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易》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共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从古代文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莫过于刘勰  相似文献   

2.
易学文献原论(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经》又称《周易》,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部由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和相关的繇辞组成的神秘典籍。它直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占筮迷信活动。长期以来,它以其朴素的、浓厚的哲理意趣,吸引着历代学者走进这座神秘的学术殿堂。汉代以后,《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易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点,它以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理、数、象、占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层面,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根据我们对  相似文献   

3.
紧扣时代主题,独标易学新风──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吴爱仙古老易学,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放《易》说愈繁。”时至今日,借助现代文明的洗礼与磨砺...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摇篮。数千年来,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籍文献。《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这样概述了《易经》的历史影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  相似文献   

5.
《管理易》     
吴世彩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共276页。全书由引语“管理易”研究之可能展开,分为六章。第一章《易经》与现代管理:一个“援易以为说”的钩深论题。作者肯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叙述了人类历史上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等意思。 易道即《周易》原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 丹道,是指道家、道教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程序及其规律,“万物皆生死,元辰死复生,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② 内丹是相对于矿物所炼之外丹而言,指在“人体炼丹”的过程中,由所谓精、气、神凝结而成的融合物,南北朝慧恩《南岳慧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首次提及。 道教援《易》立说,始于东汉…  相似文献   

7.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周易》是中国古代宇宙代数学,历史上的各种学问皆“援易以为说”。它无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着重大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思维之滥觞,它提供的深刻哲理和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8.
隋唐以后医家缘何援《易》入医薛公忱据笔者考辨,自《易经》产生之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内,它对医学几天影响 ̄①。然而从隋唐开始,二者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一些著名的医家开始援《易》入医,杨上善、巢元方开其先,孙思邈、王冰继其后。宋代...  相似文献   

9.
《易经》卦图的意义是什么?历来研究者均见仁见智。笔者试图从存在物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对存在物进行认识时的认识方式这种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视点入手,对卦图的意义作以解释。本文认为,《易》之符号一、一是一种参照系构架;而《易》之卦图则是一种内参构架;至于“太极”范畴,已有自参构架的性质了。如此,可以对《易经》的哲理的逻辑进展有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10.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上篇(《锦囊妙计从何来》,本刊1995第3期)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高招奇谋中总结出LAL-1智慧术(符号LAL-1:A为难题,L为变化方法,L-1为反交。)本篇则是向读者请君展示;《易经久《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中国智慧瑰宝均可归结于LAL’智慧术。如此既可说明LAL-1智慧术的丰富内蕴、深厚基础,又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如何运用LAL-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易经》与LAL-1《易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实《易经》正是一部智慧之经。因为“易”者“变”也,《易》讲三易:交易、不易、访易,《…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程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的形成。他的《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的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的世界观和(《易传》的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的书。《易》在它的卦爻辞中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的事例或其它事例中。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16.
西方"索隐派"以"赫耳墨斯思想"为依据,以"三重伟大"作为沟通基督教和异教思想的突破口。他们对《易经》予以高度关注,试图建立伏羲等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纪年的对应关系,并从《易经》中寻找上帝的启示,倡导"中学西源说"。"索隐派"的本意是调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却引起了中国士大夫的回击,"中学西源说"亦被中国士人转化为"西学中源说"和"中国文明独立起源说"。在双方论证"中学西源"或"西学中源"的过程中,《易经》均发挥了沟通中西学术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8.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19.
大钧教授:近好!最近重读《周易》,有些新的感受,主要是关于《周易》解释学的问题。想提出来与你探讨一下。我特别注意到《系辞》对《易经》所作的解释,认为由它可以开出两个解释系统:一为宇宙本体论的解释系统;一为宇宙生成论的解释系统。而这两个解释系统可以作为中国哲学两大解释系统来考虑。《易经》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辞、交辞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而《系辞》对《易经》所作总体上的解释则可以说已是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了。在《系辞冲…  相似文献   

20.
一、“易”的发生之四个阶段一般讨论《易经》或《周易》历史发展是指《周易》形成后经先秦易、汉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历史发展。此项《易经》研究是发展《易经》所需要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文物的依据,也可以显示某一时代学者的思想内涵,对《易经》作为一个系统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实上,此一易学历史的研究也可显示《易经》思想的辩证发展,但也突出了其限制性,更呈显《易经》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我在此处所指出的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