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成利  胡超 《心理学报》2023,55(2):318-335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心理科学》2011年第3期发表的《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初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反思,重新设计、研制了调查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的调研工具。在我国东、南、西、北、中各大地区随机抽取了17个省(市)共24所高校,用含有79个题项的预测量表进行预测,获得1057个有效预测样本,再将其划分为两组样本,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调查量表》(修订版)修订为新的四个维度和32个题项后,更能覆盖大学生面众恐惧现象的各个主要方面,量表具有更高的信效度,更好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四个维度分别是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可作为中国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调研工具。  相似文献   

3.
王成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77-178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大五”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PhoPhikat(修订中文版)为测量工具对武汉市4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大学生与笑有关的三种个体差异与其与“大五”人格特征的关系。差异分析表明(1)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笑他愉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被笑恐惧与“大五”人格中神经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倾性,友善性,严谨性存在显著负相关(3)笑他愉悦与“大五”人格中神经质性和友善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McCroskey最早使用交流恐惧这一概念并编制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等调研工具,此后有研究者对交流恐惧进行本土化研究。国外学者对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和干预研究;中国学者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07年发展了面众恐惧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并提出了相应矫治对策,给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密切联系实际的培养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伟  林小裔  李俊娇  张文曦  孙楠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21,53(10):1082-1093
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提取消退范式能够有效地削弱非适应性恐惧记忆。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性研究的关键变量, 但在提取消退范式的研究中仍然比较少见关于性别差异的探索。因此本研究以立体几何图形作为条件刺激, 腕部电击作为非条件刺激, 皮肤电反应为恐惧反应指标, 探究提取消退范式在恐惧消退效果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在恐惧自发恢复测试中, 提取消退范式的所有被试都成功抑制了恐惧复发, 但恐惧重建测试中只有女性被试抑制了恐惧复发。这说明, 提取消退范式在抑制恐惧自发恢复方面效果显著, 在恐惧重建上女性的消退效果显著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邹守益继承阳明学说注重心上工夫的特点,援引程朱理学涵养省察工夫论,提出了以“主敬”、“戒慎恐惧”为主要内容的“致良知”工夫论.他认为,要使“良知”这种先验的本然之知转为明觉之知,就必须保持道德主体心灵上的庄敬态度.他以“心学”贯通《大学》之“格物致知”与《中庸》的“戒慎恐惧”,在继承阳明“戒慎恐惧所以致良知”观点的同时又对“戒惧”作了发挥.邹守益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表现在持守师说、不偏左右,而且以“主敬”和“戒惧”为主要内容充实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工夫论,被视为王学之真传.  相似文献   

7.
鲁铱  李晔 《心理科学》2014,37(6):1415-1420
本研究旨在探索“怕导师”现象的文化原因,从师徒关系内隐观分析“怕导师”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启动实验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怕导师”现象是存在的,即研究生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相比女性导师,研究生更害怕男性导师;导师的职称会影响研究生的害怕程度,当导师是教授时,研究生更为害怕。(2)研究生的师徒关系内隐观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有关,越具有“学从师教”观念的人越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3)“学从师教”文化观的启动会影响研究生对导师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8.
睡眠问题可能会诱发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焦虑、创伤性应激障碍、恐怖症等),研究睡眠影响恐惧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助于增强对恐惧相关情绪障碍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以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影响恐惧习得和消退主要是通过抑制vmPFC活动,阻碍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从而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或是消退学习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睡眠不同阶段对恐惧学习相关脑区有独特的影响:剥夺(缺乏)快速眼动睡眠会抑制vmPFC活动、增强杏仁核、海马激活,导致恐惧习得增强,消退学习受损,此外边缘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少破坏了记忆巩固(恐惧记忆和消退记忆);而慢波睡眠主要与海马变化有关,慢波睡眠期间进行目标记忆重激活可促进恐惧消退学习。未来研究需要增加睡眠影响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及昼夜节律中断对恐惧消退的影响,以及关注动物睡眠研究向人类睡眠研究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失败恐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简写为FF)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失败恐惧概念结构的演变、测量工具由单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失败恐惧特质形成和预防的心理动力学探讨以及多维测量工具在失败恐惧干预方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比如失败恐惧是否存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差异,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失败恐惧研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  相似文献   

10.
王洪礼  胡寒春  潘运 《心理科学》2006,29(6):1464-1465,1473
对555名大学新生进行研究,探讨了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2自我概念与交流恐惧存在较高的负相关;3个人自我、身体自我、现实自我对大学新生交流恐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相似文献   

12.
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型将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Weeks和Heimberg提出评价恐惧概念并认为, 无论是正面评价恐惧还是负面评价恐惧, 都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至今已有40年, 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工具、遗传特质、注意偏向及其在学习等领域中的应用已有相关研究。而正面评价恐惧的研究才刚刚开展。评价恐惧测量工具的完善、研究内容的拓展、临床干预的充实、跨文化研究的加强等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疼痛恐惧是疼痛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个体对疼痛信息产生过度警觉,诱发不恰当的回避行为,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加剧疼痛的现象即为疼痛恐惧。疼痛恐惧可影响个体的疼痛感知以及疼痛相关的注意和回避行为,且在慢性疼痛(如慢性肌骨骼疼痛)的发展、维持个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恐惧的形成与表达涉及杏仁核、海马、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参与。当前的疼痛恐惧消退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可在疼痛恐惧加工的不同阶段(巩固、再巩固和消退)消退个体的疼痛恐惧。然而,由于恐惧记忆形成过程较为复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疼痛恐惧记忆消退方法效果较不稳定,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较大的鸿沟。将来研究有必要考虑到疼痛恐惧形成环境的差异以及个体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的差异,逐步完善相关消退方法并将其引入临床镇痛,以期帮助患者弱化、擦除甚至改写困扰他们的疼痛恐惧,从而缓解甚至消除病患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疼痛恐惧是把将要出现的疼痛刺激视为主要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它会影响与疼痛相关的感知觉、注意、回避行为以及安慰剂止痛的效果.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主要有活动回避模型、恐惧-回避模型以及内感受性恐惧条件模型.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疼痛恐惧的认知机制,完善疼痛恐惧的认知模型并扩展疼痛恐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高特质攻击个体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及其电生理机制,本研究采用Buss-Perry攻击问卷选取高低特质攻击个体26名和27名为被试,采用面孔识别范式对高低特质攻击个体识别威胁面部表情时的ERP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愤怒、恐惧表情上,高特质攻击组在N170成分的潜伏期都显著短于低特质攻击组;在愤怒、恐惧表情上,高特质攻击组在P200成分的波幅都显著高于低特质攻击组。这表明高特质攻击个体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的识别具有高度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体现在面部表情识别的早期和中期阶段,而非晚期阶段,即高特质攻击个体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就对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进行优先注意;在中期的注意阶段,高特质攻击个体可以很好地确认愤怒、恐惧威胁面部表情。  相似文献   

18.
疼痛恐惧源于把疼痛等同于伤害的灾难化信念及对疼痛的负性解释, 它在慢性疼痛和能力丧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恐惧可以通过联合学习和观察学习等方式获得, 并且在具有相似特征的刺激中存在泛化现象。通过教育干预和等级暴露疗法等可以成功消退疼痛恐惧, 在消退过程中要控制安全信息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在疼痛恐惧的获得与消退中, 主要有杏仁核, 脑岛和前扣带皮层等脑区参与。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深入探讨疼痛恐惧形成中的泛化及消退后的恢复、再巩固等现象, 加强其临床上的应用, 并综合心理、生物和认知神经科学, 研究疼痛恐惧的获得、泛化与消退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徐亮  区诵宜  郑希付  陈婷  冯彪  闫沛 《心理学报》2016,(12):1507-1518
恐惧的过度泛化是焦虑障碍患者重要的潜在病因,探索焦虑对恐惧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恐惧习得后,通过恐惧创伤电影范式诱发状态焦虑组被试的焦虑水平,采用主观预期值和皮电反应值作为指标,考察状态焦虑对条件性恐惧泛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恐惧创伤电影范式显著提高了状态焦虑组被试的焦虑水平。在泛化阶段,状态焦虑组被试表现出更强的恐惧泛化,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泛化刺激表现出更强烈的恐惧以及更高的预期。状态焦虑使得被试恐惧泛化的消退更慢,持续时间更长。研究同时发现,在状态焦虑下,被试对条件刺激的辨识出现增强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在对经历负性事件个体进行临床干预时,可通过降低其焦虑水平来减少过度泛化。  相似文献   

20.
在神经心理紊乱中,恐惧反应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恐惧是焦虑性疾病的主要成分,焦虑性疾病的流行率为2%~4%,①然而恐惧的流行率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临床对儿童时期的恐惧研究不多,而对成人恐惧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患者在儿童时期已有很明显的恐惧现象,②因此,临床应尽早发现。在回顾儿童恐惧的治疗和病因过程中,应先弄清楚儿童正常害怕的发育过程,以澄清儿童时期恐惧的评价、诊断和治疗在发育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