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的境界     
生命是什么?对人而言,人的生命就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肉体是有形可见的,因此在芸芸众生中,可辨别那一个是“自己”;灵魂是看不见的,但灵魂会思考,当思考到灵魂的施予者———上主时,才真正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死亡又是什么?信仰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就是灵...  相似文献   

2.
医学与人文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头脑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应有一种敬畏感.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医生以生命为工作对象,医生应当是具有人格尊严、灵魂高尚的人道主义者;现代医学非人性化的主要表现是医学技术化和医学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侯美玲 《美与时代》2005,(11):17-18
"人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又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轻.能安顿灵魂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是灵魂的拷问,它可以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艺术则是灵魂的解放,它可以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艺术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高雅艺术,在市场的血雨腥风中挣扎飘摇:崇高被亵渎,神圣被消解,价值被转移,它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之余的漫不经心的消费品.芸芸众生们也终日在单向压迫的"银幕暴政"下,在当代文化的"虚假浮华"中安身立命,不知不觉中,人在精神的荒漠中枯萎,由此我们发出了"复兴高雅艺术,拯救人类灵魂"的呐喊!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哲学的新视阈,古典灵魂思想有着丰富的认知意蕴,因为其常常是古典时期用以解释世界的原则、阐释认知主体即生命的原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不仅深入地阐释了灵魂之本质特性及其层序结构,系统地阐明了各层序灵魂的诸机能,而且表明灵魂诸机能的展现过程恰是生命之认知进程。认知的发生进程,与灵魂的启动与层序紧密相关,灵魂的内在性结构即认知机制结构,灵魂之机能的展开恰是认知推进,灵魂结构与认识结构也是同构的。从具体感觉到抽象理性是感觉灵魂机能到理性灵魂机能的攀升过程,展现了认知进程的有序展开。认知的发生与推进中机能不断展现,恰是灵魂秉性从潜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由此,亚里士多德将认知与灵魂紧密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灵魂—认知"理论。该理论是古典认知理论的典范,不仅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亚里士多德整个哲思体系的建构,而且对后亚里士多德时代对认知问题的思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深入挖掘这一古典智慧,对于透视近现代认知理论,推进当前认知科学和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义愤指对于不义之愤怒,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人性现象,其灵魂基础是血气(thymos)。义愤与政治理想主义、勇敢及公民友爱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同时,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灵魂激情,义愤也自有其危险所在。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生命保存和享乐主义的兴起,义愤因其潜在的对生命的危险而不断受到压制,现代人不再轻易发怒,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性平静,这有导致人性降格的可能。对此需重新反思义愤之渴望与生命保存之间的关系,反思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而恢复对人性的自然理解。  相似文献   

6.
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裴延宇 《哲学分析》2024,(1):74-87+197
当代生命哲学要求重新理解生命自身的目的性与统一性,它们都指向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共同源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营养灵魂是一种基础性的灵魂能力,它又有(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分。理解它的关键在于论证两种能力的统一性并揭示其形而上学意蕴。(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间构成了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二者形成一种闭合循环,保证了生命体的“生生不息”。同时,对于今天的生命哲学而言,亚里士多德营养灵魂学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无心智的目的性,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身心关系与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智慧     
智慧,可以说是潜藏在任何一个人生命里的一种能力和能量,她就像是一口悬挂在我们灵魂殿堂里的巨大金钟,如果你不去撞击,她永远都不会发出惊世骇俗的声音;她也像是一盏高挂在我们生命之船桅杆上的不会在风雨中熄灭的灯,但你若不去将其点燃,她永远也不能照亮我们未来的岁月和生活,而书籍正是撞响这金钟的重锤,点燃这智慧之灯的火种……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少年猛将,名叫吕蒙。由于随孙权东征西战,屡立战功,被拜为将军。然而,由于他小时候没上过几天学,没有文化,接受书信或有事上报,无不是由他人代读代写,人们总把他看…  相似文献   

9.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10.
基督徒的归宿是来世永恒的生命,那么,短暂的今生是否有意义?能够进人永生的是我们的灵魂,那么,必将化为泥土的肉身有什么价值? 我想主内的弟兄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宗教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有些教友就对此生和肉身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此生无非是一个驿站,旅途的终点是天乡,所以此生过得怎样无足轻重;因为肉身各个感官的享用欲是撒弹诱惑我们的渠道,也更因为肉身的易于衰朽,所以是否健康长寿无所谓。 这类想法,乍听符合道理,可细一想来,就会发觉它与圣经的启示、与圣教会的道理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的思想中,生命的价值基础在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生命的价值提升集中体现在"舍生取义"的过程,可见"义"是生命的高级价值。孟子生命价值的思想启发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价值有高低之分,需认真权衡;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不立危墙之下"同样重要;对待生命的紧要问题上,自我与他人要适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基督徒的归宿是来世永恒的生命,那么,短暂的今生是否有意义?能够进入永生的是我们的灵魂,那么,必将化为泥土的肉身有什么价值?我想主内的弟兄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宗教生活中,我们不  相似文献   

13.
轮回     
人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产生,也不会消灭,而只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我们一个人的灵魂就是最纯的能量,这能量即是你目前的生命中的灵魂,它一定有个来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死后,灵魂又去哪里呢?灵魂是不可能消失的,那会违背宇宙的定理,它只是转换形态而已。因此生与死对灵魂来说是不存在的。死亡与出生那只是身体上的事。灵魂将经历不同的身体与世界,那些经历有时会不断地反复,因此名为轮回。  相似文献   

14.
田书峰 《哲学研究》2022,(7):97-107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理解模式是质形论的(hylomorphic),灵魂作为形式是潜在地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现实性。但是,有学者指出这会导致潜在地有生命的身体就是现实地有生命的身体的矛盾,这也就是阿克瑞尔难题(Ackrill’s Problem)。本文通过对《论灵魂》和《形而上学》中一些核心文本的分析,尝试证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发明两种质形论来解释人造物和生命体,而是认为生命体是在一种完美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必然结合,而人造物是在一种有限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偶有性结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造物的形式是外在于自身的,来自于有此技艺的专家心灵,而生命体的灵魂作为形式是内在于身体之内的;因而,与之相应的质料的潜在性也就有所不同,人造物的质料是适合于实现其功能的切近质料,而生命体的质料则是潜在地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自然躯体,灵魂作为自然躯体的内在形式就是现实活动,是其生命活动的原因与本原。  相似文献   

15.
悟之韵     
悟,虽类直觉,却总能直透物象事理的灵魂。悟之精妙,虽能让人心领神会,陶然自醉,却喜意内蕴,难以口授言传;若以象喻之,则悟是思之藤上乍然绽放的花朵,是悱之雾中顿然呈现的灵光,是惑之途上豁然迷解的朗彻,是昧之晦中刹那焕耀的闪电……如果智慧是我们生命天空里运化生机的皓日,那么,悟便是冲破黑暗初升的朝阳,其艳美鲜丽,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以形象或感性的方式表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表现人,表现美,创造美。它的价值与功能也首先在于以此方式帮助人超越感性与理性、灵魂与肉体、个体与类之间的分裂,实现与审美对象、与客体、与具有绝对、无限和永恒意义的世界之和谐统一。本来,人的认识活动、科...  相似文献   

17.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瑞英 《天风》2002,(2):18-18
我们常会听到教会中有人这样说:”信主的人死后进天国,不信主的人死后下地狱”。这是因为许多基督徒认为信主的人一旦去世了,他们真的就是蒙恩得救了,认为他们的灵魂已经进了天国享福去了。事实上,这与基督教”末世论”教义中有关天国的教导是相悖的。试想,如果基督徒死亡之后就进入了上帝的国,那么,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有一个活的基督徒了,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因此去追求死亡。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看作不可与身体分离的生命的形式。他区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与思想性灵魂。借助对有理智的生命的灵魂结构的解释和对思想本身的结构的解释,亚里士多德使思想在灵魂中获得了最重要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把善看作驱动人的运动的最后原因。在人的灵魂中,他区分两种指向善的原因——思想与欲求。欲求被看作灵魂的思想性活动部分与动物性活动部分趋向善对象的气质倾向。他区分欲求的三个要素:思想活动部分的希望、动物性活动部分的欲望与感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结构在理论上容许在灵魂的动物性活动部分拥有区别于欲望的欲求。这种欲求被解释为对于肉体快乐以外的其他快乐,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解释为选择。  相似文献   

20.
灵魂之罪Ⅰ 爱和信仰——撑起一个人灵魂的两大支柱。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便没有名符其实的国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真正爱过的人是行尸走肉的人生,没有爱心的人类便是与禽兽差别无异的人类。 很快地,我便发现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