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否增加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利用2010年度的CGSS数据分析了基督教信仰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非基督徒一样,基督徒的人际信任也是建立在特定关系之上,呈现出一定的信任差序格局。与非基督徒相比,基督徒的普遍信任更低。回归分析表明基督教信仰对于普遍信任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基督教信仰只是增加了基督徒的"教内信任",并没有提高基督徒对"教外人群"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
傅献祭 《天风》2006,(9):30-33
基督教既是教义性的信仰,也是伦理性的宗教。教义是其内涵,伦理是其外延,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真正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性表现是,以信经宣告信仰,以圣经确立并检验教义,以教会活动践行教义。基督教的伦理性在于相信一位伦理的上帝,这位上帝必然要求基督徒重伦理、讲道德,尤其注重爱、圣洁和公义。教义性和伦理性相结合,一定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风》2008,(3):54-55
安徽省芜湖市基督教两会举办第八次义工培训班;浙江省基督教两会举办首期基督徒商业伦理培训班;信心之火 驱散迷雾;爱心之火 熔化阻隔;盼望之火 照亮前程;曹县两会换届会议;云南省基督教第六次代表会议召开;福建省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召开。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赵紫宸的人生经历与他的相关神学作品来阐述他的婚姻伦理观,主要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分析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共构了赵先生的婚姻伦理观念。一方面赵紫宸从上帝的创造、基督道成肉身彰显真爱来凸显婚姻的圣礼性内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婚姻哲学,指出在赵先生的思想里"参配阴阳"的"夫妇之道"何以"通达神明"。重视婚姻道德、促进人格发展,助力社会和谐,赵先生婚姻伦理观不仅能给今日的基督徒带来道德激励,更能在一个婚姻危机的时代发出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声音,为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的重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谢志斌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09-117,194
本文探究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特别关注具体处境中基督教价值的公共意义问题,论文包括: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以来汉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上看,其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基本伦理概念(比如人性、爱的观念)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关观念进行比照的研究,二是实践和具体社会处境的角度,包括从基督教角度对于中国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以及全球和本土范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依据相关的基督教伦理研究成果,参照中国思想资源和当代社会的道德议题,反思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处境性问题并寻求重新阐释某些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研究采用基督教伦理研究中的实在的和处境化的进路,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并考虑到其具体和当下的条件来展开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远来 《天风》2016,(2):15-16
正我们需要开放而谨慎地面对不同的习俗。对于不违背教义、法徨和伦理的习俗,要尽可能接受、尽可能融合、尽可能得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习俗之间存在着张力,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尝试从圣经的立场做一点探讨性分析。一、一个目的——荣神得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荣神与得人。"你们或吃或喝,无论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09,(3):36-36
编者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基督教两会江北牧区近40位青年基督徒,本着主耶稣"世上之光、世上之盐"的教导,举行爱心义卖活动,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获得好评.本刊报道活动纪实,旨在鼓励弟兄姊妹多多关心有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8.
郑利群 《天风》2010,(1):37-38
<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宗教事业是其德育事业的主导性事工。目的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联络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感情,让青年的"言行与基督相符,并助之为自己为社会而发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书刊发行工作直接关系到基督徒灵命成长;关系到基督徒对社会、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关系到基督徒伦理责任的塑造及神学思想建设;关系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理念的落实。湖北省基督教两会书刊部牢记以文载道、以道育人。认识到书刊发行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圣经知识的传播;有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就全国来看,基督教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实力强的人在逐渐地增加,即所谓"老板基督徒"群体的出现,并自发组成"企业家团契"(或"商人团契"),对基督教自身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基督徒企业家团契情况的调查,基督徒企业家团契种类庞杂、活动频繁、形式多样,并且在当前呈现出了构成更加复杂、影响日益广泛以及与境内外其他相关组织纷繁交织。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当更加重视对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关怀,进一步加强党对基督教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赵紫宸(1888-1979)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一位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诗人、圣诗作者和著名的教会领袖。他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的基督教神学。他的神学是其在自己的文化、社会、政治处境中信仰寻求相关性解释的产物。另一方面,在其处境神学的思考中,他又努力寻求基督教的独特性。在其构建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努力中,他清楚自己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他是基督徒,更是中国人。他竭力要说明的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应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多一个基督徒,并不会少一个中国人。基督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神与人、宗教与伦理是其神学运思的两个焦点,通过这样的神学思考,他试图构建一个为人生为社会的基督教。他的这种努力也表明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徒可以也应该有双重的效忠。  相似文献   

13.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基督徒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一些中国基督徒思想家和教会领袖,在寻求教会本色化的同时,曾努力在中国当时的处境中探讨中国基督教的本色神学,从而消除中国基督教的"洋教"色彩,应对基督教所受到的挑战,并从基督教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他们本色神学的思考,起点不同,方法不同,内容也各异,但都严肃地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间飞逝,20世纪的背影渐行渐远,中国教会在不断的成长和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介绍学者们对庄子的两个伦理话题,即真人,平等的人际关系的解读,并联系基督教的一些基本道理探讨这些认识对基督徒的信仰之旅的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6.
李向平 《天风》2012,(2):14-15
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中的各种问题,中国基督教必定会有所作为,然而,谈及当代中国伦理建设与中国基督教的内在关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谈起。经常设想,中国基督教何时也能建构成为韦伯所言之"新教伦理",中国基督教的许多问题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时代大背景,通过对河南省一个村庄基督教有所发展但仍处边缘、并且由于基督徒的原因村庄不同群体产生隔阂的现状之描述,初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并通过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关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教只是村庄多元文化体系中无足轻重的一环,基督教在内地农村的社会功能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基督教恢复正常宗教活动40周年,抚今追昔,当代中国基督徒应当明白,上帝借着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护教会,推广福音。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梳理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0年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召开这一段时间,在党和政府拨乱反正的背景下,中共宗教工作的艰难起步和基督教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的过程。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督教界工作的恢复,也像我国其它百废待兴的事业一样,得以迅速、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张策 《天风》2004,(7):46-47
在以下一组以"爱是永不止息"家庭、婚姻系列分享和见证中,我们得到一些不仅是基督徒个人德行或道德品格及做人处世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中凸显出基督教伦理意义,我们在基督里获得新生命的人,应在满有恩典的新生命中作出正确的伦理道德抉择,使我们与基督一样,在首先和性情上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以致达到基督徒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阐明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场景中的确切含义,探讨克服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间对立特征之有效途径,强调要从重叙传统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儒教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