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
葛洪的“玄”、“一”、“德”观点,是对老、庄道家的“道一美”思想的改造发和展,是“道一美”观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标志。这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葛洪是道教历史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所展示出来的道教美学思想非常丰富。该书建构了以"玄"为本体的美学思想体系,认为"玄"不仅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蕴含了各式各样的美,而且是世间各种"美"的现象的总根源。该书按得道多寡将人们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得玄道者"、"真知足者"和追求物质享受者分别得到的美感。该书对感官刺激式审美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对于人们无益而有害,是物质对精神的绑架。此外,该书对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等问题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融合释道的重玄学以用中观方法阐发道家、道教思想为特色。成玄英作为唐初重玄大家之一,毕生精研《老》《庄》.所以在发展了老庄哲学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玄美学。本文即在这个领域尝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文睿 《宗教学研究》2000,(1):107-111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转交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荚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葛洪美学思想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洪以“玄”代“道”改造发展了老、庄道家的“道—美”思想的,同时理论化地提出了“神仙”美学人格理想,并从文艺社会作用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文艺美学思想观点。这三点,对我们全面准确分析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其美学史价值,正确理解、评价和定位葛洪之后的道教美学思想,都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色彩审美思想体现在儒家的基本经典当中,这些经典既包括四书五经,也包括《荀子》等儒家的著作。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既外显于漆器、玉器、陶瓷、丝绸等工艺门类的色彩运用上,又具体凝聚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儒家色彩审美思想主要包括观物取象、尊"礼"、崇尚色泽之美三个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9.
《美学新概念》:美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岱的<美学新概念>立足于"精神世界"的逻辑范式展开对美学问题的思考论证,在美与精神、美与生命、美与生活、美与思想四个方面诠释了当代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论音乐的美>是汉斯力克美学思想集中反映的一部论著."形式美"、"纯音乐"是汉斯利克的美学原则,贯穿于整部著作,充满了哲理和理性思维,也彰显了汉斯立克关于音乐审美中二重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相似文献   

11.
《离》卦美学对中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离》卦以"丽"、"明"二义为主。"丽"蕴含着相互附丽、利贞后亨的文化思想,呈现联系、利贞之美;"明"蕴含着上下重明、前后继明的文化思想,呈现"重明丽乎正"、"大人继明照于四方"之美。《离》卦揭示的丽、明的美学思想,将天文之明和人文之明建立联系,以人文之明德传承发展为旨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古代建筑门窗艺术的美学根源,明德相继是门窗艺术"活"的生命,对当今的建筑门窗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沟口健二的影片中的视听影像风格极具东方古典色彩。他的影片中体现出大量的能剧元素。"物哀"和"幽玄"是日本能文化的精髓,既是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也是终极审美追求。在日本电影创作中,将这两种美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当属沟口健二。沟口健二运用"融情入景"的方式将"物哀美"体现在其影像当中,将"幽玄美"集中体现于运动长镜头的运镜方式上。  相似文献   

13.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东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禅宗思维的民族特色,它的全息视角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使禅宗美学成为世界美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禅宗美学使东方美学在"美本质"问题上避免了陷入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泥沼.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还远远没能得到真正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禅宗文化热的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热度也慢慢升起来,至今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禅宗文化中的全息视角的研究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把"全息观"引入禅宗美学研究的更是寥寥.其实中国古代学者在哲学、美学、诗学领域关于"大美"、"圆融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全息学"的萌芽,当然,若与严格意义的"全息美学"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拟把现代"全息学"引入禅宗美学研究,为"全息美学"的构建做些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4.
罗中枢教授所著《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一书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10年10月,20万字,以下简称《重玄之思》,所引只注明页码)。该书主要从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述唐初成玄英的"重玄学",本文按图索骥,就该书的一些研究特色作一评述。一、紧扣时代背景,深究学术源流道教得以产生,是建立在先秦天人观念、鬼神崇拜、礼乐祭祀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基础之上。先秦之际的中国思想,更为注重宇宙论和价值论的探讨,宇宙论的思想成为此一时期思想家的重点,其中儒家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15.
王世德 《美与时代》2007,42(1):24-25
贾玉铭同志拟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审美解析》有两大突出优点:一.确认美学实际上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审美学;二.克服了过去美学界存在的脱离实际、玄虚空谈的缺陷,重视了审美学的"实用".这部专著体现了我国美学界新时期以来的两大战略转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三重境界建构的理论形态。这三重境界依次追求并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学境,追求知性的练达之美;道境,追求道德的中和之美;游境,追求感性的超越之美。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建构对当下的社会文教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教“重玄”哲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教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标立“重玄”的哲学思潮。它以唐初成玄美开释老庄为显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述《道德经胜“宗趣旨归”,明“重玄为宗”作为总结。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无一个“重玄学派”已有聚讼,而对这个思潮的哲学内涵、历史地位则未深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一、重玄之宗脉关于有没有一个重玄学派,这自然涉及到对“学派”的界定,但实质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重玄思潮。如果有,它有怎样的历史起因、承传脉络与思想特征。“重玄”,乃取自《老子》“同谓之玄,玄之又直”。然而,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它并非《老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一种美学范畴,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超越了文字、线条、色彩之外而传达出来的一种"神",其中包含了经过主观情感折射之神,甚至会成为完全的主观之神。这种神能给人以审美快感。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要画家悟道,必须"物我神游"忘形于身外。将其付诸笔端,意境就产生了,这时的山水画,既体现了玄学的玄,又开拓了美学的美。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美学"在中国美学界长期被忽视,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中国美学界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二分天下格局的制约。事实上,少数民族美学可以从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和事实形态的美学事象两方面,赋予中国美学——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特质和多元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