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孺童 《法音》2006,(9):52-53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暂时的出家学处。受戒者必须离开家庭一日一夜,到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八”,是指有八种需要守持的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关”,即关闭的意思。“斋”,过午不时为斋。“戒”,防非止恶为戒。也就是说,能够受持这八戒,就可以防止身、口、意所造作的恶行,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的前七支为“戒”,最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所以合称为“八关斋戒”。对于此八戒的具体内容,在《中阿含经》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一当您有缘走进道教全真派丛林宫观与道众一道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这便是道教全真派道教徒的主要饮食习俗——食素。道教徒食素,其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道教《积功归根五戒》中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是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蠕动之类,皆不得杀之伤之。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蜒蚰,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则是戒杀之延伸。食素除上述缘由外,还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教徒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教徒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从…  相似文献   

3.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4,(6)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航,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男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写明知违法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  相似文献   

5.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传持则为正法住世.这主要是指出家二众而言,但在家二众也不例外.记得我们的前辈如江味农、许止净居士等都是菩萨戒弟子.近年全国各地戒坛中,主要是授比丘三坛大戒,同时也多带授在家居士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的日益增多,这是值得欣庆的好现象!相应地出版《优婆塞戒经》加以提倡和流通也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6.
戴传江 《宗教学研究》2002,22(1):124-130
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8.
菩提一叶     
“散心动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佛遗教经》中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要我们定下心来。止心于一境不使散乱,是为定。戒、定、慧三学,定排在第二,戒能生定,对于定来说戒很重要。生活中忙忙碌碌,是因为有所求。人活着总是有所求的,这当然不错,但有时候这种求并不完全是因为本人确实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现代工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这种发展使人眼花擦乱,人家有的不可能自己都有,心自然就定不下来。要真做到定,就得戒。戒什么?戒一个贪字…  相似文献   

9.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云何持戒能生于檀?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成,无上道,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  相似文献   

11.
少说废话     
正常有客过访,我打开门,他第一句话便是:"您没有出门?"我当然没有出门,如果出门,现在如何能为你启门?那岂非是活见鬼?他说这句话也不是表讶异。人在家中乃寻常事,何惊诧之有?如果他预料我不在家才来造访,则事必有因,发现我竟在家,更应该不露声色,我想他说这句话,只是脱口而出,没有经过大脑,犹如两人见面不免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08,(5):22-24,25-38
一、认识学修常见误区,建立学佛正确知见怎样学佛好?怎样才是修行?如何弘扬佛法?对这些问题,学佛久的人都会有一些认识和想法。如果这些认识似是而非、想法不切实际,学修就容易陷入误区,学佛可能偏差,修行难以成就,不能广弘佛法,这当然是不理想的。怎么避免和超越呢?先要认识学修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14.
净因 《法音》2000,(11)
前言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在佛教中,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称为“性戒”,所遮止的行为本…  相似文献   

15.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植福修因之慧炬,登真入道之慈航。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故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严以积功累行。三洞诸经中说戒甚多:有《初真戒》、《三皈依戒》、《中极三百大戒》、《积功归根五戒》、《天仙大戒》……这些戒律皆为前贤祖师所授。对道教弟子的言行举止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详细说明。上述戒律中《积功归根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是每一位玄门弟子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戒律之一。《老君戒经》曰: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14,(4):45-52
正受戒、学戒、持戒是每位比丘都会遇到的重要课题,如何做好,对一位比丘的成长关系重大。《弥沙塞羯磨本》中有言:"《戒经》云:戒为净身,定为净心,慧清烦恼。若无明慧,烦恼不除;若无正定,明慧不发;若无禁戒,正定不成也。"佛制五年学律,但其实古来很多祖师学律、持律不止五年,僧传中有史可见者比比皆是。即便学律多年,如何持好戒依然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如慧休法师"理可虚求,事难通会"(《续高僧传》卷第十五)的感叹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学戒、持戒是一个综合、系统、长久的过程,必须明了各种相关的问题,并善巧、妥当地处理好,这样才能在持戒的道路上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今天来体味佛陀的教说,只要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得到 有益的启发和领悟。例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众生一体,对于佛教所倡导的非暴力 主义,对于佛教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说法,我们当然可以读解出人道主义,读解 出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着的“绿色和平运动”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试问自己,难道 我们不应该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需要关心人与地球的和谐吗?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威胁,但在两千年前,佛就谈到人与一切众生,与 这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再说具体一些,佛教关于不杀生的诫命恐怕并不仅仅是 宗教教条,从道德的终极意义上,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敬畏生命是否应是人类的 第一诫命呢?我们是否想过,人并没有剥夺其他活物的生命权利呢?人类比别的  相似文献   

18.
智慧语丝     
正我希望,在我们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和城市里面,在我们无数的诱惑和欲望面前,学会笨一点、慢一点、二一点、傻一点。——陈坤找到谬误要比找到真理容易得多。谬误浮在表面,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它;真理却藏在深处,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歌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寻求健康,而是带着幸福去创造健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去实现梦想,而是带着幸福去让梦想放飞。当幸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幸福。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禁忌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上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  相似文献   

20.
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