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友军 《哲学动态》2008,1(4):36-39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历史上,霍克海默起到了重要的开创和奠基作用.20世纪30年代,他为社会批判理论制订了纲领,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布达佩斯学派兴起于对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批判。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发展期及70~80年代的学术兴盛期,布达佩斯学派逐渐走向了衰落,至21世纪,其批判理论甚至走向了终结。一方面,衰落源于其历史使命的“完成”,即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另一方面,对终极目标的消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它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系统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能不充分注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一、法兰克福学派从一开始便把文化批判放在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地位,然而,强调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研究则始于30年代后期。这有其历史背景。在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  相似文献   

4.
谢静 《哲学动态》2012,(2):50-55
克劳斯·奥菲(Claus Offe,1940—),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也是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1]的主要人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菲对劳动市场与合理化、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5.
超越“技术理性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西方学者把技术理性的彰显看作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诉诸技术理性批判亦成为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在介绍研究技术理性中,也表现出对技术理性批判的首肯。笔者曾撰文指出,技术理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过程。以往技术理性的缺陷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克服这一缺陷的途径在于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只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技术理性,并不能解决文明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会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  相似文献   

6.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最主要代表人物,霍耐特(AxelHonneth,1949—)凭借承认理论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自2001年他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七任所长后,其人其学更是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85)奠定了其学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著作,如《破碎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1990)、《一体化的瓦解:社会学时代诊断的碎片》(1994),尤其是《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确立了其学术地位;《正义的他者:实践哲学文集》(2000)、《不…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成后,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得到充分展开,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法国著名学者阿尔都塞在葛兰西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围绕着意识形态的不同内涵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对话,出现了拉克劳、墨菲…  相似文献   

8.
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来说,理论乃是独特的理性,是关于世界和我们自己的一种合理的知识,而传统理论特别是实证主义则是工具理性的集中体现,或干脆说,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工具理性。因此,法兰克福学派对传统理论尤其是实证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並在这种批判中阐明理论的本质、作用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本文将对此加以评述,指出其成败得失,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及实践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宣称,理性在自我清算中已终结自身,因此置批判理论于困境之中。哈贝马斯背离传统理性观,通过合理重建为理性寻找新的基础,以挽救启蒙传统中的批判能量,激起了广泛的批评。在超越了"理性启蒙"和"理性他者的反启蒙"时代而进入"理由"的时代后,哈贝马斯召回与慎思纠缠的认知主义时刻,诉诸"理性评判"和"给出理由",从而达成合理共识,彰显了交往合理性的价值;但将合理化扩展至社会领域时,对理性的社会功能,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源浪费、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社会道德价值失衡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思想并没有触及消费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武器分析产生消费异化问题的根源是探寻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思想缺陷的关键,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对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除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外,阿多诺1969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关于批判理论的要点说明》是少有的对批判理论进行全面、具体定义的文献。冷战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阿多诺写作这篇文章的深层现实背景,而"六八"运动带来的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考则是直接原因。在这篇说明中,阿多诺论述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突出了内在批判和理论独立性。阿多诺对批判理论范式所做的厘定,特别是它对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的强调,对理解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尽管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内在本质却几乎相同:人们在闲暇的时候,通过娱乐活动来控制他们的思维和内在心理。大众文化使民众丧失了自身所拥有的否定和批判的能力,成为了一种异化的文化,而非真正的"大众化"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文化产业问题,重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领会其内在精神对当今时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今日"社会批判理论"已不具有法兰克福学派最初的意义,但它依然保持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本性,即寻求一种具体的规范性批判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最初年代里,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的那个时期,它把积极地研究社会现实直接地当作“批判理论”的首要任务。于是,它把建立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基础上的社会研究同这样一种哲学相对立,这种哲学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说成是一种根本的思辨关系。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深信,对社会关系进行一种理性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改良和改造不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自由论史从一开始就具有其社会性内涵,但是这种社会性内涵往往只是作为理论背景隐含在理性哲学的幕后。霍耐特秉持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大旗,主张从社会性入手,将自由从传统形而上学玄思中解放出来。霍耐特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其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承认"理论的继承与批判中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可以通过其民主公众性的规范性重构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意义可以通过阐释其主张自由从心灵向社会的回归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7.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工具理性批判"来源于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误读,这段思想史公案对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实际上,霍克海默并不希望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工具,"理性被工具化"强调的是理性概念随着人类支配自然的活动而变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而哈贝马斯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角度来理解工具理性,两者表面上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工具化的理性"概念的澄清,有助于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从历史批判哲学到社会理论的蜕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0.
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哈贝马斯,一般都是首先介绍他的认识论,接着不是捎带就是略微提及,或者干脆忽略其方法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原因很简单,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融为一体的。他最初崭露头角,靠的就是其方法论。正是因为他建立起了一套以批判和反思为核心的完整的方法论,他才能成功地论述其具有人类学倾向的认识论,从而为他的交往理性和文化现代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批判理论对抗批判理性论哈贝马斯的方法论,首要一点是“批判”。根据目前所见到的有关哈贝马斯的研究资料,大多对把这种批判方法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的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