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作为一种古老而又颇具几分神秘色彩的特异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它的正式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模式的改变,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体中心方法探讨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的模式与关联因素.选取初高中生843人,调查了自伤行为、自杀意念与预测因素,进行潜剖面探索和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1)中学生自伤-自杀意念存在两个亚组,分别为"低自伤-低自杀意念组"(双低组)和"高自伤-高自杀意念组"(双...  相似文献   

3.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 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 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 达36%~57%, 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 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 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 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 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 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 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是个体未来自杀意图、自杀行为以及长期心理障碍等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青少年作为高发人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具有明显的社会“传染”效应。因此了解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有助于为该行为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新视角。 通过梳理国内外采用纵向追踪、回溯性研究等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基于Nock的整合理论模型,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具有预测作用的因素划分为生理机制、个人特质和社会因素三类。在生理机制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持续或停止存在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如当青少年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杏仁核-额叶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SFC)处于异常状态时,个体为恢复体内平衡,可能会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依赖,进而将该行为持续下去。在个人特质上,情绪调节存在缺陷的青少年更易出现并维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善于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且能够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青少年在未来更易停止该行为;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特征、低自尊水平、高自我批评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反,具有高自尊水平、对逆境持积极信念、低自我惩罚水平等特点的青少年则更可能停止该行为;青少年所依赖的非自杀性自伤功能也会影响该行为的发展进程,因自我功能(如情绪调节、自我惩罚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可能性长时间维持这一行为,而因人际功能(如引起他人关注、融入群体等)而依赖于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在一段时间后更有可能停止该行为。在社会因素上,如同伴欺凌、不良家庭关系等风险因素可能会削弱个体应对痛苦的能力,进而诱发或加剧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反之,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如同伴支持、家庭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则有助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停止。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研究方法、相关影响因素和功能等领域,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持续或停止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相对较少,未来相关研究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测量技术,拓展研究领域(如性格、认知取向等),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的年龄群体及文化背景差异,以进一步明确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展进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深入探究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简称自伤行为,意为个体在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是一种不具致死性或致死性较低的、以自身为伤害目标的破坏性行为。本文主要基于近十年的研究文献,从神经生理层面对自伤行为相关脑区、神经递质以及与共病障碍的异同展开述评,并尝试建立一个整合性的自伤行为认知神经机制模型。 关于自伤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综合以往研究发现,自伤患者边缘系统中情绪脑区的异常(如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等)使患者可能产生情绪调节障碍进而导致自伤;控制脑区如前额叶皮层的异常导致其抑制控制能力受损;奖赏脑区如眶额皮层等的过度激活或许会成为自伤复发的维持因素;自伤患者疼痛感知区域如HPA轴的反应水平的减弱使其疼痛敏感性较低并主动追寻疼痛感。除此之外,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基因的异常也是自伤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比如5-羟色胺转运体其基因连锁多态区的短等位基因会减弱该递质的调节功能,诱使个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又比如内源性阿片肽参与了疼痛和情绪调节的过程,且其水平会因个体早期挫折经历和遗传因素而降低,而自伤行为可以促进该递质的释放;同样的,在阿片受体被刺激之后,自伤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将会升高,个体对自伤行为产生愉悦感。 此外,还将其与自杀、成瘾、进食障碍和抑郁障碍进行了比较。自伤和自杀尝试者在脑电指标上有某些不同的表现,但二者从行为研究和功能成像的角度也呈现出相似性。个体的自伤行为与物质成瘾显著相关,且二者都伴随着抑制控制能力的损伤、阿片类和多巴胺系统异常引发的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渴望等。进食障碍患者和自伤行为存在较高的共病率,前者可能就是一种间接的自伤,且二者的脑电和功能成像的指标部分相似。最后,抑郁障碍也是和自伤行为有着较高共病率的一种障碍,部分抑郁障碍患者会通过自伤来调节情绪,且二者有共同的风险因素以及部分重叠的神经机制。研究以上障碍与自伤行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自伤,并多方位实施预警和干预。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自伤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假设模型,将自伤的认知过程与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神经生理机制相联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于自伤行为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干预以及与注意脑区异常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25年里,世界上几乎每个经济发达国家的自杀案例都在大量增加。美国卫希理学院及麦格林医院的有关专家曾经研究指出:女性意念自杀和自杀未遂的多,但真正自杀的不如男性多。主要原因是女性心肠软弱,不愿意以自己的“死亡”去令自己的亲人痛苦,而且女性较易建立多元化人际关系,遇困难比男性更易获得援助或阻止,不易自  相似文献   

7.
刘明 《天风》2005,(2):38-39
据上海报刊报道,中国每年有28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中第一死亡的原因,而导致这些年轻人自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抗挫折能力。 读罢消息,引起笔者深切的思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事实上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对人有害。所谓耐压能力是指能妥善处理身边情况,包括保持心理平衡和对未来有盼望。  相似文献   

8.
自我伤害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动机的情况下,个体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但不具致命性.在简要对自我伤害行为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自伤功能模型,即环境功能模型、驱力功能模型、情绪管理功能模型、边界功能模型、体验回避功能模型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功能测量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我伤害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动机的情况下,个体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但不具致命性。在简要对自我伤害行为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外较有影响力的自伤功能模型,即环境功能模型、驱力功能模型、情绪管理功能模型、边界功能模型、体验回避功能模型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功能测量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杀者中,精神病人的自杀率大大超过正常人(Dubinot Benzel 1933),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尤为突出(Pokorny),约有10—15%患者具有自杀倾向或行为(Marinow 1972)。Kallmann(1938),Alsfrom(1942)分别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死亡占该症死亡总数的1.7%,1.6%;Rennie(1939)统计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中自杀死亡者占该症死亡总数11%。我国夏氏等(1975)对同一时期住院病人中呈现消极忧郁状态的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精神分裂症占90.9%。高氏等(1976)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死亡总数1.32%,占该症死亡总数3.19%。翟氏(1979)分析临床资料后指出,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1.
自我袒露是指将个人的有关问题和私人感情、个人爱好、往日经历、各种愿望以至缺点和不足传播给交际对方的一种交往行为。也许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私事,不便公开,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外扬于人,会使人轻看自己,其实不然。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袒露既可调解平衡自我心态,取得他人理解、帮助,又能增加对方对你的信任,加快友谊进程。但它却不能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地乱用,导致  相似文献   

12.
杀生(killing)是指行为者有意识地从事夺去生命的行为。这里所说的生命,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指包括动物在内的高级生物的生命。有关杀生的论域甚广,它既包括诸如战争、堕胎、自杀、安乐死、死刑等针对人类的行为,也包括渔猎、养殖肉食动物等针对动物的现象。本文所讨论的是这个庞大  相似文献   

13.
自杀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允许,首先需要对自杀进行界定。满足三个条件才算自杀,其中最难判断的是求死意愿。它又包括三个条件:其一,意愿是自己发动的;其二,行为者的死亡跟最终目的有因果关系;其三,他相信自己的死对最终目的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需要探讨自杀不能被允许的理由。先反驳自杀最有力的辩护——生命自主权,然后通过普遍化检验正面论证自杀是不被允许的,随后回应一种可能的质疑:既然自杀不被允许,为何对以利他为动机的自杀大加褒扬。最后,我们承认上述结论存在例外,通过三个条件划定了例外情形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2002,(3):5-5
中国反邪教协会于 5月 2 0日在中国科技会馆举行“强烈声讨‘法轮功’新罪行座谈会”。中国反邪教协会的领导、各宗教团体及法律界、新闻界的代表近七十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国道协周勇慎、孙常德、张凯三位道长参加了座谈会 ,并在会上做了发言。与会领导及代表们对法轮功痴迷者关淑云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的行为表示强烈愤慨 ;声讨法轮功危害社会 ,残害生命的罪行 ;揭露李洪志及其追随者投靠西方反华势力 ,不断制造杀人或自杀 ,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野心。中国道协代表在座谈会上说 ,法轮功邪教组织不断在制造事端 ,残害无辜生命 ,我们声讨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第一个除夕,法轮功痴迷者受李洪志的蛊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天安门广场 自焚,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人间悲剧。这是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又一次登峰造极的表现。在取缔法轮功之前,一些法轮功痴迷者有病不治导致死亡,自残、自杀、伤害他人事件层出不穷,仅几年时间全国就有1600人死于非命,成千上万个家庭毁于一旦,这些事实证明法轮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教。这一次 自焚事件,更使其邪教本质暴露无遗,它与世界上其他邪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法轮功不但残害人的生命,连儿童也不放过,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国…  相似文献   

17.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2050例有效来电,进行人口学特征分析,包括来电者的性别、是否有抑郁及自杀自伤行为或想法等[1]。评估负性生活事件占各个年龄段来电者的百分比。并对困扰来电者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分析。1结果1.1来电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其中,男性677人(占33.00%),女性137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部分重点高校2006-2010年非正常死亡的475名学生为基础数据,探索中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特点与规律。结果发现:(1)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下同)为4.94,自杀率为2.37,自杀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47.2%。(2)本科生非正常死亡率为4.69,硕士生为5.97,博士生为4.82,硕士生非正常死亡率较高。(3)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和自杀率远低于同龄人。(4)把非正常死亡原因分成疾病原因、意外原因、人为原因、自杀、不明原因等五类,其中自杀死亡所占比例最大。(5)在意外原因导致死亡中,因车祸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最大,为47.4%;其次是溺水死亡,因中毒、高坠、火灾、触电等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较少。减少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及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一步降低自杀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避免交通事故、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的安全教育,以减少意外伤害死亡。  相似文献   

19.
以情绪管理理论和人际或系统模型为依据考察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巴瑞特冲动性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2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旨在考察负性情绪对冲动性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冲动性和负性情绪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伤行为;(2)负性情绪在冲动性和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冲动性的直接作用受到家庭环境的调节。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个体与环境因素对自伤行为的作用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重度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ial self-injury,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对160例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显著。伴NSSI组患者的冲动性、自杀危险、焦虑、自我责难、灾难化及人际关系得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家庭实际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危险得分、冲动性总分、人际关系、自我责难是N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