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印可谓是篆刻界的艺术宝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古至今,影响深远。近代写意印式大多是从汉印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吴昌硕、齐白石以书入印、以画求印的形式也离不开汉印,这使晚清及近代写意印式篆刻独树一帜,引领时代风骚,为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秦汉印是篆刻史上永恒的经典。自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推崇"印宗秦汉"观点之后,秦汉印的创作手法及风格影响了此后历朝篆刻艺术家。明清时期,随着秦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和篆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篆刻艺术出现了许多流派,很多篆刻家通过研究秦汉印的风格技法,对于秦汉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进而融合了自身的体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湖北省郧阳地区丹江口市武当山剑河,一农户从地里挖出一枚稀有的用端石篆刻的道教经主掌管的古印(见图1.2),印长6.2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印文皆为阳文云篆。第一面印文为“道经师宝”;第二面印文为“雷霆都司”。其篆刻如铁划银勾,独特而富有变化。此印经有关研究人员初步鉴定为道教元代之印,而且这种使用“回文”的印,在武当山现存的元、明、清30多枚道教玉、石印中尚未得见。这枚珍稀古印的出土,为研究武当山道教  相似文献   

4.
正篆刻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僧人们采取篆刻的形式来表达佛教的意蕴、弘扬佛教文化,其实是很自然的选择。佛教不仅是吸纳了篆刻艺术作为弘法的形式,同时反过来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一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可追溯到三王时期。不过现今已无实物可考。在殷商时代,人们在龟甲等材质上刻写文字,也就是现在的甲骨文,这可谓是篆刻的初始。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题写书名,华山道教协会与华阴市政协文史委合编的杨续本篆刻《华山宫观庙宇印谱》一书,近日印行面世。该书以道教圣地西岳华山一带的道教官观祠庙、洞室坪台等名称入印,刻石计四百余方,以篆刻的形式生动地向世人昭示了华山地区的道教名胜,是迄今第一部以华山道教为创作内容的印谱。《华山宫观庙宇印谱》一书印行@蔺怀周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在此情况之下,文彭最先倡导学习古法。文彭发现治印新材料——灯光冻石一事,打破了文人只篆不刻的局面,篆刻不再只是工匠们的专属。  相似文献   

7.
《思维与智慧》2023,(20):36-37
<正>黄士陵作为晚清印坛的巨擘,以其独具个性的印学风格于篆刻史上独树一帜。黄士陵初涉篆刻,除了幼受庭训、皆以兴趣作为导引,博涉多方并未株守一家。关于篆刻“宗法”的问题,早在元代赵孟頫首次提出“宗汉”理论;同时期的吾衍在其著作《三十五举》中,也倡导学习篆刻应该尊崇汉印古法,反对新奇。由于二者的推崇和启导,“宗法汉印”成为篆刻学习和欣赏的标准范式。在所谓“正统”理论的氛围中,黄却从自身出发,以兴趣作为指引而非入手即“汉”,反而学习了当时所谓的流行作品。这在其早年出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篆刻是一面标志性旗帜。这种将篆书与图像在方寸之间显示出来、在小小的印章图案中彰显乾坤世界的表现手法,也符合中国人那种以小见大、含蓄内敛的性格。而在小小的印面上面,以刀代笔,对着石头或者木材刻制篆书或者图像的方式,又体现了中华儿女坚强坚韧的性格。从中国篆刻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篆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意义,并将当代篆刻艺术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展现给读者,以期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拙文为不同时期写下的三篇各自独立的读印随笔,都是从篆刻美学角度评析当代日本的"新印种"--假名印,权作印学研究的一个课题,稍加整理,辑成一组.  相似文献   

10.
吴瑀萱 《美与时代》2023,(6):126-128
陶印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篆刻艺术的主要分支。当代陶印大量出现在制印石材枯竭的环境下,是篆刻艺术承上启下的必然结果。对陶印的发展及特点进行概述,结合山西陶印名家与十二好印坊,对山西当代陶印风格、制作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文薇 《美与时代》2014,(12):62-62
通过对甲骨文的历史起源和文字特征的分析,提出将甲骨文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设计案例重点论述了以甲骨文为设计元素的设计作品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特点,以便能使甲骨文融入现代设计,使现代的人们了解甲骨文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00年8月,老友孙浩教授《人镜庐印选》面世,今又出续编本,约我写点序跋之类的文字。孙浩同志在高校中文系任教数十年,桃李满园。退休后,以其对书法和中国文化的深厚修养,苦研篆刻,其所治印上千万,质、文并秀、内美四溢。它是其苦旅印海的纪录,也是其整个人生感悟的浓缩。这是一朵甘美而又略带苦涩的生命之花。这里仅就孙浩同志的篆刻历程蕴含的美学依据——治印思想,略述陋见,既以就正于同好,亦或有益于有志于斯而又乐此不疲的莘莘学子们。得其神似并包兼容印人学印,始于临摩,上追秦汉,下索明清,已是名家共识。但语焉不详,难以运作。孙浩同…  相似文献   

13.
现今篆刻时,多以《说文解字》为字书。然《说解》中文字是否可以直接运用于印面,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是《说解》文字为小篆,入印时能否与印章章法形制相适合,是不是将其简省方正就能直接使用,会不会造成难以辨识或者讹误;二是《说解》小篆本身是否存在讹误情况,应该怎样运用于印章当中,哪些可以直接使用,哪些需要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14.
林半觉不仅是广西文化上的"一把刀",还是广西石刻界的"活化石"。其篆刻作品既有醇和质朴的汉印,又有灵动高古的古玺,更有许多自成一家的风格老辣的作品。文章主要选取林半觉白文印进行赏析,对其古玺白文印、秦汉白文印、流派白文印进行赏析,旨在对林半觉篆刻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思维与智慧》2014,(2):I0001-I0002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汉族,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是“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勾“清末海派四大家”。  相似文献   

16.
"满白文"是中国古代印论中经常使用的名词,现如今谈论篆刻时也经常使用,但该名词在印论中的发展过程并无人关注。"满白文"在不同印学论著中的含义和划分有一些区别,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可以认识到这一名词在印论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代篆刻理论家的智慧和辩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说日课     
<正>淄博、长春、济南、日照等地举办"文字江山""春游""望岳""日照高山"系列书法个展,影响广泛。有多部书法篆刻作品集行世。编罢《海天庐印痕》,有一种释然,也仍有一种怅然。多年来,周昔非老师对后学言传身教,留给我们的远不是一本已出版的书法集和这本印集所能概括。他对书学印学都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发明,然而,他既没有著之于文,也很少具之于书跋印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集中,他一共刻了几方自用的"汝南日课",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汉代印章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堪称高峰,不论是在品种数量、风格多样性上,还是在制作精美程度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汉代印章的制作材料多为青铜,其印章类型大致可分为官印、私印、吉语印、肖行印等四大类。在艺术表现上,汉印通过留白匀称、布局严谨、气势雄壮、虚实均衡的构图,凸显了出乎心而合于道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9.
篆刻一艺历经秦汉之鼎盛及唐宋元之低迷时期后,明清两代流派纷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至今日,篆刻这门艺术全面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在当代篆刻家中,湖北仙桃昌少军先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一位,他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首创中锋滚刀法,边款参魏晋碑刻笔意,一任自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为荆楚一绝乃至全国一绝。是当代篆刻界的领军人物,能扛大旗的篆刻家,足以和历代篆刻大家比肩。因此,对他的篆刻艺术研究是相当有必要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社长,在书、印、考古学、鉴定学、书法篆刻理论上造诣很高,且有不少专门著述问世。我在中学时代十分喜爱书法,有幸就学于沙老门下,日后书信往来,亲聆教诲,得以管窥他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 沙老博学强记,一次,在谈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史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