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构成,有利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对乡村文化建设内涵进行阐述,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城乡建设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地拉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助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在农村振兴工作中的地位,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文章就从乡土文化的含义出发深入剖析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当前我国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乡土传承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了全国的热点事件,这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乡村在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就包括农村环境的问题,虽有改善但仍然不美,乡村景观的设计仍要改善。文章依据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结合国家有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及政策,通过对乡村景观的研究阐述了乡村景观在地方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大设计"理念指导下对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适宜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区营造推动了中国乡村社区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亮丽乡村模式。强调以人为主导核心,突出人文文化的重要性,是中国社区营造传达表述的核心理念。新农村依据社区营造理念,在实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以休闲农业、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生活美学与文创精神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打造社区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发展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甚至是"一县一业"的模式,呈现出"农村+城市=综合体"的多元社区融合格局。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是乡村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农村和谐家庭要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培育良好的家风、确立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建设先进的和谐家庭文化等为基本内涵;推进农村和谐家庭建设,必须从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实加强家庭经济基础,巩固强化家庭道德基础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衰弱现象愈加严峻,许多传统村落不断萎缩甚至凋敝,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在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并剖析了云南省和安徽宏村传统村落保护及建设经验,以期为推进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与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快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落实到农村,便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弘扬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将其与生态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低碳生态建筑。在生态农村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理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规划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生态与科技融合到乡村振兴中,营造一个生态与科技并存的会客厅。  相似文献   

8.
孙运宏  鲍磊 《学海》2023,(2):12-20
本文以1949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文本为依据,梳理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设时期的引导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后探索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的共治模式。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化解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方面。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拓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坚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智慧化手段;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整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农村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的发展,是我国电视体制格局中相当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分.近年来,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电视频道专业化浪潮中出现了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点,以农民和农村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以服务农业为目标的农村电视频道.这一以"农村"来命名的电视频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农村电视频道的创办不仅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标志着农村媒介文化的逐渐兴起,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多角色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行为,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面对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乡镇政权机构应实现乡镇党委与乡镇政府功能归并,逐步发展"乡镇中心功能区",实现乡村政治发展与农民真正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绩溪县作为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地区保留了许多宗祠建筑和宗祠文化,尤其以龙川的胡氏宗祠为代表,被称为"古祠一绝"。拥有雄厚宗祠文化底蕴的绩溪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在宗祠文化中发掘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这对于宗祠文化的发展和我国其他相同情况的地区,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同时,在这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经济与道德上的问题,我们将探索如何利用宗祠文化引导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教化,建设具有宗祠文化特色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生态宜居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生态宜居质量的上升,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改善等各个方面,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落实好农村各项建设工作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加大了对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并有了一定进展,但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依旧存在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在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带来新机遇,呼唤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新发展;农地使用权流转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功能保障.本文在阐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社会转型期,农民价值观念和农村社会规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变迁的内涵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或行为动机问题,根本的还在于要努力创建以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政治生活规范,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生活规范,以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为主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规范,用社会价值规范体系来支撑和引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的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近代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及变迁历程,以此来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打好基础。本文探讨了家族和家族文化的含义,分析了近代农村家族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农村家族文化,扬长避短,以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广大农民群众能否拥有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话语权直接影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结果."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与之相适应的农村话语权体系应是政府话语与农民群众民主话语衡平型话语体系,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没有话语权,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拥有强势话语,或曰"话语霸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中国乡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但从梁先生肯定"教化"、"礼俗"、"自力"传统,强调乡村"新礼俗"建设来看,梁先生思考中国乡村建设,实是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考。梁先生曾说:"乡村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亦可名为文化运动"。梁先生将"乡村运动"理解为"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是因为梁先生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理解为文化落后,并将中国近代文化落后的原因归于中西文化的矛盾。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崩溃,只不过是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实为振兴中国文化。同时,梁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国家,"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要振兴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作工夫",通过在乡村建设中恢复"教化"、"礼俗"、"自力"的文化传统,"伸张、发挥、开启""理性",重视"自力",发挥中国人的"主体力量",重构乡村的"社会构造",恢复乡村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在整体上达成"重建中国新社会构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原农村有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其社区文化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同时,要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相适应,本地的文化形态和建设尚面临诸多困境。为实现中原新农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强,本文力求通过对其当前现状分析,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构想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将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相融合,在创新特色、保留记忆的视角下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传承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饱和,人们在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越发感觉精神和物质的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远离城市,回归自然成为我们释压的最好选择之一。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自然建设与发展,美丽乡村也就成了我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美丽乡村的建设关系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但是乡村的建设缺少文化的熏陶,导致乡村建设缺乏活力。如何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建设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以乡土文化为导向,从乡土文化的价值为出发点,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