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际上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的出台,还有对博物馆职责的最新定义,非物质类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受国际和社会的关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非物质类遗产的展示方式变得多样化。让民俗类博物馆更多地接纳和融合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了解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不仅顺应了作为博物馆本身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机构职责,还为如何找到更好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承载着古城千年的兴衰更迭,是地域物质资源与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传统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动态地保护历史遗产,隶属典型的活态遗产范围。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研究对象,将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乡村自身空间局限,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通过小范围改造和修复,活化传统村落环境风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促进人、文、地、产、景的多维度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稳定与和谐是民俗文化的固有属性,民俗文化对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我们急需探索的课题。然而,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历程的溯源可知,我国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保护力度不足、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俗精神淡化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开封为例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遗"技艺的设计转化,是向文化创意产品转换的桥梁,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结合刺绣技法与花丝工艺,对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吉祥图符进行再设计,把创新设计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刺绣与花丝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型,使刺绣与花丝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创新,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5.
唐卡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宗教艺术特征。对唐卡艺术的文化生态进行研究,可以探究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的"传"即精神内核的保护和传递,"承"即物质载体的承接与创新。针对唐卡艺术的困境,提出活态传承的对策,将唐卡行业分为了原生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分别进行讨论,对唐卡发展的大环境保护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价值。尊重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当下文化的发展。立足于艺术消费的民俗节日中的文化创意品,能够在更有效地促进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兼顾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市场和文化的共赢,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了解淮南市豆腐传统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保护现状,利用"产业化"思路创新"非遗"保护方法,以发展代保护,发掘"非遗"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甘肃的民俗文化艺术多种多样,其中舞蹈艺术形式也是形态万千,舞种众多,不同地区的人们用各具特色的舞蹈语言来表达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民乐县顶碗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音乐文化背景,能够充分地表达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它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具有多方面的民俗意义。目前,相对于蒙古顶碗舞、维吾尔族顶碗舞来说,甘肃民乐县顶碗舞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从舞蹈形态、服饰音乐等风格特征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促进其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有助于民乐县顶碗舞在更广阔的天地上大放光彩,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就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一个注重传承与保护,一个重在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经济价值,既是对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能从文化创意角度去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新的希望。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为更好地推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研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概念与意义,并分析其现实困境,提出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三级"生产性保护路径,有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良性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生活方式的保留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很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都被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状况举步维艰。笔者在赴岷江上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羌族"释比"传承为例,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分析、讨论宗教性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作为一个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等的文化教育机构,对国家遗产继承和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博物馆馆藏文物是进行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方面传承的具体物质载体,它完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博物馆是依赖于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而存在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社会展览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也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如何加强文物的保护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文章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新时代高科技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保护工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王芬 《美与时代》2014,(5):44-44
说到非物质文化人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就是在博物馆展示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保护。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发展服务,并且公开的永久机构,在设计学科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首要的就是对博物馆的设计工作,同时达到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湖湘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以土家族西兰卡普为例,分析探讨西兰卡普的文化、信仰、民俗、色彩艺术。促进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学者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族艺术,让更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加入西兰卡普的传承保护、宣传推广的队伍中来。同时也为现代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湘西土家织锦工艺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一同到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公益性文化场所,面对多元化的需求,也将突破传统的静态陈列式展陈方式进行数字化的升级。具有时代性的新型博物馆将以前沿的数字媒体化展示技术与手段为依托,以全新的思路整合历史文化信息资料,以更加生动的多元化展示方式打造更加具有历史还原性、生动性、参与性的沉浸式博物馆展示环境。对博物馆数字生动化展示的研究不仅将推动展示行业的发展,更将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失传的危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及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工艺,阳新布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阳新布贴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的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滇越铁路是云南近代历史中重要的线性交通遗产,具有丰富的物质性遗产、非物质遗产和自然遗产。从文化线路遗产的角度对滇越铁路予以继承保护,将结束目前滇越铁路遗产保护领域零散化、无序化、学者各自为战的现状,开启具有高度可行性和高效性的滇越铁路遗产保护新状态。  相似文献   

20.
英山缠花是湖北英山广为流传的一种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英山缠花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说起,来探讨传承与保护英山缠花的对策及创新发展思路,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