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在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的复杂背景下,当今书坛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表现得困难重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又将如何去应对?这是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从价值取向、艺术标准、理论与实践关系、主流书风建设四个方面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与探讨,以期唤起每一位书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传统书法艺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其不同凡响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乃是一种创新。书法艺术创作是以审美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它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了书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传统书法艺术元素正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文字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起着装饰与传递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文人书家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而书法是最能表现书家情感和心性的艺术。因此,除了研究名家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与章法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精神情感,包括书家的禀赋、修养、才情、人生阅历、生命状态、审美理念等导致的情感变化都在书法的一笔一划间自然流淌出来,是书家内心的外化。本文以苏轼《黄州寒食帖》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文本的情感性及书法艺术的情感性两个方面,研究此帖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刘建会 《美与时代》2004,(11):24-25
中国书法是一种"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宗白华:<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一种最能代表中华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的艺术门类.而唐代书法则是继魏晋以后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神韵,把中华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取譬物象以论书"常散见于历代书法著作之中,但是多零碎杂乱、无章可循,而当代书论虽频见援引而鲜有整理者。其实前贤书论中出现的"以物喻书"的现象不仅观照自然物象的形态美,而且还观照了自然物象的神韵美。这体现了历代书家取法自然意识的强化,但这种自觉意识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却使"以物喻书"走上了"征引迂远,比况奇巧"的极端。它告诫我们,书法艺术诚然需要回归自然,但我们更要在正确、充分地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模仿自然的尺度,适时进行反思,在违反自然之初及时地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让书法创作臻入妙境。  相似文献   

8.
苏忠炙 《美与时代》2016,(10):135-136
一个时代的书法史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状况。对于书法史的研究不应仅仅是研究他的书法文本和形式,更应当注重其书法创作的背景。从经济角度对晚明书法的本体范畴进行扩展性和延伸性的阐述,关注晚明书法在整个艺术文化史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和艺术价值,因此将社会转型之际书法艺术的文化生态置于书家的经济生活之中进行观照。  相似文献   

9.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因为禅宗"心性论"的崛起,导致了初盛唐"崇法尚神"的书法观念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书法意象由唐朝的森然法度向宋代的自由写意逐渐过渡。禅宗与书法也存在着广泛而深刻地联系,在"凝神观照"、"内心了悟"及"以心见心"的层面加以孕生、互通。这促使书坛上涌现出禅僧书家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以禅写书、以禅论书,普遍追求"狂怪诡异"的审美意象。与此同时,身处乱世的柳公权、杨凝式等人参禅礼佛,将禅宗"空妙"、"虚灵"的化境思想引入艺术领域,在冷漠孤寂中追求一种宁静空淡、萧散高远的审美趣味。由此,唐末五代书法在整体上表现出浓郁的"禅味"特色。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者对国外艺术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以寻找参照系、建设我国艺术学科体系为目的来进行的。国内艺术学科的发展阶段,基本可以"艺术学"升格成门类为分界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相对较长的前一个阶段,对艺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学作为门类学科"的必要性,艺术学的内涵、外延、学科定位以及研究对象的论争上。在刚刚开始的后一阶段,作为统领全局的综合性理论学科,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举国上下的"书法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书法艺术的繁荣,然而,它也给当代书坛带来某些困惑和危机.要摆脱这些困惑和危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从加强书家自身修养入手,认真解决"三个缺失"问题,即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文化修养的缺失,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二、从提高创作的内在质量入手,重点解决"两个不适应"问题,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不适应;三、从研究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入手,进一步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流书风与非主流书风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其艺术理论、创新思维和艺术精神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视觉形态样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法作为古老的艺术一直存在于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也是世界艺术的一朵奇葩,在当今社会依然不断地发展,甚至以不同的形式、状态存在。王学仲先生的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在当今书界有着杰出的地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对现代书坛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着不可代替地作用。以王学仲的书法艺术、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为纽带进行了资源整合,阐述在当今书界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性及其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6.
书法创作是书家有意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很多"无意"的非自觉的因素。书法作品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是由书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与调整决定的。但除了书家"有意"对古法融会贯通之外,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与当时的书法创作非常契合的情绪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往往作为书家的灵感出现。在书法创作中,过于有意和完全无意都会对书作产生副作用。只有"凝神静思"的有意与"忘我"的无意状态相结合时,书法创作才可达到"无意而皆有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尺牍书法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书家的真正水准,一幅最成功的作品,必须是在书家心无滞碍的情况下完成的.文徵明尺牍作品传世颇丰,各种书体皆善,并以行草书为最多,尺牍则是他的书法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他的行草书尺牍,多表现出清雅纯正的艺术风格,也有一些尺牍较为放纵自然,而他的小楷尺牍大多清雅秀丽,温纯精绝.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形态虽然看似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但书法与建筑形态却有着诸多的同构联系。文章试图从书法"用笔之理""结体书势""章法之变"三个方向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的通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通感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精粹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上,从而颠覆传统的建筑形态规则,给予现代建筑设计崭新的思考及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9.
科举应试之体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前人多有论述,时至今日,认为"馆阁体"之类应试科举之书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我们通过重新客观地看待科举重书的问题,认为科举重书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教育,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益无害。本文就此试作肤浅阐释。  相似文献   

20.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