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海》2015,(6):72-78
依据协同创新相关理论,阐述了协同创新是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重点提出了江苏物联网发展的"五主体要素"链式协同创新模式,并从"凝炼协同任务促进战略协同"、"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组织协同"、"组建核心团队促进智力协同"、"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协同"以及"加强规划统筹促进政策协同"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虽有成效,但却未能完全解决实际"痛点"问题。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双创"战略发展背景之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绘画教学中应当不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文章从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出发,围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绘画教学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创新绘画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课程结构,引导科学的职业规划;营造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的实践参与;宣传创业案例,树立创新创业榜样;依托实践平台,积累学生实践经验;拓宽第二课堂,丰富绘画教学空间;培养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并推动了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现实基础是"以创促就",文章主要研究深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相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素质教育在不断地优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高校"纤维艺术"课程建设内容、掌握创新创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升课程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路径三个方面对"纤维艺术"课程进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纤维艺术"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前进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作为社会进步推动力的高等教育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创业教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经验与探索研究不够充分,使得国内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实践性不足、专业契合性与专业特色不足等实际问题。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围绕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活动深度融合,与专业契合,实现建筑装饰专业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其中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要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还需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相应专业技术、掌握生产工艺等方面知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还应着重树立创新和创业意识。因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各类职业教育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发挥高职教育,在创业发展领域的培育主体作用,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并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是各类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立足从地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同中来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上,强调对企业、社会双重目标的满足。"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提出,使校内实训工作室、校外实践工作室的协同建设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双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实现了学生专业实训、企业岗位实践与分层教育的对接,更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满足社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零距离、同步调融合。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与"草根创业"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阐述了普惠金融与农户创业融合的机理,分析了二者融合的困境及成因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府、中观金融企业、微观创业农户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与改善信贷环境、提升创业融资能力"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瑞 《思维与智慧》2023,(18):14-15
<正>当今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通过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学生能够更清晰自身的定位,树立必要的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专业课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即不仅仅局限于课程的教学,同时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元素,为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质量保障。本文就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前,面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文章通过笔者对现阶段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因素的调查,首先简要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其次又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作了分析,最后又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待大学生在新时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不断提升,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大学园区有着密集的人才、科研优势,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和区域文化的中心。发挥大学园区高校师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实现大学园区与区域发展契合,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有利于将大学园区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宁波的"硅谷""中关村""经济圈"。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5,(6):34-37
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严峻压力,学界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理念制度方面,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做了充分的研究论证。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核心在于"食品安全共同体"内各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但实践证明,由于食品安全供给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过程中,普遍存在"食品安全共同体"情感认同缺乏、相关行动主体协作困难的问题,致使社会共治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基于此,本文重点提出食缘关系的概念,明确食品安全保障应建立在参与者的内在需求之上,确定其为社会共治体系、社会整合系统和社会理性表达的内涵属性,建议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和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进行构建,并明确各主体的定位角色,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公共福利。  相似文献   

14.
国内高校十分重视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对校内外实践缺乏系统性考虑与整体统筹,出现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脱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离企业需求具有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以"产学研"合作优势为基础,积极拓展并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将学校、基地和产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主体,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三室一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实施专业教学过程、协同评价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连云港为例,指出江苏沿海开发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创新思想观念、立足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能力是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对美的学习认知能力、创意创作能力、推广应用能力是美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组成。文章通过对机制建设、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等驱动要素的分析,探讨了美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民族富强的重要力量。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同时,有利于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而借助在线教育丰富的资源优势,以高校创新教育课程等实践教学为出发点,结合创新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有效性举措,利于创新创业教学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环境设计在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规划可以使生态圈拥有更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功能,优美的环境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环境整体化设计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文化的打造。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是一个以大学城为基础,整合各类高科技、创造性产业的复合型双创区域,现已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发与学术交流中心。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环境是一个综合体,是以"创新创业者"为核心的一套"生态系统",对于如何设计,从整体出发创新创造的思维,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将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成为真正适合"创新创业者"生存、发展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6)
在公共服务实践中,"协同惰性"能够深刻影响协作的进程与成败,它表现为政府出于"卸责心态"而"不想协作"、企业基于"撇脂倾向"而"不愿协作"、社会组织困于"志愿失灵"而"不能协作"、公民由于"边缘地位"而"不便协作"。虽然协同优势理论试图从目标、权力、信任、成员结构和领导力五个纬度揭开"协同惰性"的理论面相,但是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超越方案。而本文的研究认为:引发"协同惰性"的深层症结在于公共服务协作体系中主体间关系的"中心一边缘"结构。所以,只有构建起以公共性为导向、以"平等、共赢、自治"为特征的合作型公共服务模式,主体间"中心"与"边缘"的对立才能得以消除,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协同惰性"才有被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2月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并晋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湖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以伦理学为核心学科,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中国伦理学会、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