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饰性在中国画中最早可见于战国帛画,其画面用符号性、平面性和程式化的语言来描绘画面,寄予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唐代仕女画大多为丰腴的绮罗人物形象,有着相似的形式感。宋代小品花鸟画尺幅小巧精致,笔法精湛,寥寥数笔则见神韵,呈现出一种带有韵律的装饰性。由此可见装饰性在中国画中处处可见。陈洪绶的作品中装饰性也同样存在,从他作品的构图、造型、线条、设色中都可以体现老莲特有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2.
古彩瓷作为康熙时代最主要的一个釉上彩门类,很大程度上受到陈洪绶的影响。从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彩造型从陈洪绶作品中吸取了养分,所描绘的物象以一种装饰性的面貌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线条优美,语言朴素,造型独特,象征性强。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研究陈洪绶人物画的趣味性,从陈洪绶绘画的特色和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之中重点探寻其人物的怪异却不失有趣的地方,品味他对于绘画的思想心得,了解他对同代和后代画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洪绶的人物画源自明末市民文化中的民间版画,在继承晋唐文人画的基础上,创造出卓尔不群的的绘画风格。陈洪绶从《水浒叶子》到后来的人物画创作,都很明显地走向文人气质与民间细致装饰相参合的特点。他的成就,扩大了传统绘画中沉着含蓄美的境界,也丰富了他高古奇骇’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陈洪绶是17世纪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人物、花鸟、山水样样皆精,版画作品也自成一家,影响深远。本文结合他的生平与交游,理清他背后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本身对他产生的影响和塑造,探讨其版画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文人情怀和素养,从刻工角度出发论述其版画在制作过程中所要处理的问题。陈洪绶的出现,填补了人物画历史的空白,开创了新的人物画风格,他的参与提高了当时版画插图的艺术层次,进而影响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取向。围绕其版画作品,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与之相关的内容及联系,对陈洪绶的研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线造型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陈洪绶的卷轴人物画是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他的线条运用自如,表现力丰富,把中国画的线型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陈洪绶的线描是构成其"高古"艺术风貌的主要因素。陈洪绶以线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其线描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去研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明末陈洪绶(1598-1652年)的人物画造型奇骇、风格独特、气息古雅,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试从分析陈洪绶人物画中的一般性特点,进而探讨"高古奇骇""僻古争奇"的高古特点,通过对陈洪绶"高古之意"在世俗版画创作中的具体反映,分析其人物卷轴画"高古奇骇"风格的形成与世俗版画创作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同时体现出在陈洪绶时学古人、追逾近人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明末市俗文化"博古好古"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生活背景,对其人物画"高古之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牛璐 《美与时代》2023,(3):66-68
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人物画以“高古奇骇”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人物画风格独树一帜。他参与绘制的木版画《水浒叶子》以《水浒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为蓝本,在与刻工的合作下塑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后世研究陈氏人物画艺术特征的典型作品。从人物造型特点、平面装饰意趣、线条笔墨、文人画因素、形神观五个方面分析论述了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陈洪绶的画学渊源中,古人真迹让他受益良多。在人物画方面,他努力追求古意、古味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高古之风常常远追唐代。他在追古摹古的同时,又坚决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成风貌。通过转益多师的绘画实践,再加上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使得陈洪绶人物画在意境上追求古意,在用线上追求方折有力,在造型上则追求伟岸奇骇的人物形象,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绘画用线风格,最终成为一个继承、批判和发扬传统的艺术大师,在我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纵观历史任何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同时,都会给本土文化带来新鲜血液。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要立足中国当下人物画创作的实情和所面临的问题,以跨中西方美术史和综合当今研究美术史的新办法,如图像视觉方式和社会史学的办法来重新阐释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重新定义陈洪绶的价值,以及他可能对当今中国人物画创作所产生的启发意义。陈洪绶的人物画形态夸张变形,在中国人物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这种夸张变形的特点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精神不谋而合。表现主义曾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那么我们能否从陈洪绶身上汲取营养,以此改写中国人物画史呢?  相似文献   

11.
束翠菊 《美与时代》2016,(10):60-61
保罗·高更作为象征主义的创始人,在他的绘画中完美地诠释了"原始"这一符号的象征意义。从高更的塔西提之旅出发,结合他早期的童年经历,探析使他跳出了印象主义的枷锁、创造出属于他独特的象征性色彩和装饰性构图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丰富多彩的装饰性绘画在各类材质和各类环境的装饰品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提高装饰性绘画艺术设计,从多方面总结经验,为装饰性绘画的创作提供指导。首先提出装饰性绘画的概述,接着分析装饰性绘画的构成法则,最后提出装饰性绘画表现手法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良志 《学海》2011,(4):129-142
无生法忍是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本文以明末画家陈洪绶为例,来分析他高古奇骇、毫无生机的绘画中所包含的特别意味。本文从陈生平重要作品《隐居十六观》中的醒石、味象、缥香、寒沽四观,也即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陈洪绶"高古"画境的内在精神。醒石论"古",侧重于时间性超越;味象论"高",从陈怪诞的形式结构中谈其空间性超越;缥香说"今",分析陈的古不是对今的否定,而是在生命超越境界中肯定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陈绘画的冷艳风格便与此有关;寒沽说"活",分析陈高古画境所体现出的永恒寂寞的特点,是大乘佛学"无生法忍"的转语,它通过对绘画意象"无生命感"的处理,悬置了人们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让世界自在显现。本文认为,陈洪绶的高古画境,是在禅宗影响下出现的独特创造,展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发展重视生命智慧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极其重要的画家,他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尤以人物画著称于世。他的画追求奇骇怪诞的形象塑造,继承前人绘画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对于萎靡了几个世纪的人物画作了大胆革新。他的人物形象取材广泛、特征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油画静物中的装饰性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美化作用,而且承载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的认识。文章从油画静物的装饰性起源和发展出发,客观地从构图、色彩、黑白空间以及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元素方面阐述了油画静物中的装饰性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解释装饰的含义入手,分析了装饰即源于艺术家对自然万物诗性的参悟,是主观的,是对需要呈现的对象的升华的概念;再者介绍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审美形态和构图特点,为解释其装饰性作铺垫;最后从色彩、线条、平面布置和节奏韵律的装饰性逐一阐释中国画装饰表现的具体手法。艺术家们只有认真参透中国画的装饰性,才能创作出符合装饰性审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李影影 《美与时代》2014,(3):102-10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装饰性色彩在漆画创作《怀古》中的应用,通过在创作中对装饰性色彩的设定,树立了漆画中装饰性色彩所具有的装饰性造型的客观平面化、色彩布局均衡性、色彩表现高纯度这些特点。在漆画创作中注重色彩装饰性元素与手法的运用,让创作更加具有艺术感和层次感。站在艺术美学的形式法则的立场上,从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这些方面探讨漆画的装饰性色彩语言的内在属性、本质特征以及其深厚丰富的色彩特点,对漆画《怀古》画面创作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汪可 《美与时代》2014,(4):89-89
陈洪绶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之际,是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微。他挥毫写就了千古不朽的《九歌图》,犹如初春洌风一般,不但反映了自身的觉醒,更在浙派与吴派山水,花鸟画一统天下之时振兴并发展了人物画。他的人物画个人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当时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20.
稚拙、抽象的装饰性风格几乎是世界各民族原始艺术的共同特征。这种装饰性特征体观了原始氏族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它的形成与发展同原始氏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宗教意识、思维方式、智力发展水平、审美意识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原始艺术的装饰性概念、象征的含义、程式化格局、知觉图式角度论述了宗教意识、思维方式对原始艺术的装饰性风格的形成的影响,试图为现代民族装饰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