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建筑在艺术史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尤其是哥特式教堂,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组成元素,牵引着光照艺术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力图通过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彩色玻璃窗的研究,探析光照艺术在宗教背景下的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智慧的工匠以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画作,新的艺术形式绽放在哥特式教堂中,为教堂的内部空间营造了浓重宗教氛围和艺术气息,也为中世纪宗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见巴黎圣母院、兰斯教堂、亚眠教堂等哥特式大教堂时,惊讶得目瞪口呆。对中世纪的人们,能建造如此高大宏伟、精致美观的教堂感叹不已。但是后来看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类教堂的风格大同小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其冲向凌霄的高、峭及神秘梦幻的室内光线处理在艺术史、建筑史中声名显赫。哥特式教堂对光的神性、完整性的追求,为教堂的玫瑰花窗设计开启了一段迷幻而璀璨的历史。教堂西立面花窗被认为是献给了圣母玛利亚的,伴随着人们宗教的信仰微妙变化,玫瑰窗慢慢成熟起来。到了13世纪,玫瑰窗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此时的玫瑰窗集和谐性、统一性、雄浑性、象征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的教堂里,置于墙面上的彩绘玻璃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点睛之笔。用铝条镶嵌的彩绘玻璃透过阳光,构成神秘的图像和游离的光线,形成极具超现实幻想的宗教艺术。中世纪的人们钟爱对称的布局,他们认为对称可以传递宗教的神秘气息。文章主要从对称与均衡两方面对哥特式彩绘玻璃图案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丽的方舟     
清晨的阳光披洒在深圳梅林路方舟形的宏伟教堂上,浅灰色的外墙在阳光下分外圣洁,这是梅林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简约、明快的中国最现代的教堂──梅林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顶,没有彩色玻璃和中世纪的圣画,与传统罗马哥特式教堂大不相同的是,它突出的是线条。设计者的理念是要在中国的特区建造一个与时代进步相称的、有中国特色与基督教传统互为一体的新世纪的教堂。梅林教堂依山而建,教堂外形似方舟,仿佛一只硕大的方舟停在翠绿的山脚下。教堂钟楼高耸入云。从北环大道下来一进梅林路就远远望见十字架。梅林堂的美是开放的,她随时都像一个温柔…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结构和内外部处理方面介绍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及成因,横向举例论证了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纵向分析中世纪后至今欧洲建筑中蕴含的哥特式特点,论证了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建筑在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伟大的艺术遗产,是中世纪美学思想和神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文章通过探究哥特式建筑的设计外观与结构,并以该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美学意蕴及内涵。  相似文献   

9.
天主教堂建筑风格焦艳美在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征是宗教。教堂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历史上各种教堂的建筑布局最初是罗马式的长方正会堂,而后变为哥特式大教堂。罗马式建筑是10-20世纪教会流行的建筑风格,有的译为罗曼建筑。这种建筑的平面设计以巴席利加式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空间是量化的和抽象的,其意义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西方传统建筑的空间和场所则具有象征的意义。西方自古希腊开始,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不断完善,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将建筑空间和场所的象征意义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教堂的内部还是外部,空间处处充满了意蕴,这些意义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尺度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的艺术天才,不表现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文学,而表现于建筑及其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当时的哥特式教堂,如果不能使一个近代人觉得自己的渺小,至少也可以打击他的傲慢,使他不敢对他的中世纪祖先采取鄙视的态度。——约翰·麦茜  相似文献   

12.
在广州市中心繁华的一德路上,坐北向南面向珠江矗立着一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全部用花岗岩石砌造,被称为“石室”、“石室耶稣圣心大教堂”或“石室教堂”。教堂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建筑总面积2754平方米。它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也是目前国内甚至东南亚最大的一座双尖塔哥特式石结构、保存比较完整的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石室建筑的美与价值哥特式建筑艺术包括五个元素:高耸的塔楼、巨型的束柱、屋顶的尖拱、强劲的飞扶壁和花式窗棂。石室教堂把这几个元素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走近石…  相似文献   

13.
何琦 《天风》2001,(1):40-43
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历经文革极左路线的封杀、停滞多年后再次获得新生。文革中被关闭的教堂重又开放,由于各地教会发展迅速,为满足会众崇拜活动的需要,各地教会陆续开始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细心的人若仔细查阅近些年来的宣传介绍各地新建教堂的图片资料,便不难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教会所新建的教堂大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的教堂。似乎,新哥特式教堂已成了中国新建教堂的唯一仿效的建筑样式,这实实在在是中国新建教堂在建筑设计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宝岛台湾省,全境天主堂林立,分布着420多所公开举行弥撒的教堂,规模庞大的哥特式或罗马式的教堂建筑不多见,一般都是中小型圣堂为主,历史较短。近年新造的教堂建筑,无论是外观还是内装饰,趋向造型简洁、线条明快、格局新颖、色彩和谐,体现出现代气息。特征标志:十字架古老的十字架,历来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共同标志。在一般情况下,教堂的十字架总是安置在建筑物的制高点,好让人们从老远的距离就看到,引起注目;也  相似文献   

15.
哥特式建筑,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持续至16世纪,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等特点。在设计中应用这些特征能够凸显建筑物的飞天感。哥特式建筑在外观上能够体现出其神秘、崇高,并在艺术领域对其他艺术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促进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在很多建筑上都有表现,如果我们哥特式建筑看作是上帝的话,它就像上帝一样居住在我们的内心,光芒永放。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初,受"中西交融"建筑思潮和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中国建筑风格的教堂,如广东汕头的礐石堂、北京的缸瓦市堂、陕西三原的基督教堂、安徽宿州的福音堂、上海的鸿德堂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建造了大量教堂,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集体宗教生活需要,但这些新建教堂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  相似文献   

17.
罗威 《福建宗教》2001,(2):35-35
乌尔姆(Ulm)位于德国南部,一座11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布局围绕着市中心的敏斯特教堂(Ulm Minster)展开。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度为世界第一。这座砖石结构的教堂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近600年人世沧桑.凝结了数代工匠的智慧和血汗。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31日,哈尔滨市呼兰区天主教圣母圣心教堂广场上彩旗飘动,人声鼎沸。素有“东方的巴黎圣母院”之称的圣母圣心堂圣堂庆典仪式在庄严的礼炮声中开始。圣堂庆典由哈尔滨士课街教堂副本堂鲍广金神父主持。 呼兰天主教堂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是东北三省现存的最大的一座法国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而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教堂西侧有一个欧式二楼,是与教堂同时建筑的附属建筑,做为神父办公和休息之用。1945年教堂停止使用后,曾先后被多个单位占用,“文革”期间被毁严重。2003年5月13日,原呼兰  相似文献   

19.
风雨圣心堂     
正古运河畔泰州路与广陵路相交处有一条700余米长的南北向老街,名为北河下。北河下的最北端便是扬州城区唯一的天主教堂———耶稣圣心堂所在了。甲午三月,春风拂面,伫立古运河上的跃进桥,不远处高耸的十字架缓缓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一座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钢琴声伴随着信徒们的歌声阵阵传来,不断敲打着我的心扉。市天主教爱国会白贵智秘书长在堂前等候着我,她微笑着和我握  相似文献   

20.
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Gothic)一词最初源于哥特人,中世纪初期的人们用以形容一切野蛮、陈旧和丑恶的东西。然而到12世纪以后,哥特式艺术作为一种熔铸了浓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