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唐既是北宋山水画的继承者,又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开创者,在两宋山水画风的转捩时期是个关键人物。通过解析李唐在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旨在探寻一下两宋山水画风格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与传统山水画的构建研究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观念"的深入剖析,结合演变过程中的时代哲学思潮,论述山水画创作的意识观念,系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山水画成熟于两宋时期,这一过程似乎与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演变同步。从义理分析和部分画论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山水画不断演变,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梳理传统山水画中披麻皴技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历代经典作品中的笔墨皴法,总结出披麻皴技法因时代不同,所呈现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披麻皴技法时代特征的同时,分析了现代山水披麻皴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强化了披麻皴对现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山水画到了两宋时期达到高峰,屋木在山水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屋木"一词在《圣朝名画评》中,以画学中第六门———屋木门出现,记载描绘宫室的画家及地位。然而不同时期屋木的形象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唐宋时期的工整精细到元明清的简洁概括转变,屋木的形象越来越简单。文章从社会历史背景、政治思想等发面分析屋木形象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创新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广泛接受,这和传统山水画所提倡的"师造化"一脉相承。然而明清以后乃至近现代的山水画发展仅停留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形成了只重笔墨技巧千篇一律的图式面貌,偏离了山水画的本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打破这种模式,使山水画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诉求与笔墨情感,到自然中去,以造化为师,写生已经成为体现时代气息,彰显当代笔墨情感,突破传统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以风景为主体元素外,画家还会在画中添加一些小的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展现主题,表达内心情感。点景人物虽小,但却是山水画中点景的要素之一,起到画龙点睛、渲染气氛的作用,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之笔。尤其是在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和"北风南下"的转变,点景人物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山水画中,由于理学的兴起,画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表达已到达"天人合一"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山水画,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每代画家们用笔墨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对万物的写照,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是对笔墨认识的一种展示。它是中国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中的主体,是绘画学精神的体现。笔墨吸自然万物之灵性,承载文化历史之传承。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它体现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面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绘画画在陶器上。秦汉,宫殿壁画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郝丹 《美与时代》2023,(8):18-20
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令人向往的幻境,运用有限的笔墨在无尽虚空中打造广袤空间。空白在山水画中起关键作用,与笔墨相衬,营造意境。虚之空白和实之笔墨共同构筑梦幻领域,引发观者遐想。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时,空白不可或缺,与笔墨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正因为空白源自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式,留白的功效恰到好处,甚至在没有笔墨的情况下,空白与画面中的形象融为一体,营造了虚实映衬的绘画效果,塑造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通过对中国画中空白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它在表达意境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的表现手法,探索艺术家如何借助空白营造意境,实现人们寻求心灵栖息之地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当今学院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将这三个阶段按序排列,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这三个环节融为一体。本文以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皴法的教学为切入点,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如何对皴法进行创变,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  相似文献   

14.
在两宋山水画点景人物中,有这么一类独立而又与众不同的人物——文士,文章通过对两宋山水画中点景的"文士"形象的考察,从中归纳出宋代画家塑造文士形象所遵循的恒定因素,如画中文士的装备、服饰、表情神态的塑造。这些恒定因素是构成文士身份的基础内容,也是不同时期的画家和赏画者所认可的共同内容。画家是将自己的形象幻化其中,充当一种情感补偿的功能,也塑造了山水的文人气质。  相似文献   

15.
从山水画的写生到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做好的前提准备就是写生,写生能更好地为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山水写生为创作积累经验与素材。我们从写生开始,感受自然,在大自然中搜寻美的形象,从而进行再创造,我们用我们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去表达我们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创作是对写生的一个综合的整理。本篇文章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山水画从临摹开始的认识一直到写生,最后用创作的方式表达对山水的理解,循序渐进地将学到的和感受到的中国山水画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6.
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关于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理论论文,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山水画发展。宗炳所处的六朝时期,是政治上的混乱与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宗炳关于山水画的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宗炳在游山水时不懈追求"道"与"理",而山水画则表现出大小之变的奇异之美。宗炳还将庄子的"逍遥游"代入到山水中,又由山水代入到画中,实现了从"神游"到"物游"再到"神游"的悟道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宋代山水画家范宽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美术界中,对于传统大家并未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在传统中不仅仅是技巧与笔墨,在其中包含着我们现代人所不及的和应该学习的。我们通过对范宽的认识可以对传统有一个新的认识。范宽作为北宋山水三大家之一,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中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对于五代北宋山水画及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绘画艺术体系中,石涛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涛的山水画具有极强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笔墨艺术应用上,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价值。石涛通过灵活运用笔墨,在山水画中营造出了雄浑大气、浑然天成的艺术特点,不管是用墨还是构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点,呈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其作品也深受后人的喜爱。探寻石涛山水画的笔墨艺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绘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山水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画山水序》是南朝宗炳所著,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恰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习画者又多为士族阶层,故能以笔墨阐发山水画的品鉴与理法。而把山水画与作者寄托的情感、精神进行论述,并触及到山水画美学灵魂的便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除提出"畅神"审美思想外,亦包含有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以形写神"的创作技巧以及体现"三位一体"艺术发生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