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2.
《法音》2023,(5):1-1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产物。自传入我国青藏高原以来,佛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本土文化、民风习俗、社会政治生态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传佛教,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及道德教化,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藏传佛教孕育和形成了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祖国统一、参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多有藏文史料记载在吐著王朝松赞干布前五代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佛教“自天而降”初传入吐蕃的神话传说。古龟兹洞窟藏文壁文却记载了一个新的说法,认为在吐蕃开国之君聂赤赞普时代,佛教己初传吐蕃。这个新的版本的背后,隐藏着关于西藏早期佛教史的若干史实,折射出西藏高原早期土著宗教本教“天神降临”神话对吐蕃佛教的深刻影响,为藏传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对西域佛教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6,(6)
正辩经,源自于古印度,是佛教达到树立宗旨、辨明经义、扶正祛邪、训练因明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充分参与了当时古印度诸国间最高规模的"无遮大会",与当时佛教和外道各派的顶尖人物辩论大道至理,最后以高妙的智慧及卓越的风度折服群英而获"大乘天"之尊号。辩经的传统随古印度高僧传入我国藏地后,成为了藏传佛教各派重要的僧才培养手段;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则多采用具有儒家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6.
佛教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内地。由于传入各地的派别、时间、途径不同,加之民族文件.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列:汉语系的汉地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和融合,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佛教在汉地流传、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7.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吐蕃后,因内容涉及到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藏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占主体地位。藏传佛教戒律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主旨是止恶扬善、修习善行、完善人格、觉悟人生。因此藏文化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受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而藏族古代法律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延伸与世俗化的扩展。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藏传佛教戒律与藏族古代法律之间的关系、佛教戒律的渊源与价值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源流与体系、藏族古代法独有的特征等,并进一步推敲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各派哲学中,儒教①思想是为主流。孔孟之后,它不仅在中国学术史上成为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主流,而且千百年来对韩国和日本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儒教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统称为东方三大哲学思想,而儒教作为实践哲学,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佛教思想,与其说对现实社会,毋宁说对人们的精神领域具有更多的影响,它在宗教、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比儒教和道教更大。属于自然主义哲学的道教,不同于唯心世界观的佛教,其影响所及不限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更多地是以具体的实在论影响到生理学和医学等科学领域。就…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经济来源一定要做到合法合规,收入的使用要与其宗教宗旨相符,不能影响自身的研习修行,不能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一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来源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赞普全额承担。佛教自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传入藏区。此后,经历了佛苯之争,历代赞普都扶持佛教,从组织人员翻译佛经和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各派将自己的见地归于龙树开创的中观学说,修道次第归于无著创立的广行理论。那么什么是中观呢?中观是一个极富哲学含义的名词,佛教大小乘甚至同一个学派内的哲人对中观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共认它是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终极理性的思辨方法,是了彻事物本性的殊胜法门,也是觉悟之路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1999,(10)
佛教产生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它以促进人类社会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而从身心上转染成净,解除世间各种烦恼与痛苦,以使一切众生得到究竟解脱为目的。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科技革命,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个别宗教独占鳌头的局面,佛教得以传入欧美各国,扎根社会,稳步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世纪之交的重要阶段,佛教具有了更加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近一个时期,藏传佛教接踵禅宗风靡欧美,方兴未艾。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片面物…  相似文献   

15.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自佛教传入吐蕃后而兴起。经其上千年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唐卡自诞生之日起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大量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艺术绘画形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背景使得唐卡的诞生充满了多样化的因素。由于早期唐卡已经无从窥见,故而试图从宗教、地域等方面来综述唐卡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尹邦志 《现代哲学》2012,(4):118-124
萨迦班智达所谓的"汉传大圆满",包括了禅宗、噶举派、噶当派、断派、希解派、宁玛派等派在藏地传续的教法。他的批判,立足于经律论三藏和印度正统,目的是破斥种种不如法的乱象,导正藏传佛教的发展方向。因为具有权威性,它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布顿、宗喀巴等历代大师都接踵发挥。历史地看,萨班的立场反映了印藏佛教传统中班智达(经院派)和瑜伽士(修传派)的矛盾,既合理合法,又不失偏颇。从汉藏佛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萨班借重"吐蕃宗论"这个典故来描绘后弘期的情形,激活了这一历史话题,给藏传佛教新兴教派之间的关系打上了"中印之别"、"古今之别"和"显密之别"的烙印,将吐蕃宗论时期的宗教格局嵌入了后弘期,对藏传佛教的历史方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传入藏区,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以雪域雄厚的生成背景,造就了庞大的藏传佛教文化库。这个文化库容纳了佛教教义、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因明学、逻辑学,以及天文、历算、医疗、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工巧等博深的内涵,音乐文化就是其中颇具特色、光彩耀目的一篇。人类自创造音乐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里,心记口授是它的唯一传承方式。乐谱的产生,标志着音乐发展的一种质的飞跃和重大的文明进程,它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人类的精神财富传播到远方和后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藏传佛教的音乐就是一个拥有古老记谱历史的音乐。藏传佛教那神秘、奇异、华丽的乐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景教研究作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重点内容,产生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唐代吐蕃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尚存一定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对藏文史料为主的古代岩画、考古铭文等多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8世纪左右的唐代吐蕃历史背景,试图还原西方基督教首次传入青藏高原的历史面貌,进而宏观呈现古代中西方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交流交融图景。通过研究表明,唐朝时期景教就分别在吐蕃东、西两个路线陆续传入,但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的绝对优势,景教只能在吐蕃东北部与西部边疆以“吐蕃化”的方式传播,直到9世纪初期的唐、蕃禁佛运动,景教遭受重创,并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其传播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藏人移居美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藏传佛教传入美国也随之传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藏人社区,而藏传佛教在美国发展已经超出了藏人社区,进入了美国的本土主流社会和精英群体,不仅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亦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涉及本议题的中文文献主要有以下一些论著。房建昌的《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兴盛及其发展》(1),探讨了自1959年以来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认为藏传佛教在美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术的发展,同时指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