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铁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质的开放空间,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发达,部分寒地城市地铁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可控范围,出现了生搬硬套、大拆大建、被动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忽视了受众对地铁的需求以及寒地城市地铁的特殊地域属性。现今社会,寒地城市的居民经济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审美感受和身心良好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必须研究人与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关系,让人与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始终处于一个积极、良性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满足人对寒地城市地铁的安全需求、文化认同需求与审美需求等。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以人的行为特点、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设计基础,同时结合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点,改善人在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中的综合体验,提高人们活动空间的环境质量,使寒地城市地铁口空间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真城与假城     
这是一道智力测验题。相传有这样两座奇怪的城市:一座是真城,一座是假城。凡是真城里的居民,个个说真话;反之,假城里的居民则个个说假话。两座城市的居民互相往来。一个旅行者来到了其中一座城市。这位旅行者既通晓两城的风俗,又谙熟逻辑推理。他不管男女老幼,见到第一个人就问:“你是这座城里的居民吗?”  相似文献   

3.
如今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将地铁的形象设计与地铁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其城市发展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香港地铁以特色化的导视系统设计,独具创意的色彩创意表现,为乘客带来赏心悦目的乘车环境,高效地引导人们辨明去向、识别站点,对于国内的地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交通中,地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艺术传播的载体,能够让文化艺术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涂鸦艺术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可以起到对城市艺术的补充作用,好的涂鸦甚至能够成为城市的地标。鉴于此,文章阐述地铁车站的特点以及涂鸦艺术的特点,探讨地铁中涂鸦艺术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6.
地铁文化既可以是城市文化的具体物化和缩影,也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从而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以地铁为载体,以中原文化为底本,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的8个“文化墙”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是郑州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地铁“文化墙”在展现其强大的文化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郑州地铁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城市发展初期存留的老旧社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基于此,针对老旧社区的景观以及空间改造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老旧社区改造主要是对城区内一些影响整体市容市貌的景观进行二次评估和创新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居民、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旨在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对老旧社区的升级改造,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为今后更多区域的老旧社区改造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雕塑,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就是城市中的标志性雕塑,历史中遗留下的雕塑,见证了一个城市的不断革新。城市雕塑一般都是由城市的人文特点、地域特点、文化特点等综合构建的,城市发展背景不同,致使不同时代的雕塑具有的特色与文化不同,城市雕塑的存在无疑是向外界展示了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城市雕塑不同的艺术形式,是城市在发展中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城市艺术审美的聚焦点,更是人民智慧的体现,承载着城市居民殷切的希望,表达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文章主要对不同阶段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阐释了城市环境与城市雕塑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城市雕塑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汇集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旨在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质量,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在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后,如何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打造棚改居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又一个现实、迫切的课题。从居住环境改善前后棚改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视角,基于辽宁抚顺、本溪、阜新三城市棚改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将之视为城市贫民住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参照和缩影,以审视棚改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探求棚改过程中社区建设之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地铁正处在快速发展期,作为公共文化艺术的新载体——地铁空间,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彰显地域特色、引导市民行为和推动城市文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西安地铁为例,在分析其空间艺术装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景观是指人类在其生活居住的环境中,根据精神和物质需求所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自然景观美。城市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创造出了不同的城市人文环境。看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追求如何,可以从这座城市的面貌来判断。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再生设计背景城市对于废弃用地的景观改造和再生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伴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载体,体现其精神的价值,由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景观、人群等构成。由于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背离了人的需求,片面追求城市景观表面的统一,可以说是用了一个"公式",把城市景观套用进去,这就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在不断发展,旧城被重新改造,美其名曰是提升城市风貌,城市景观一年一变,百年老树换成新苗,旧时景观不再;一座一座城市的建造,人口不断搬迁,促使新城市的产生,新文化的孕育。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迷失状况,文章从其价值产生的出发点入手,针对居民社会日常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构建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些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的领域,同样,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也在各个国家之间相互渗透。在这一过程中,非文字性的符号图案,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城市标识导向系统中的符号形象,作为传承城市文化和城市意象的重要战略部分,通过与城市特色产生共鸣,赋予一个城市独树一帜的个性,让停留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到独特的城市文化底蕴。以景德镇为例,研究城市文化符号与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之间的丝丝联系以及标识符号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铁是城市的动脉,近年来地铁作为交通出行的核心工具,不仅具有载客的功能,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现已逐渐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现城市"文化美""地域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为基础,阐述在地铁公共空间的界面设计、色彩设计、设施小品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符号,传递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多种案例,探讨地铁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地铁所承载的能发扬的正是城市的文化,以宁波为例,对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硬件文化及软件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以地铁乘客为研究样本,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一方面了解到人们对宁波地铁文化的满意度情况,一方面发现宁波地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了国内外优秀地铁文化建设的案例,对宁波城市文化建设与宁波地铁建设提出了建议,包括政府政策、服务设施人性化、地铁活动定期化、地铁文化地方化、地铁布局互补化等,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水平。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地铁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需要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更好地传播城市文化。梳理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增强城市文化的可利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地铁内的乘车环境,提高地铁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刘璇 《美与时代》2014,(9):17-17
城市色彩是该城市特有的特色。土地、植被等的自然环境,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赋予了该城市的所属色和专有特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被其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色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增加其神秘性。许多城市有其代表的颜色。比如巴黎的色彩代表为奶酪色,罗马城市颜色代表即为橙色。因为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色彩是被人们所感知,感受到的。所以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城市以其特有的特色,外貌,文化,给人不同的感受。武汉是百湖城市,以东湖为最。武汉的租界,有着两洋的文化特征。青山的红钢城,有着古老苏联的居民居住特色。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这是武汉。  相似文献   

18.
地铁作为人口流动与聚集最稠密的公共场合,当置身于某些城市地铁中时很难有置身其地域并感受其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城市之间的自我符号在被忽视、在消失。文章以地域性文化对地铁站壁画功能性的影响的探索,阐述了文化内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文明程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地铁站壁画中的地域文化具有的功能性、必要性。以天津地域为例,探析了地域文化特色在地铁壁画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展示城市区域形象,传递城市精神的特殊空间场所。随着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地铁空间从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空间表现、形态结构和表现内涵等多方面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美学应用特点,提出完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改变,许多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筑场地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这些建筑往往出现在一些旧城区、老县城,城市重心的转移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它们不再有用武之地的关键因素,同时时光又赋予它们城市的历史记忆。对于这些老建筑、老场地的改造不仅可以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也能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当地居民重新构建新的活动空间。旧建筑场地景观改造,需要考虑居民生活实际功能需求,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发掘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创造与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