整齐齐地摆着30盒录音带 ;匣子的正面 ,镌刻着一行清朗俊逸的绿色大字 ,那是朴老墨宝———“中国佛乐宝典”。在为“中国佛乐宝典”正式发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朴老夫人陈邦织女士代朴老致辞。她说 :朴老非常关心佛教音乐的事 ,今天他很想来 ,但有点感冒 ,医生不同意来。田青同志为佛教音乐所做的工作 ,朴老非常赞赏 ,说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业。田青同志不但搜集整理了这么多的佛教音乐 ,出版…  相似文献   

12.
黄檗宗是日本佛教禅宗三大派别之一,由明清之际从福建东渡的临济宗高僧隐元隆琦创立。在日本众多佛教宗派中,此宗以浓郁的明清大陆佛教风格而独显特色。尤其是被称为黄檗声明之该宗的仪式音乐,从形式到内容至今保留大量明清佛乐遗存。本文以实地考察和文献为依据,着力分析黄檗声明遗存明清佛乐的现象,并尝试从离散(Diaspora)的视角阐释永远的乡音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要因。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16日至4月2日,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继在台湾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之后,又辗转澳门、香港,并远赴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进行巡回展演。全部5场演出,复演震撼人心、叹为观止之精彩场面,再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之空前盛况,不但使率土之滨华夏儿女共享佛乐妙音,而且使普天之下四海兄弟均沾法乳滋养。向世界展示了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团结与融合,显扬了中华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美神韵。濠江法音畅演香江奏乐迎佛3月17日晚,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在澳门文化中心再度拉开序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立法会主席曹其…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3)
本刊讯“中国的佛教音乐很丰富。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音乐.这是佛教文化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这是班禅大师在祝贺北京佛教音乐团成立时说的一番话。一个旨在发掘、整理佛教音乐,培养新一代佛乐人才的佛教音乐团,3月30日在北京广化寺成立.该团是由北京市佛教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  相似文献   

15.
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与我国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宁静、致远、肃穆、平和为独特风格的宗教音乐,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乐分青庙与黄庙两种。青庙音乐中有伴奏念经的经文音乐和以乐器为主的经外音乐,这里专指青庙音乐中的经外音乐。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古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北方佛乐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第 1 期关于三大神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吕大吉 魏 琪(1)《三自性论》译述 ……………………金克木(13)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先驱…………… 王仲尧(16)论明代的度僧………………………… 何孝荣(26)对谢重光先生《也谈文益禅师参桂琛的地点和年代》的回应…………………… 王荣国(38)“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 李向平(44)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 孙亦平(61)全真教与元代的神仙道化戏………… 王汉民(70)论神霄派的宇宙观与保神养心的内丹思想 ……………………………………… 张 钦(77)北…  相似文献   

17.
林佳 《佛教文化》2013,(2):66-69
2013年2月3日,无锡灵山精舍。恰逢农历小午夜,翌日即为立春。机会难得。来自台湾地区的禅者林谷芳与大陆音乐家何训田应邀相会。品香茗,听佛乐,畅谈佛教情境下的音乐与禅,  相似文献   

18.
武潇  高伟 《中国宗教》2024,(1):80-81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西大同楞严寺寺庙音乐,在保留了明代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佛乐,成为当地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鱼山梵呗”等中国梵呗的创作;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梵呗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20.
本刊特稿朱镕基在国家宗教事务局考察工作郑宏范(1-4)中国基督教的未来 ──丁光训主教谈神学思想建设张秀秀(1-6)对社会主义社会宗教问题的再思考叶小文(1-9)对宗教工作中贯彻“三个代表”的思考周新玉(1-14)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探索宗教工作新思路陈树林(1-16)贯彻“三个代表”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马尔立(1-18)全面推进宗教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钟小毛(1-20)贾庆林与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举行迎春座谈吴 兢(2-4)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司马义·艾买提(2-6)关于宗教存在长期性的几点思考王作安(2-9)引导宗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