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对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几个不同版本,并针对其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句话的译文所展开的争论,认为目前的中译文基本未偏离原意,不宜在文本上过分纠缠马克思要"重建"的具体形式,也无需借助于文本进行过度诠释。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建立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所作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表述。"重建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自由人联合体下,个人与社会联合起来的所有制,它既保证社会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又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我们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学的繁琐而纠缠不清的讨论方式,而应还原理论本身的意涵。至于实践中的难题,则应该交给实践去解决。  相似文献   

2.
黄爱华 《学海》2002,3(4):100-104
“消灭私有制”是指消灭那种只有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共产党宣言》并没有由此否定一切个人财产及个人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从哲学上分析 ,该命题依据于否定之否定、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者产权等理念。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基础上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重新确立了劳动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社会要素(等级、阶级和现实个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定与所有制范畴有根本的关联。马克思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地点"放在特殊性范畴之上,并从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等级、阶级和现实个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属性,揭示社会权力的不均衡分配,以及由此导致的虚幻的普遍性和不充分的特殊性的本质,深刻地确立了真正的普遍性的内涵及其与特殊性的关系。专题阐述青年马克思的这些观点,能够彰显马克思哲学对于解释当代社会现实的有效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5.
肖焜焘同志的长篇论文《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内容广泛,有不少有见解的思想,读后深受启发。但是其中有一些理论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文章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否定问题是深入了解辩证法的关键;否定是发展的源泉;把辩证法三大规律联成一体的是否定的否定等等。意思是说,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否定的否定。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理解。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少有机体是按规律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越是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愈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系统中,社会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其中一个基本规律。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天,否认这一点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作为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确切的特定的基本内容,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解,为了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首先说明一下辩证法各个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公平观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组成。 (一)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尹树广 《哲学研究》2015,(2):3-11,127
"自由个体如何共存"是马克思和现代政治解放理论共同关注的主题。启蒙试图仅仅从道德、法律和政治层面解决这个难题,陷入了形式平等与社会民主的张力之中。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个人所有制和真正民主制思想,扬弃现代政治解放的矛盾,从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出发,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可能性。他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并不是完全放弃自由、平等、正义、民主、道德、伦理、法律这些一般概念,而是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由概念为基础,在否定阶级政治暴力和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重建社会"的思想,这不仅具有人的政治解放和全面解放的意义,还具有生态建设的意蕴。"重建社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并超越费尔巴哈,实现社会革命并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讨论比较活跃,现将讨论的主要情况概述如下.一、否定范畴1.关于否定的形式 通常认为否定分两种:一是辩证的否定即自我否定,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即外力作用的否定.现在有人提出,辩证否定并不等于自我否定,它是自我否定和非我否定的有机统一;主观否定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否定,它等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至于外来力量对事物的否定即非我否定应得到肯定.在谈到非我否定和主观否定的关系时,论者指出,尽管它们有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但不可混用,理由是:非我否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  相似文献   

13.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 "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国家"、"共同体"之神圣性的衰微。马克思对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出场的"个人"有着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和重要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视域中,对 "现代"、"现代性"、 "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的意义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4.
否定之否定规律究竟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黄枬森、张翼星同志的《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与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分化》(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以下简称《分化》)一文认为,经过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的三段式没有普遍性,不能把它作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只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相统一”。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概括:由于事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许多重要原理中,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在马列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先是受马列主义哲学的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所决定的。否定这一范畴以及整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今已成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葛树先同志在《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吗?》①一文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质疑”,全面否定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他的论点和论据是不正确的、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是关于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正确表述黄宗理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谈到否定之否定过程时,常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是不正确的。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但在三个阶段的序列发展中,辩证的否定并非仅...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以往的见解,马克思通常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称为"联合体"(Association),并且在资本主义自身中发现了它的萌芽。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联合体"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又是怎样孕育了"联合体"的要素。本文首先从基础理论层面论述了联合体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联合体社会的"主体"不是"资本"或"国家权力"等外在力量,而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和生产者"。另外,联合体本质上是以相互主体地、能动地、有意识地联合在一起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这才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怎样产生了联合体的要素(主体及物质条件),马克思又是怎样理解的?本文从此问题出发,并试图阐明这一问题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20.
否定的否定规律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发展中概括出来,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规律。到了社会主义时期,这个规律仍然普遍发生作用,但有它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这是必须充分注意、认真研究的。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时期的否定的否定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便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是自己创造条件否定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