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2.
特色蜂巢餐饮空间设计,是利用大自然的智慧,在保留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从空间造型结构上仿效蜜蜂筑巢的原理,运用蜂巢结构元素,把一个个六边形墙体衔接起来呈现蜂巢效果。六边形的稳定与美观,使整个方案的主题更为突出,使空间在造型上更为优美。在设计中,把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彰显新的中式特色;在环境氛围营造方面,借用景观表现方法与墙面孔洞的造型设计,把中式风格中"诗情画意"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中式风格在设计选材上也很讲究,多采用木纹、实木吊顶、仿古砖等元素,并遵循蜂巢结构原理,以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  相似文献   

4.
王珍 《美与时代》2013,(9):117-117
关于“张力”的理论有很多,但是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是其基础,本文通过解读阿恩海姆在《艺术视知觉》一书中“张力”理论,对阿恩海姆关于艺术运动的“张力”来一次全景式的呈现,使大家再次欣赏作品时达到一种视知觉的心理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形式生成和空间营造方面对达尔雅瓦住宅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建筑空间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库哈斯建筑哲学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均有所体现,通过对整体的分割、契合、错位、叠合、重组使结构消隐于空间、融合于形式,为当代住宅的空间生成与形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张盾 《美与时代》2006,(2):51-52
建筑承担着为人类营造生存空间的职能,它在人类活动行为中具有系统化的特点,是一种理性活动的结果。然而情感在建筑创作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建筑设计是超越于实用功能之上的事情,而情感空间一直是城市生活中永恒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黄声远是我国台湾乡土建筑师的代表,他的建筑诗意般地根植于人和生活。他的建筑在地性表达,使人们对空间环境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文章通过梳理归纳在地性理论,结合与黄声远的访谈来阐述建筑师如何表达建筑的在地性,并通过诚品书店宜兰店来解析空间如何展现宜兰的人文情怀,帮助书店解决均质化问题,并发展书店的在地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中式"设计在房地产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住宅样板间开始尝试"新中式",通过分析当下我国"新中式"住宅样板间设计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保利东郡项目为例,从空间价值的体现、地域文化的表达、空间意境的塑造等方面对"新中式"住宅样板间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解读,为我国住宅样板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基础,结合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的透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建筑中的透明性理论。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研究,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梳理出一种营造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透明性理论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1.
空间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语言,在古代埃及的建筑营建中被设计师最大程度的运用,营造了优秀的宗教感和神圣感。从古代埃及空间营造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空间对人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近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灰空间"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提出的建筑空间概念词,主要是指连接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但其营造方式早在中国古代就用于传统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设计中。文章分别介绍了灰空间的概念及中国古代建筑中木作营造的灰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生活及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中式庭院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当中,且面向当代文化审美和生活需求的新中式庭院应运而生,其不仅融合了传统中式庭院追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的理念,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新中式庭院的设计中,注重自然因素的应用,以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探讨新中式庭院的传承和发展状况,旨在研究和设计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中式庭院,为新中式庭院设计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庭院设计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建筑中,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建筑空间被分为几类。其中,戏台或剧院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的娱乐文化需求所产生的一个空间。中国古典建筑中,戏台的建筑形式语言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文章通过对古代戏台所表达的布局、装饰以及营造进行探究,扬长避短,以更好地发扬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周坚 《中国宗教》2018,(3):76-77
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近代至当代,博物馆纪念性的表达是依靠建筑的展示空间来完成的。其纪念性的营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从雄浑纯粹的原型几何营造出超人尺度的"大";(二)同一元素累积、叠加形成的"多";(三)垂直升华的"高";(四)静寂的空间留白;(五)空间轴线的秩序。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诸如光线、时间等都是可以产生纪念性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园林景观的空间处理是保证景观品质的本质要素。近年来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渐趋于细化,追求园林景观的细节和品质。中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使游人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的景致之间。从现代主义的简洁中回归传统园林,探索古典园林中深远意境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为墙垣空间、合围空间及环境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类型,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意境表达中的作用,启发思考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处理与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8.
正杨柳街天主堂的学堂以及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则完全采用的是贵州当地民居的风格,且特别强调中国的庭院空间。设计中尽量与花、木、草坪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力求于闹市中独辟清静之地。这一组庭院式的平房建筑,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红柱、雕窗,环绕在教堂周围,由中式的长廊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座中式的院落。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历程,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贵州交融的一个缩影。贵州是一片古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壤,天主教在中国化的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式传统建筑的改造升级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中式传统建筑改造升级的探索却一直没有突破性发展。改造升级有两种方式: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翻修,用于居住、商业功能使用;或对建筑进行修复,仅作展示作用。这两种,其一为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而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貌,另一为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缺失内部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面对中式传统建筑升级改造,想要的不仅是对其在室内室外都保留原来的样貌,更想要的是中式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在对传统中式建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我国传统徽式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及其建筑实用性使它一直被推崇。文章主要研究在传承传统徽式建筑文化和考虑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徽式建筑改造与升级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分析徽式建筑改造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优势,并提出现代设计元素在徽式建筑改造中的整体思路以及徽式建筑改造升级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建筑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可以借助光营造丰富的氛围空间并激发其活力。文章通过分析自然光的特性与相关案例,发掘光对建筑空间的塑造作用,突出光在建筑中氛围营造的意义与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光在设计中赋予了建筑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