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评,佳作如林,但亦间有仅以形式逻辑眼界评诗,点金成铁,大煞风景的。 六朝梁代文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句云:“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生机活泼,诗味颇浓。宋人王安石虽写出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但对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却大不以为然,他在《老树》一诗中批评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竟直改王籍诗句,静则静矣,但静得死寂,了无生气。同时代文人黄庭坚曾嘲笑说:“此点金成铁手也。”  相似文献   

2.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佛印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又问:“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要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什么?     
首先得说清楚,“佛教是什么?”这个题目,不是古德的公案,不是哪一位禅师振聋发喷的棒喝,也不是我不知轻重要作的什么大文章。我学佛才几年?“佛教是什么?”的话头,轮不到我来说。面对这样的大问题,予生也晚,才学更差,古今中外,巨著煌煌,前辈时贤,山外有山,我怎敢妄说一二?既便想说,这只字片纸,三言两语,又岂能说清?倘若有人正儿巴经地请你用一句话说清楚“佛教是什么”,我想,诸位看官怕也难回答。我要说的,其实是我碰上的一件小事。那还是去年,一天清早,我赶去中国佛学院上课。佛学院在城南牛街附近的法源寺,我家…  相似文献   

5.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历经二、三个世纪的传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几次重大灭佛灾难,如北魏太武帝的“魏武之厄”、北周武帝“周武之厄”,使佛教蒙受沉重打击和损失。隋统一天下后,佛教又复兴起来,静魂深深吸取历史上的惨痛教训,遂秉承师父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藏洞穴,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后可充经本之用。他镌造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刻造的石经题记中叙述得十分清楚。在石经山的碑刻题记中,一般都认为《静琬贞观二年题记》是最早的刻经年代。但残缺不全,只提到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  相似文献   

6.
湖去请教大海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巨大起来,海刚想告诉它,一个小水滴从天上落了下来,眼看就要落进湖里,湖却又把它踢到了空中。“快滚开,小东西!”湖恶狠狠地叫骂道,“我可不是收容所,就你那样的小流浪儿,也想到我这里寻找归宿?”  相似文献   

7.
横出三界     
我家阳台上挂有一高一伙的的两根竹杆晒凉衣服。一天傍晚,几只蜂子飞来,它们绕着竹杠上下飞舞,用嘴咬竹杆,咬时尾部一翘一弯,似在助嘴部一臂之力。渐渐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蜂子歇工逸去。越数日.发现那根高的竹杆竟然咬通了四五个小圆洞,只有一两处咬了一小半未咬通放弃了。咬通为洞从此就成了蜂子进出的门户一笔杆中空地带就成了蜂子栖身之所这几天,我正巧在捧读黄念祖居士在其所著《心声录》一书.书中讲到“十会必生”愿时说:“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坚出三界。例…  相似文献   

8.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施工,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八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了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9.
追求光明     
太阳似乎醒了,但是还没有起来。在挂着重重窗帘的黑黑的小屋里,我摁亮桌前的一盏小灯,一片淡淡的昏黄的亮光便洒在书桌上。我静坐着,想认真地思考一点什么,却又什么都想不出来。过了片刻,又过了片刻,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我站起来离开书桌,在小屋里来回踱步,无意间发现几只小飞蛾,正绕着黄盈盈的小灯疯狂地飞舞撞击着。它们扇动  相似文献   

10.
感谢生活     
1984年春天,我从一个普通工人被抽调到施工处任团总支书记。工作的关系和时间的宽裕,使我对一直痴爱着的文学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一下子又被点燃起来,于是便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作,尝试着向外投稿。我先是把十多年前写的古体诗词一篇一篇地往出寄,却一篇也没有发出。...  相似文献   

11.
避静使我走出困惑胡月霞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十号村教友,在张振兴神父的带领下,举行了一次大避静。我作为乐队的一名成员,有幸参加了这次避静。在几天的避静生活中,觉得自己与主靠得更近了,灵魂得到了真正的净化。在过去的几十年,我昏昏迷迷地生活,恍恍惚惚地做人...  相似文献   

12.
那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桌上的檀香正袅袅地飘散着轻烟,音乐从角落中不经意地流出,混合着清淡的茶香,使斗室中充满了安闲与静温。友人慧静静地坐在我对面,静静地望着窗外的闲云,神情淡淡的,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一如窗外的云,云际的风,淡淡的,轻轻的。这是两个月前的慧吗?这是那个曾向我哭诉的别人对她的无中生有与捕风捉影的慧吗?这是那个曾感叹“人言可畏”的慧吗?是什么使她又变回了我熟悉的慧?然而这份熟识中又夹杂着一丝陌生,这陌生来自于她此时的这份超脱的气质。慧似乎感觉到了我的疑惑,她转过头,望着我,微笑着开…  相似文献   

13.
漫话严仙观     
漫话严仙观谭明全严仙观,位于绵竹县武都镇上场,是川西北道教活动的中心,省内外慕名者的朝拜圣地。观门上“严仙观”斗大三字和左阙草书“君平庄”、右阙草书“武都山”,“静”、“定”二字分写的楷书,皆是书圣、晋右将军王羲之留下的墨宝,使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严仙...  相似文献   

14.
郁永龙 《中国道教》2009,(5):50-52,56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宋代杨备诗赞“吴郡名山第一峰,翠微心在碧霄间,林泉潇洒烟岚秀,直拟结庐终老闲”。此山钟灵萃秘,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可谓“云构万山窟,楼阁千余楹,花落碧云静,药长名山灵”。穹窿山海拔高341.7米,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  相似文献   

15.
关爱老人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听起来很动听,但是看看现今的时代,对于老人又关心多少呢?今年我22岁,虽然我这个年龄是人生中最美丽的阶段。但是有一天,我也会走向老年人行列,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怪异的想法、因为人生为你还很长呀?  相似文献   

16.
我少年时代,看到前辈的贤达人士们排斥佛教,他们的视角是那样地低矮、他们的根据不过是些先入之见,然而,我一一点也不曾察觉。长大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某个佛寺的怫经流通处得到佛经,几本经读下来,我这才大吃一惊:天啊,不读这样的书,差点就虚度这一生了!现在,我知道与我同时代的人们大致是这么几类:一类是一生从来币曾看过一眼怫经,这好比面对宝玉之山,而不曾想起来过入山取宝;第二类人,也读佛书,不过只是因为羡慕佛家优美丰瞻的文采词句,而将其采撷来为自己资谈俩、动笔势,却在自己的一生中从未心怀虔敬地认真思…  相似文献   

17.
蜘蛛救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生过一个蜘蛛救人的感人故事。 一场战争结束后,战场上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有一个士兵,大难不死,在战友都阵亡后,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暗暗祈祷不要让敌人在搜查时发现他。就在他闭眼祷告时,突然有只蜘蛛狠狠地咬了他一口,疼得他差点叫起来,身子一抖,将蜘蛛抖落下来,睁开眼睛看到刚刚咬他的蜘蛛正不紧不慢地向洞口爬去。  相似文献   

18.
“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吧!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有什么款待他。那人从里面答说:不要烦扰我了!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路11:518) 这是一个有关恒心祈求的比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则比喻的前后背景。按路加福音的记载,这则比喻是耶稣教门徒如何向天父祈祷(即天主经)之后接着说出的,因此与祈祷有密切的关系。再者,这则比…  相似文献   

19.
窗外的喧闹声终于慢慢地静了下来。在这没有月光、也没有星斗的夜,我正聆听那老式录音机中缓缓流淌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那优美得令人颤抖、幸福得让人伤感的旋律,使我品尝了久违的一种心情,一种让人反复回味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