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消灭"与"实现"哲学是相互依赖、转化的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现了无产阶级对于"消灭、实现哲学"的意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意识,更是关于人的现实的平等的自我意识,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也是人的普遍解放,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也因此与仅仅着眼于物质利益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区别开来。这对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宗教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宗教具有有神论的世界观、群众性的信仰和文化内容的本质特征,具有自身起源、演化及其消亡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双重性的社会作用;宗教在新中国将长期存在,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宗教应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必须要改革与新中国不相适应的宗教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的原则,也要明确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无神论为世界观的基础和起点。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和执政党的有机统一体。以革命党言之,中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将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规定为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要求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议题。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根基,它同无产阶级要求的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从现代国家到国家完全消亡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或“(半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四个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以彻底打碎传统国家机器为首要条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是推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狭义上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的制度形式,在广义上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形式。《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现代国家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制度特征,以及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所有制上的优势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真理,靠的是坚守无神论,靠的是人民,靠的是为人民服务。面对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复杂情势有人惊呼"信仰危机",接着有人鼓吹恭请宗教来"帮忙"治理社会,不能不说这是动摇共产党执政根基的危险倾向。我发现,社会对"信仰"一词过分宽泛的随意使用,隐藏着更深的危机。我以为,惊呼"信仰危机"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究其实,"信仰"危机是一种"心智问题"。心智学研究发现信念与信仰是分道扬镳的认知过程,是性质迥异的模式解释和模式行为。共产主义不是宗教,知识不需要信仰。法律不具备信仰的基本属性。"让宪法成为信仰"是一个十分有害的伪命题。对宪法必须服从,必须执行,不需要信仰!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种"有神论信仰"的"至上论"大有蔓延之势,声称信仰只能是对神的信仰,只有有神论才是高层次的信仰,当前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结果,只有宗教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人的心灵问题,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宗教信仰才能救中国。这种论断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背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7.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除了能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诉求外,其特定的内在运作机制为其主要动因,其中正统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在地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国际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宋代以来,妈祖信仰的正统化、在地化、国际化卓有成效,三者相互依存,逐渐形成良好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妈祖信仰的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正>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无神论为世界观的基础和起点。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和执政党的有机统一体。以革命党言之,中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和远大理想,将共产党员不准信仰宗教规定为党的政治纪律,事实上是要求所有党员必须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世界观;以执政党言之,中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不断深入,相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成为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广大党员要严格准守党的纪律,尤其是作为共产主义战士,不得信仰宗教。而在现实中,部分党员对于信仰与信教问题认识模糊,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梳理,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八屆十中全会提出了加强阶级、阶级斗爭的教育指示后,阶级教育在全国学校中更广泛地开展起来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共产主义思想与道德的基础,是抵御帝国主义与现代修正主义思想意识侵蚀的武器,是人们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而斗爭的思想动力。不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武装年轻一代的头脑就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保証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构多维视角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这个多维视角至少包含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方面.与之相适应,应该包含三个核心问题,即共产主义信仰与精神文明培育机制问题,社会主义道德与精神文明评价机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预警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体人民,首先要求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以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民群众中作出表率,又无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共产主义道德决不是人为制订的训条,也不是从人们头脑或其他生理机制中派生出来的,它的社会物质基础是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存在。伹它又并不等于无产阶级朴素的、自发的阶级道德,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诚实,概括地讲就是说话、办事、待人接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所谓正直,就是不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敢于坚持真理。诚实和正直是紧密相联的,它们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可缺少的道德特征;没有这种高尚的品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坚强的战士。 诚实、正直作为共产主义品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由无产阶级的特点所决定的。无产阶级是一切阶级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敢于揭示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视域内,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建构意在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社会共同性缺失和私人社会的兴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本义是"共同性",它是实现人之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个性存在与类存在相统一的共同生活。在思想渊源上,"共同性"奠基于启蒙所建构的内在性。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双重维度上深化了启蒙。第一个维度是批判性的,即坚持内在论立场,彻底终结现代性的内在与外在、政治与自然的辩证法,把启蒙的核心价值推进到解放的层面;第二个维度是建构性的,即从内在性生成主体性,以主体性(无产阶级)作为共产主义的存在论前提,把资本主义现代性扬弃为全球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现代精神难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有神论的批判,从而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克服,拯救了人类的信仰精神。旧唯物主义因缺乏主体意识和内在的超越性,无法承担起守护和捍卫人的崇高的信仰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旨趣和信仰追求,它为信仰精神的建构奠定了真实的根基,敞开了信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有机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科学地回答了"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一精神难题,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确定,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特征。并指出,在思想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把共产主义道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展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风貌,也向各族人民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共产主义牺牲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体现,是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探讨这一课题,当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共产主义牺牲精神,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十九世纪,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急剧发展.使无产阶级找到了社会历史的物质根源。从该世纪三十年代起,在大机器生产中得到训练的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这一社会土壤,批判地  相似文献   

17.
"非宗教"的理论认识是马克思宗教观的独特成果,它确立了马克思宗教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所要阐释的是宗教的认识论问题,而不是价值论问题,有一个顺序先后的设定和批判语境的不同程度。由此,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立足于"非宗教"的认识论,而不是定位于"反宗教"的价值论。进而,马克思把信仰的权力从宗教的特权中有效夺回一部分,形成"非宗教之后"的符合辩证法运动规律的信仰观念的构建,例如彻底的人道主义或人类的最终解放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信仰的对象和内涵。如此,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马克思"非宗教之后"所构建的信仰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类意识对自身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的全面反映与反思,是对自身存在与外界关系的自觉体认与主动调整,是对终极性人生目标的确认与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存观念和生存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拙见,人类自古迄今的信仰,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原始信仰,以自然崇拜和远古神话、巫术活动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宗教信仰,以主神崇拜和天国与尘世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哲学信仰,以人为本,以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性与科学构想为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如资产阶级理性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精神具有作为一般意义的精神世界的层次性特征,具体包括四个层次:以"对技术精益求精"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道德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精神,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的信仰精神。毛泽东精神是20世纪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要充分挖掘、吸收和应用毛泽东精神中的可用资源,把毛泽东精神和中国精神渗透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中国精神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精神纽带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列宁的信仰是列宁一生所坚持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共产主义理想及人生目标的相信和认同。列宁信仰的形成,与时代及家庭环境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熏染密切相关。探究列宁信仰,对于我们肯定社会主义历史、培育主流信仰、完善主体自我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