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和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自然也会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响应国家的节能号召,设计人员将新的思想融入到了城市空间的建设中。绿色公共居住空间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保思想,能够在完全满足人们要求的同时做到节能、环保,文章就简要分析了城市的绿色公共居住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飞快发展,目前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乡村规划设计在当下最为引人关注。城市与乡村不断融合在一起,如何使其实现完美的融合,也是值得设计师深思的。文章通过对福州市长乐区东岱村周边环境实地考察并对现有景观进行设计分析,结合相关景观设计改造项目论述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希望能为农村环境规划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原迪 《美与时代》2014,(8):28-28
现如今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建设规模迅速递增,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居住要求后,精神形态领域内的居住区色彩关注度日益上升。居住区色彩的设计,不仅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而且色彩的搭配也要和城市整体美感相融合。不同的色彩经过人们的认知会带来不一样的行为心理,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密切联系着人们的居住生活,它不仅能表现出居住区的居住功能,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和优美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从老年人的要求出发,对老年人生活的外部环境和居住的生活环境进行老人化设计,以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有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是人们居住和交往的实体环境。在当前新环境下,人们不仅要求居住区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人们的交往与交流来进一步加深邻里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居民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居住空间,不仅要确保居民的居住安全舒适,还要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合适的居住氛围,让居住区居民处于一种和睦、健康的居住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6.
如今是数字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新媒体艺术探究的不断深入,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以提供有冲击力的视觉体验、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活的需求已成为新的突破点和创新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将新媒体艺术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必要性、优点以及可行性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设计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人是生活的中心,做设计必须先了解人,了解人的情感,因为归根到底是人的情感支配着人的种种行为。人们的追求和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地提升到新的层面,由单纯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已经过渡为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因此,网络界面设计在设计之初,能以情感互动作为设计出发点,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将会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渐兴起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当下,生态养老、森林康养等养老模式比较流行,西双版纳风景秀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海拔较低,不会影响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是天然的氧吧,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去西双版纳生活。西双版纳民宿接待的群体主要是“候鸟老人”或者进行亲子游、家庭游的游客,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居住需求。因此,以西双版纳三生·源民宿设计为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该民宿的空间布局进行设计,以打造出集娱乐、居住、休闲、交互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相似文献   

9.
当前传统的以追求艺术效果和以社区配套存在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居住的需求。智慧化是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生态智慧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方向,融合理论,践行到居住社区。文章通过对淮安市生态智慧社区的规划,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社区人民提供科技便利,同时宣扬当地文化,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拥有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居住条件上人们开始注重居住空间中的装饰。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装饰材料上不断进行创新,近年来软装饰作为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软装饰材料的运用可以实现空间的美化,并且能够弥补装修中的缺点,展现个性的装修风格。  相似文献   

11.
居住是一个富含伦理的价值话题,亦即居住是关乎人类所展开的一切生存活动与有人生和社会意义的价值实践。居住伦理则为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居住生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当代中国的居住问题日益突显,居住伦理研究以伦理道德视角关注居住生活,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与家园认同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居住伦理研究有四个基本的思维视野即居住伦理的历史学阐释,居住伦理的空间学研究,居住伦理的社会学研究和居住伦理的批判重建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成为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除了要满足人们日常住宅的实用性要求外,要坚持形式美法则,指导人们去创造美的事物,使人们自觉地认识形式美法则,确保形式美形式及内容的高度统一,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使景观设计带动住宅小区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餐饮空间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也需要提升氛围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要求,给予人们更多样的空间体验。餐饮空间设计中,可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来传递故事和情感,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从而达到吸引客流量的目的。探讨餐饮空间设计中叙事性表达的应用及其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如何根据餐厅主题通过对灯光色温、颜色、材质、声音等的巧妙安排进行叙事性表达,结合叙事性表达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分析,揭示叙事性表达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产品也逐渐丰富起来,给人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在全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们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因此在闲暇时更期望体验一下乡村生活,为此,乡村旅游产品广受人们青睐。为了开发出更好、更新颖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文章针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概念以及分类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理解与需求,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旅游产品不但要满足美学体验,同时也要突出功能性和多元化,实现乡村旅游文化与资源保护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人们创建绿色、健康的旅游产品,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相似文献   

16.
消费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布局可以灵活多变的住宅户型,特别是对新婚家庭而言,三代同堂是他们生活居住中不得不考虑的情况。绿地集团、万科地产也都自2011年后就推出可变户型概念,针对不同面积的户型以及不同阶段的家庭构成,研究住宅的弹性空间,实现空间的高效使用和体验目的,也再次证明人们对住宅深层次的需求愈发强烈。通过代表性的多功能房、社交餐厅等的设计优化,反映现代人的更深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拥有一套新的居室后,注意力会很快转移到居室的装修与布置,尤其是要构思一个理想的卧室,因为卧室是居住环境中一个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情调的空间。人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卧室中度过的,对卧室装修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然而,不同的人对卧室有不同的构思,有的人喜欢富丽堂皇,有的人追求典雅朴素,有的人则追求如梦如幻。由此可见,卧室的装修与布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渐次丰盈,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作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聚居场所,与人类生存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公共艺术,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空间特征与建筑艺术。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合理运用公共艺术不仅能够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与文化因子,并且能够为市民带来生活情趣,不断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与人文追求等,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故此,文章针对公共艺术在城市塑造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建筑艺术也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类价值体系。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显示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简单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建筑艺术形态应运而生,不仅在功能上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使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相似文献   

20.
甘葆露、张民耕在《红旗》1983年第11期发表文章说,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体来说,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是对人们的需要同祖国的依存关系的反映。人的需要是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的,而人们的生产劳动总是在祖所国提供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中进行的。人们心理上对于祖国能够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体验,积以时日和岁月,逐步稳定化和深刻化,就形成为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即爱国主义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