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在艺术史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尤其是哥特式教堂,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组成元素,牵引着光照艺术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力图通过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彩色玻璃窗的研究,探析光照艺术在宗教背景下的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其冲向凌霄的高、峭及神秘梦幻的室内光线处理在艺术史、建筑史中声名显赫。哥特式教堂对光的神性、完整性的追求,为教堂的玫瑰花窗设计开启了一段迷幻而璀璨的历史。教堂西立面花窗被认为是献给了圣母玛利亚的,伴随着人们宗教的信仰微妙变化,玫瑰窗慢慢成熟起来。到了13世纪,玫瑰窗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此时的玫瑰窗集和谐性、统一性、雄浑性、象征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3.
哥特式教堂诞生于中世纪,它糅合了中世纪的政治、宗教、哲学和文化,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高耸、尖直、繁复、梦幻般的色彩是哥特式教堂的标志性特征。其以理性的结构搭配浪漫的装饰,谱出了独属于中世纪浪漫的交响曲,回荡在世人的耳畔。文章主要从哥特式教堂的拱顶结构、彩绘玻璃窗和雕刻三个方面对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和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的教堂里,置于墙面上的彩绘玻璃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点睛之笔。用铝条镶嵌的彩绘玻璃透过阳光,构成神秘的图像和游离的光线,形成极具超现实幻想的宗教艺术。中世纪的人们钟爱对称的布局,他们认为对称可以传递宗教的神秘气息。文章主要从对称与均衡两方面对哥特式彩绘玻璃图案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建 《中国宗教》2014,(7):54-55
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法〕丹纳《艺术哲学》哥特式(Gothic)本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用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一个说法。时至今日,当人们重新考察世界建筑史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这种建筑形式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页伟大篇章。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还有玻璃花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封建的中世纪,作为一种融入了浓厚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新颖艺术形式,"哥特式"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最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艺术粗犷、奔放、灵巧的风格体现在建筑、玻璃彩窗、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上,其中,哥特式建筑以其肃穆、空灵、幽邃、垂直向上的外表等特征,成为了基督教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它表达了基督精神里对上帝的敬仰和对人性的追求.哥特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一个时代艺术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永久标志.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焦艳美在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征是宗教。教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历史上各种教堂的建筑布局最初是罗马式的长方正会堂,而后变为哥特式大教堂。罗马式建筑是10-20世纪教会流行的建筑风格,有的译为罗曼建筑。这种建筑的平面设计以巴席利加式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的艺术天才,不表现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文学,而表现于建筑及其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当时的哥特式教堂,如果不能使一个近代人觉得自己的渺小,至少也可以打击他的傲慢,使他不敢对他的中世纪祖先采取鄙视的态度。——约翰·麦茜  相似文献   

9.
几乎每个教堂都有一扇以耶西树为主题的彩色玻璃窗。建设沙特尔主教堂的艺术家在西立面以一棵耶西树为载体,展现了一幅基督高贵血统的世系图。这幅图从底部的耶西开始,然后树枝由他的腰部向上伸向四位犹大国王、圣母玛利亚最后直至耶稣。国王旁边的先知在中世纪艺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耶西树是中世纪的热门话题,而彩色玻璃窗所呈现的不单是基督的家谱,更是对中世纪社会现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哥特式建筑,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持续至16世纪,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等特点。在设计中应用这些特征能够凸显建筑物的飞天感。哥特式建筑在外观上能够体现出其神秘、崇高,并在艺术领域对其他艺术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促进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如果我们哥特式建筑看作是上帝的话,它就像上帝一样居住在我们的内心,光芒永放。  相似文献   

11.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结构和内外部处理方面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及成因,横向举例论证了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纵向分析中世纪后至今欧洲建筑中蕴含的哥特式特点,论证了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建筑在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基督教圣恩堂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栖霞路,总建筑面积4933.61平方米,主体建筑长48.5米,高40.5米。教堂建筑体现了宗教中国化的实践——以改造哥特式建筑,融合中国传统会堂式样为主要风格。近年来,东营市基督教圣恩堂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自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不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法治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岭南近代基督教堂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是近代中国基督宗教传入最先、传布最广的地区,亦是基督教堂兴建最早、数量最多的地区。岭南近代教堂建筑因受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经历了哥特式样、哥特复兴式样、文艺复兴式样、巴洛克式样、中西合璧式样、混合式样等艺术样式,并逐渐形成一种中西建筑理念与元素互补的"东方特色"。本文便试图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教堂建筑风格予以阐析。  相似文献   

15.
在广州市中心繁华的一德路上,坐北向南面向珠江矗立着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全部用花岗岩石砌造,被称为“石室”、“石室耶稣圣心大教堂”或“石室教堂”。教堂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建筑总面积2754平方米。它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也是目前国内甚至东南亚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保存比较完整的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石室建筑的美与价值哥特式建筑艺术包括五个元素:高耸的塔楼、巨型的束柱、屋顶的尖拱、强劲的飞扶壁和花式窗棂。石室教堂把这几个元素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走近石…  相似文献   

16.
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奥地利籍方济各会士庞会襄修士设计,1901年动工,1904年建成,1906年扩建成双塔哥特式建筑。教堂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洪家楼教堂具备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其外观设计广泛运用了线条轻快的尖拱券、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纤细的壁柱、造形挺拔的尖塔和彩色玻璃花格窗。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感觉。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徐中林  相似文献   

17.
何琦 《天风》2001,(1):40-43
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历经文革极左路线的封杀、停滞多年后再次获得新生。文革中被关闭的教堂重又开放,由于各地教会发展迅速,为满足会众崇拜活动的需要,各地教会陆续开始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细心的人若仔细查阅近些年来的宣传介绍各地新建教堂的图片资料,便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教会所新建的教堂大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的教堂。似乎,新哥特式教堂已成了中国新建教堂的唯一仿效的建筑样式,这实实在在是中国新建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建筑空间是量化的和抽象的,其意义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西方传统建筑的空间和场所则具有象征的意义。西方自古希腊开始,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不断完善,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将建筑空间和场所的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教堂的内部还是外部,空间处处充满了意蕴,这些意义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尺度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初,受"中西交融"建筑思潮和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中国建筑风格的教堂,如广东汕头的礐石堂、北京的缸瓦市堂、陕西三原的基督教堂、安徽宿州的福音堂、上海的鸿德堂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建造了大量教堂,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集体宗教生活需要,但这些新建教堂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  相似文献   

20.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