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小学生移情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晓红 《心理科学》1993,16(1):53-56
一、引言移情是指个体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而情感因素又有两个方面:同情感,与利他的助人行为有关;自我感受,与自利的助人行为有关。本研究旨在从移情的情感因素入手,了解小学生移情情感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其结构变化,并考察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及城镇乡的地区差异,以便为探索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积累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培养儿童的移情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移情的概念入手,介绍和探讨儿童移情与道德发展的关系研究状况,并对儿童的移情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移情的测量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情,是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这种共鸣反应的能力依赖于一个人能否认知推理他人的情感状态;同时,唤起的共鸣反应又会为观察者提供内部信息,从而加强由认识推理得到的情感的含义。一般认为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从60年代末国外对移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不同研究由于采用不同的移情测量指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移情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助人意向、助人方式与移情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丹  姜企华 《心理科学》2002,25(1):111-112
1 引言  大量的研究表明 ,移情增加了助人和其它的亲社会行为(Batson ,1991,Eisenberg&Miller ,1987,1989) ,个体成熟的认知角色承担能力和情绪移情能力使人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 ,并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 (Eisenberg Berg&Mussen ,1978) ,移情关心主要以一种融为一体 (oneness)的情绪标志影响助人 (Cialdini,1997)。另据Batson等人的研究 ,人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通常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 :个人悲伤的情感和移情情感。移情的情感唤起利他动机 ,个人的悲伤诱发了利…  相似文献   

5.
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改变了网民的行为方式,极易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网络责任感、网络羞耻感、网络正义感、网络移情四种基本道德情感。其中,网络移情包括网络认知移情和网络情感移情两个维度,网络羞耻感包括侵权羞耻、虚假羞耻和暴力羞耻三个维度,网络责任感涵盖网络他人责任感、网络自我控制力及网络自我责任感三个维度,网络正义感包括鄙视非正义和伸张正义两个维度。通过对533名网民进行问卷测试,检验相关指标适合度,网络道德情感量表呈现出较好信度和效度,能够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与网络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迈克尔·斯洛特是西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开拓了德性复兴的情感主义"新方向";他先把"关怀"德性预设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事实,再把"移情"当作它的外在的、生成性评价机制,构建了一种基于移情的关怀德性伦理学体系;在道德知识论上,移情也是沟通道德之"知"与"行"的经验参照;斯洛特的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儒家伦理在当代德性论语境下的解释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245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对喜怒哀惧四种情感的移情水平都表现出下降趋势,四、五年级是下降的最显着时期。(2)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恐惧、愤怒情感的移情水平下降最快;对悲哀情感的移情水平下降较慢。(3)小学生在四种情感的移情水平上都不存在性别差异。(4)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之间存在着中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霍夫曼认为,移情忧伤不仅能够作为亲社会道德动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且能够激活观察者的道德原则,进而引发亲社会行为。巴特森强调移情不仅能够增强解除他人困境的动机,而且带有重视他人福利和想使他人困境得到解除的程度的信息。移情的动机功能依赖于诱发移情的情境,而信息功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比动机功能更持久,两种功能共同作用使移情在亲社会行为决策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移情功能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常宇秋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3,26(2):219-223
道德移情是近期日益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情感形式。本研究以6、8、10岁的176名儿童为样本,参照M.L Hoffiman关于道德移情的理论观点,运用个别交谈法以道德情境故事为材料探究了儿童的道德移情特点。结果表明:我国6-10岁儿童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他们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他们对声誉损害的道德移情反应最强、其次是对人身伤害的、最后是对财物损坏的;他们在相同感、内疚感、气愤感诸不同情感上的移情反应与Hoffman的设想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家,迈克尔·斯洛特旨在以道德情感主义的方式建构美德理论。为此,他特别重视"移情"在美德伦理体系中的功能。在他看来,移情促使行为者实施合乎美德的正确行为,做出合乎美德的恰当评价。然而,移情既不是美德行动或评价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它们的充分条件。移情的成功至少还依赖于行为者的优良品质、准确判断以及行为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移情的不真实或不可能,也不意味着移情在美德伦理学中毫无价值。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角看,美德伦理无须排斥移情,而应当将之纳入实践理性的合适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孟子的仁德之端的同情感(恻隐之心)概念入手,进一步从现象学上阐发胡塞尔的移情观念、亚当·斯密的同情观念与仁爱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2):167-173
同情,是指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经历或处境时,由于感同身受而引起的难过情感。从定义上看,同情与怜悯、同理心、移情、伙伴感等近义词不尽相同。从性质上看,作为一种政治美德的同情是一种善的情感;从类型上看,同情大致能划分为情感的、意志的与德性的三种类型。作为德性的同情,是作为情感与意志的同情的升华。它强调同情的内心私密体验与外在共同道德经验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包含了对善的动机与实践的共同考量。作为自然情感与社会道德结合的载体,成为美德的同情具有重要的正义指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图片故事和情境实验,对3到9岁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对助人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3~5岁幼儿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体验占优势,5岁以后他人指向的移情担心开始超过个人悲伤而占优势;他人关注组的助人行为优于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自我关注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他人关注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6.
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一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一种情感主义的辩护,即一种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05名中学生,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主要攻击方式为言语攻击,性别和年级对攻击性存在影响;(2)攻击情绪与认知是移情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变量;(3)"他人移情"完全经由中介变量抑制攻击行为,"自我敏感"则部分经由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攻击行为,部分直接抑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8.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斯洛特试图超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立足性别差异的道德视界,从英国情感主义道德传统和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基于人类普遍"移情"的关怀伦理,由此探索一种可兼具解释个体道德与公共道德的总体伦理学方法。他确立起"移情"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普遍价值,试图证明无论行为者的道德义务或公共道德事务均应以"移情"为基础。基于此,斯洛特将移情关怀伦理视为一种较之理性主义更适合道德领域的新道德情感主义。尽管这种移情关怀伦理的确在道德领域具有普遍性,但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并不表示它可以解释所有的道德问题,亦难以兼及所有行为规范,更不足以取代理性成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20.
施泰因利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通过与其它意识体验行为的对比和对关于移情的各种错误理论和定义的批驳,揭示了移情的本质,即移情是对陌生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它是一种自成一类的经验性行为.本文围绕施泰因对移情的本质定义,对“外感知”、“内感知”、“同感”、“同一感”、“原本性”与“非原本性”、“模仿理论”和“类比推理”等一系列与移情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重构并对其与移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全面和完整地展示了移情概念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讨论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