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约翰·希克是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之一,宗教多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通过对传统的宗教解释和自然主义的宗教解释的区分,试图做出一种综合性的宗教解释.他把宗教视为一种"家族相似"概念,并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宗教的合理性做出某种辩护.他从神圣者因素和属人因素两方面来描述宗教,提出了他的"实在者"概念和救赎论结构,从而形成他的宗教多元时代里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2.
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旧约》中,以"地府"这一本土宗教观念对译希伯来圣经中的■(shcht)。为这一古老的希伯来宗教观念又叠加了一道新的文化意涵。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力图描绘叠加在汉语圣经"地府"观念中几种不同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观念,动态分析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宗教观念的改造与丰富。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近一两年来原教旨主义抬头倾向日趋严重,舆论界正为之哗然。所谓原教旨主义,是指一种强调圣经原意的思潮。在美国,这种思潮兴起于本世纪初。它与美国现代流行的宗教观念的区别在于:它不仅在信仰和道德观方面绝对崇尚圣经,而且认为圣经上所记载的全是绝对无误的历史记录。因而它对近代基督教的各种教规教义均持反对抵触态度。到了五十年代,这种思潮便逐渐趋于低落。那么近年来这种思潮为什么又重新抬头,以至于美国各种报刊杂志对于它的宣传评论之多使美国人都为之震惊呢?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内森·格莱泽的分析,他认为其原因在于:第一,是由于美国最高法院在一九七三年对各州管制堕胎的准则作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语言哲学的普遍特征在于把语言现象置于基督宗教背景中进行考察,而不是在纯哲学意义上关注它。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语言哲学,富有浓厚的神学意蕴。任何企图通过抹掉中世纪语言哲学的神学底蕴去构建所谓纯语言哲学的尝试都不过是一种解构性做法而已,必将导致整个中世纪语言哲学缺失特质而遭受否定。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代表了中世纪基督宗教语言哲学的典型范式,它在基督宗教视野下通过整合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两种不同语言哲学传统,提出了对语言的独特看法。本文试图呈现托马斯宗教语言哲学的整体架构,彰显其基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叶闯 《世界哲学》2009,(2):26-32
大卫·查尔默斯对指称主义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他在<概率与命题>这篇文章中,通过揭示指称主义和穆勒关于专名的论点与贝叶斯确证理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否定指称主义的新论证.查尔默斯论证的核心,在于表明贝叶斯确证需要一种指称主义不能满足的条件,即它需要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需要恰当的描述,可是,查尔默斯在他的语义学中所提出的"中心世界"等概念工具,在给出这些描述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并非"破坏"的同义语。"解构"是建构性的,但它是具有特殊意味的建构,它强调无法归类的他者。这个"他者"与德里达所使用的一系列关键词之间是相互解释的,例如延异、痕迹、增补性等。这些词语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家族相似"特征的思想群,它们揭示了德里达的信仰,即超越任何"主义"、认识论或知识论,并期待全然的他者的"没有宗教的宗教",或者说一种解构之后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对宗教多元主义的经验认识─—韩国宗教对话运动的历史考察[韩]尹以钦一、何为宗教多元主义?人们把宗教多元主义理解为理念或思想概念。这是普遍性倾向。这种倾向主要由宗教多元主义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两种因素所致。其一是“主义”这一用语所具有的观念内容;其二是把“...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间,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反对恐怖主义成为国际社会主流政治话语,引起各国广泛关注。但国际社会"反恐",基本上不问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并努力加以消除,加之一些西方大国在"反恐"问题上施行"双重标准",引起许多负面效应。重要的负面效应之一,是认识上的"误区",人们没有花大气力去对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即宗教极端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似乎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是互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在国内,也有论者认为,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无关,这种论调实际上是认定"宗教极端主义"概念本身是一种"话语失范"。本文作者坚持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非主流宗教思想,它与宗教既有许多表面联系,故而具有欺骗性、煽动性,又有本质区别,因而反对极端主义不是反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宗教。本文希望通过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三种形态的解析、研判、评述,深化对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1.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2.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太阳意象的意义和功能问题,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古代以色列早期太阳神崇拜的建构,没有解释为何在以色列正统反偶像宗教建立后,太阳意象还能持续地被使用以及这种象征性用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古代西亚"太阳神石碑"和相关太阳意象的分析,认识到太阳意象提供了一种世界图景,不只囊括从天上到地下的事物,还为世界的安定、有序提供保护和力量、公平和正义。而这种除去偶像本质的象征形式恰恰成为希伯来圣经中一种表达上帝力量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体会。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20,(8)
正如前所说,正典的概念暗示,圣经是被教会所接受的一个内在有效的最高规范、最高标准。借着这个规范和标准,教会本身得到教诲、受到评判、接受引导。借着圣经,上帝向我们启示他自己,并引导我们前行。不过,圣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书",只有借着特定处境中的教会在圣灵引导下对圣经的诠释,圣经才能光照它的读者,并向它的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15.
理由已经成为当今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关于这一主题,斯坎伦持一种基础主义、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的观点。斯坎伦把理由定义为有利于某事的考虑,其本质是一种规范关系。他以理由基础主义反对还原论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和理由判断不能被还原为自然事实和对自然事实的判断;以理由认知主义反对表达主义,认为理由判断是关于规范真理的信念,具有确定的真值。其理由实在主义又不同于摩尔式的非自然主义,认为理由判断的主题是某种独立于主体但不外在于主体的"存在"。斯坎伦的理由观念要面对形而上学诘难、认识论诘难和实践论诘难。斯坎伦通过"理性行动者"这一概念回应实践论诘难,通过"域"和其中的"标准"来回应形而上学诘难和认识论诘难。在回应这些问题的同时,斯坎伦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形而上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上帝预定与人的自由意志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性张力,并构成了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个广泛持久的探讨论题。基督教教义与神学在其历史与逻辑推演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凝结成所谓的"阿米尼乌主义之争"。本文分析了阿米尼乌主义在教会史与系统神学里的地位与处理方式,指出了这场争论起因与要旨就在于因不同圣经解读而导致的对于预定对象与自由意志的不同理解,勾勒了福音派阿米尼乌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现代福音派信仰的影响,判定阿米尼乌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宗教改革"的一种后续发展,认为它作为加尔文系新教改革宗内部的重要神学分支,几乎一直伴随基督教新教这五个世纪的发展,并对丰富和深化基督教新教信仰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七弟 《天风》1994,(7):36-36
记得有首歌叫做《信自己》,非常流行,为不少人所喜爱。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唯我是尊的社会里,圣经里竟有一句话讲:“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9)这句话对于初信的人来说不可理解,对于不信的人来说更加不可思议。我中学的老师及许多不信的同学都拿这句话来嘲笑、讽刺基督教,认为基督教是愚昧的、落后的、软弱的、消极的宗教。其实不然,这句话放在这里,用的不是它字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圣经》在华的理解及诠释历史,并从三个方面加以概述:"索隐派"圣经观在中国的"形象化"理解、《圣经》汉语翻译带来的语言变化和意义革命、汉语表述的全方位《圣经》研究。本文认为《圣经》中译史与中西思想文化的相互理解密切交织,这种经典解读与诠释是相关理解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体系的彼此接近、相互认知,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会通"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沟通与更新的意义遂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埃及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伟业和宗教文化等的描述,希罗多德形成了自己的埃及观.他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客观地描述埃及,这种描述是建立在与希腊对比的基础之上.这种对比描述并非是以"希腊人的模式"在建构一个东方埃及的"蛮族"形象.barbaroi一词并非是希罗多德用来专指那些非希腊人,更不能理解为带有敌视和轻视语气的"蛮族人".他对埃及的部分观点和看法,也基本适用于<历史>中所描述的其他非希腊民族的文明,尤其是波斯和两河流域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丁主教一直在倡导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他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1)在圣经观上,丁主教从宗教经典和人类文化成果两方面揭示了圣经的价值。丁主教认为,圣经不但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宗教经典,而且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和结晶,同时她还不断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 (2)在上帝观上,提出上帝的本质属性是爱的观点。丁主教认为,上帝的根本属性不是他的无所不能,或者他的无所不知,或者他的无所不在,或者他的自在永在,或者他的荣耀威严,而是他的爱。丁主教认为,他对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