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爱军 《天风》2023,(2):17-19
<正>“神学是基督教会的财产,亦是教会的使命”,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务必把握筋骨部分,铺陈格局,构建中国教会特有的神学思想体系,从而从本质和内核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20世纪20年代,诚静怡牧师作为中国基督教的属灵先驱,主张“以教会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中国教会论”为特殊处境下亟须转型的中国基督教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诚静怡(1881-1939)是中国近代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教会领袖。他很早就提出中国教会处于“过渡阶段”的论断,极力提倡建设本色的“中国教会”,并从中国基督教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从“差会”到“中国教会”的过渡模式,主张差会逐渐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中国教会也能逐渐承担起全部责任,通过渐进而非激进的变革,来实现真正的中国基督教。本文尝试对诚静怡教会本色化思想的来源和特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4.
郇玉峰 《天风》2001,(6):45
从圣经中的“三自”原则到中国教会“三自”道路的实践,中国教会走出了一条充满祝福的道路,成为普世教会一盏明亮的金灯台。为第三世界国家教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结了经验。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中国教会面对着新的挑战,为更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积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国教会积极地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这是深化“三自”,全面实现了“三自”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家峰 《宗教学研究》2006,17(3):111-117
近代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无法逃避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处理差会和中国教会的关系,本文主要对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教会在这方面的观点以及措施进行考察分析。基督新教入华的第一个百年,传教事业完全在差会和传教士的控制之下,但随着新一代中国教会领袖的成长和传教士“中国教会”意识的增强,到20世纪初期,主张差会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从“教会在中国”(ChurchinChina)逐渐过渡到“中国教会”(ChurchofChina),已成为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的共同理念。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直到1950年代初,能完全做到自养、自治和自传的教会还是很少一部分。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传教士的不愿主动放权以及中国信徒自身能力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现状之描述: 中国教会的“义工现象”缘于复堂后“庄稼多工人少”的严峻现实,广大比较老练的信徒出于爱主爱教会的热忱,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在教会各种服侍之中,这为中国教会的恢复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会发展到今天,若离开广大义工(平信徒)的事工参与的确是不可想象的。有同工估计,中国教会至少有超过50万人数的义工活跃在教会工场上。  相似文献   

7.
晓望 《天风》2005,(11):F0002-F0002
2004年8月,中国基督教两会在香港成功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后,海外教会及教会机构纷纷邀请中国基督教两会能够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让普世更多了解中国教会的圣经事工,为此经全国两会充分准备,决定“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国举办。2005年2月和8月中国基督教两会两度组团访美,往2月的访问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  相似文献   

8.
陈小勇 《天风》2023,(2):22-23
<正>诚静怡“曾经用种种方法使教会‘中国化’‘本色化’”1。他曾断言,国家要从帝制过渡到共和,教会亦是如此,从传教时期过渡到中国教会时期,从教会在中国转变为中国的教会2。以中国教会为中心,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中国教会,是诚静怡论中国教会的着眼点。本文非一探诚静怡之中国教会观的全貌,仅择其部分观点作为探讨,期冀对今日教会的中国化探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基督教的新生,并不只要砍掉帝国主义的大树,它还要建立中国基督徒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 ──吴耀宗 中国教会新的一页,是伴随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揭开的;当年的“三自爱国运动”,是伴随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诞生的。 教会的“三自”原则─—平心而论,早已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实践着、并为普世教会所接受。中国教会在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只不过顺应了普世教会发展的历史,也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国历史进人到新的里程,上帝给中国教会以新的启示:开展“三自”,让中国的领土上建…  相似文献   

10.
一、 民主办教是中国教会的一贯做法和奋斗目标。 “民主办教”的再次提出,可以视为是一种神学上的回归,至少是希望用教会初期,宗徒时代的福传方法和管理教会的精神适应今天的社会,从神学思想及教会管理模式上是一种探索,探索一条更有效,更加适应不同时代福传发展的方式,也就是更加完善和充实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办教思想。 “民主办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就中国教会而言更是为之长期努力,弘扬多年的理想。 二、“民主办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的福传实践 。 教会发源于东方发展于西方,文化及传统…  相似文献   

11.
教会最基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中国教会自传研究工作的使命又到底是什么?吴耀宗先生在1956年的讲话中有个十分明确的回答:“教会最基本的使命是传扬福音,引人归主,这就是中国教会自传的工作。” 为完成“传扬福音,引人归主”这一教会的基本使命,吴先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就中国教会的自传工作作过指示 1951年,他指出过:“若要真的‘自传’,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国际动态     
中美教会事工研讨会在美国举行 2月26日,在美国太平洋大学演讲厅举行了“中美教会事工研讨会”,会议以“处境中的神学再思”为主题。研讨会上,中美神学院的教授们,直面中国处境,各抒己见。通过研讨,与会者对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从神学层面对教会作必要的思考,是一个成熟的教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中国教会当下最为需要的。(本刊)  相似文献   

13.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世纪中叶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置身于中国教会大背景中的中国教会妇女事工的走向,也同样受到教会内外各种条件、因素及其互动关系的影响,与当时社会历史及教会自身的发展密切相连,带着鲜明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5.
1996年9月24—27日“全国基督教秘书长、总干事工作会议(扩大)”在北京怀柔山清水秀、景色旖旎的红螺山召开。来自各省的秘书长、总干事,围绕“如何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讨论避免空泛议论,倡导民主、务实的会风,会议开得格外活泼且富有朝气。 与会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自原则”不仅要融入中国教会具体实践中,更应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会的支撑与脊梁。因此,我们应理直气壮地在巩固、发展按三自原则建设教会的成果与理论时,毫不懈怠地维护中国教会的尊严与形象。在不断完善和发掘“三自”的时代新亮光、新内涵时,从我做起,脚踏实地推进中国教会的建设,回应和解决教会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正如中国基协副会长兼代总干事韩文藻同工在会议中所说,我们要注意“只顾与国际接轨,而不管国内脱轨”的现象,将爱国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三自原则将中国教会办得更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和一个忠心侍奉的好仆人,无愧于时代与教会赋予我们的重托。 为此,本刊选编几位同工的发言,他们从不同侧面阐述自己对今天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看法或建议,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贯彻“三自原则”探索中国的教会建设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服务社群     
金蔚 《天风》2002,(10):1
在中国基督教第七次全国会议后,全国两会在机构调整中增设“社会服务部”,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21世纪的中国教会将在社会转型中更多地体现教会团体的社会价值,并承担关怀社  相似文献   

17.
<正>很高兴在这次中西部神学毕业生教牧培训班上给大家介绍《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以下简称《教会规章》)。《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是中国教会走上联合道路后作为后宗派时期教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章性文件,它虽然还很初步、很简要,却包含和体现着中国基督新教教会最基本最核心的教义教规内容,对中国教会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教会规章》的重要性二、《教会规章》制订过程三、《教会规章》内容简介  相似文献   

18.
陈鼎亮 《天风》2010,(2):12-14
几乎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说明这是中央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中国教会是否能健康发展,首先当关注农村教会,因为就中国教会的人数而言,农村教会占多数。若没有农村教会的健康就不会有中国教会的健康。本期的几位同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农村教会问题,希望各地,尤其是城市的弟兄姊妹更多地关心农村教会发展,并为之代祷。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会在天主圣神的默照下,始终坚持正信正行,维护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信仰宝库。在自办教会方针指引下推进了福传、广扬了圣教、巩固了中国教会福传的基础。由于时代的挑战,教会面对已经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的当今世界,圣召培育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福传的重点。2006年10月18—19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武汉召开了“圣召培育研讨会”。到会主教、神父和教会领导对中国教会圣召培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今后在福传工作中对圣召培育的方向、方法和措施。由此在研讨会领导和主教们的启发下,本人提出以…  相似文献   

20.
刘卫 《天风》2006,(17):34-38
本文以处境神学为切入点,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认识。作者作为“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基督徒认为,今天的青年基督徒在对“三自爱国运动”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除了从历史课本中认识“三自爱国运动”之外,更需要从神学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三自爱国运动”。作者运用处境神学的方法分析了教会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并得出结论认为,“三自爱国运动”的思路与处境神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三自爱国运动”的产生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发展的结果,它是中国基督徒面对新处境的新思考,带来的新行动;同时,作者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作为“三自爱国运动”的延续,是中国教会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