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是人际交往中理智上表现出来的“度”。是你在拥有许多待人处世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驾轻就熟地把握其“度”的变化。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了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会悖离意愿。 不过,恰到好处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社交艺术。无论什么人,只要你肯花费一点时间、稍用一些心力就可自然掌握为人处世恰到好处的技巧。 热情而不失态 热情是深沉而不是肤浅,是凝重而不是轻浮。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份、职业以及交往的深浅程度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远和近     
处世有处世的分寸,处世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成熟、高尚,有修养,否则就显得稚嫩和浅薄。把握处世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处理处世的“远”和“近”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确立目标,不必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谓“一生磨一镜”,目标单纯些,理想放低些,成功会离你更近些。  相似文献   

3.
做人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大”与“小”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  相似文献   

4.
丰华 《思维与智慧》2007,(13):41-4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处境如何,是否如意,对于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境”是一个有边缘的三维空间,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境”表面上限制了你的活动,但也可以看成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节目。人生在世,有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则必然就会有忧喜哀乐生死离别。这也是一种“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会对道德产生什么影响?“促退论”认为必然导致道德退步,“促进论”则认为会推动道德进步。可经考察发现,这两种观点所说的“道德进步”与“道德退步”,并不是在同一层意义上的所指。如果道德进步是指人心改善,德性提升,而道德退步是指人心堕落,德性败坏,那么,科技对道德就既无促进作用,也无促退作用,只呈中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律叫黄金分割,德国科学家刻卜勒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比例,也是人类的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一位叫迈克的男孩长得又高又壮,他的母亲害怕他会成为学校的"小霸王",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叫他与人为善,学习忍耐。  相似文献   

7.
, 《天风》2012,(12)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8.
认识结果分析谭大友一、任何认识结果中必然都渗透着主体原有的精神结构和概念框架认识主体具有知、情、意结构。很难设想,当认识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他的知、情、意结构不会随之进行活动。因此,认识主体的知、情、意结构必然会随着认识主体活动的进行而被投射到对象、客体那里,从而使认识结果凝结着主体的因素。实际上,离开了对知、情、意结构的考察,认识论的研究也就被取消了。因为,离开了知、情、意结构,就不会有任何认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觉,也有认识主体的因素渗透于其中。“当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蓝点看上大约五十秒钟左右,然后转向注视一空白纸上,我们就可看到一个黄色的余象(所谓余象,就是当我们盯着一点色彩看时,就会产生另一种色彩)。蓝色产生了在我们内部的黄色。……盯着黄色看以后,我们看到的是紫色的余象,……。”①这恰好类似于下面这类情况:水虽然透明,但人们通过它观察水底,却会在水面映上自己的影像。当一个物体远离我们视线时会变小,而靠近我们时则变大,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大”与“小”,并不是物体本身真的变“大”或变“小”了,而是我们眼睛的晶状体聚集的图象变“大”和变“小”了。这说明单是一个视觉表象就渗入了主体因素(这里主要是主体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1)一个人大可不必眼红艳羡别人的地位显赫、物质富有、潇洒倜傥、春风得意,人家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劳苦的。此刻你最需要懂得的是: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2)生活不如意、处世不顺心不要紧,关键要看自己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是否有更清醒的认识。因为,认识的深刻与否将会决定一个人是委靡不振往后退,还是昂首阔步向前进。(3)做人、做事都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太刚则缺,太锐则折。因此说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4)如果把上帝赋予你的生命当作是对自己的奖赏,把裁员下岗当作是生活让…  相似文献   

10.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人,就不会有对西红柿的感受,也不要对西红柿的味道作评论,你可以评论吃过的西瓜之类.搞创作也一样,作家只能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对“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理解:“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探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出现好作家.”这段话对于生活——作品——作家三者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精辟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正象史先生分析的那样,你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分解为“有生活”和”没有生活”.可是艺术创作却要求“有生活”,否定“没有生活”.这也是正…  相似文献   

11.
博客也寂寞     
有了网络,就有了博客。在当下,业余时光盘踞在博客上的人不在少数。因人而异的博客,在展示一个人好恶的时候,也恰到好处地亮出了滚滚红尘中那些若隐若现的寂寞表隋。写博,与其说在展示什么,不如说是对寂寞的一种有序的宣泄。有道是:“寂寞陪我看风景,风景和我都寂寞。”博客的热闹和寂寞,谁说不是人生的热闹和寂寞的轮回?  相似文献   

12.
王轶群 《美与时代》2013,(11):108-108
在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中,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心绪或者对某件事物的喜好或态度,让观众在欣赏时产生共鸣,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情绪和环境。而新兴数码艺术作品则是由创作者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和开始状态,但由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创作者无法控制作品的过程和结果,从某种角度来看,观众也变成了作者。如果观众还是以原始审视普通作品的“阅读经验”来解读新一代的数码艺术作品则会造成“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3.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讲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个饮食店。但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个、第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得个人仰马翻”是常事。能不能来个“你过你的独木桥,我撑我的小木船”呢 ?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角逐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性,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  相似文献   

14.
有不少这样的人:天赋不错,学习努力,环境优越,具有一定的能力,可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碰壁。这是怎么回事呢? 缺乏明确的目标: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小林久三将人的理想、目标,形象地比喻为“梦”。“梦”就象人们心目中的一块绿洲。如果没有它,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就会变得象沙漠一样荒寂。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肖洛荣就曾说过:“我不求知道一切,只求发现一件。”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一旦你将它分散在许多目标上面,难免顾此失彼,建树甚微;反之,即使你能力很小,但如果只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15.
“好牧人与羊”的比喻,对于每个信徒都是耳熟能详的事;对于传道人,更是讲烂了的题目。这个比喻道出了传道人的职责,要对信徒“关爱、眷顾”等。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传道人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既然是活生生的人,就必然有七情六欲,会对外界的影响产生喜、怒、哀、乐等反映。  相似文献   

16.
纪晓岚爱好猜谜,也喜欢出谜。传说有一年元宵节,纪晓岚在一对大灯笼上写了副字谜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狼狗半边仿佛,即非家禽,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一片模糊,虽是短品,亦是妙文。”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半边狐狸狼狗即为“犭”,合起来就是“猜”字,诗词论语上都有就为“言”字,四方模糊即是“迷”,合为“谜”。所以其谜底就是“猜谜”二字。此则谜联用语诙谐,对仗工整,隽永清新,且耐人咀嚼寻味。曾有个不求至道的僧人向纪晓岚索联,纪晓岚就为其撰联曰:“日落香残…  相似文献   

17.
大一新生是校园里的fresh—man,油条老生则是经验丰富的senior,油条老生碰见一群新生会指着其中一个说:“看,多有朝气,就像我当年一样。”大一新生望见洒脱的油条老生从身边谈笑而过,也会滋生出“将来,我也会跟他们一样”。  相似文献   

18.
单锋 《学海》2006,1(3):104-110
法学家们在运用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式定义公共利益时遭遇了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强烈冲击,迫使一部分人转向对公共利益的描述而非界定。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对对象要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只能采取对核心特征的强调来进行,于是一定的典型便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焦点。现代经济法的产生及变迁轨迹无不表明其利益观毋庸置疑的定格在公共利益本位上,将经济法中以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为表征的公共利益观上升为公共利益的典型和理想类型也是方法论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分寸与命运     
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律叫黄金分割,德国科学家刻卜勒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比例,也是人类的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实在生活当中,黄金率几乎无处不在,旗帜的长宽,人体上下部的长短,窗子的大小,一天当中气温冷暖的比差,甚至阳光的强弱,都有一个科学的定理在发挥作用,这也就是做人的分寸。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处,是人生的最大学问。清末曾国藩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占领的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克天京,曾国藩因此授一等爵。这时,曾国藩发现湘军已达30万人,是一支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  相似文献   

20.
创造“交流电”:请你别说话太多,侃自己“英雄”很容易,可惜她们不一定相信。最好多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善用“恭维”的钥匙:恰到好处的“恭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钥匙,能打开所有女孩子自矜的城堡。但需切记,无原则的恭维,就算虚荣心再大的女孩子也会生厌,效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